一、实验学校的诞生
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风运动以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开展了新教育运动,《解放日报》于一九四四年四月七日和五月二十七日先后发表了《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和《论普通教育中的学制与课程》两篇社论,正式拉开了新教育运动的序幕。四四年秋,盐阜文教处根据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淮安县政府办一所实验学校,努力探索研究战争年代的办学方法和经验,以期推动淮安乃至整个盐阜区的文教事业,并最终为抗战服务。
县文教科根据赵心权县长的意见,将实验学校校址选在苏嘴区龚营。理由是:那里村落大,人口密集,适龄儿童多,群众基础好。早在一九二七年,当地的开明士绅就曾邀请过吴乐群同志办了一所小学;二八年横沟暴动时,科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过从前线撤下来的起义干部,这一地区是我党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带。
抗战期间,又是抗日同盟会进行宣传活动的基地,地方父老皆争送子弟到抗日武装中去。该地区原有的学校,在党的领导下,虽处在战争年代,但一直是持续发展的。他们采用敌进停课,敌走上课的办法,学校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经过详细分析龚营过去和现在的有利条件,县委决定把实验学校校址选在龚营乡,接着又研究了师资配备等具体问题,四四年九月,县政府正式宣布淮安县实验学校诞生了。
二、师资的配备和分工
县文教科科务会议商定由科员季万(建阳人)兼任实验学校校长,我被指定为生活指导部主任(相当于现教导主任),夏君藻(泾口区都梁人),崔桂琪(吴码乡陈庄人)等,担任语文教师。周殿鹤(钦工支马人)担任数学教师兼管总务,胡启成(涟水县南集人)担任政治教师兼做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其他各科教师还有李立成(复兴城头人)、李立人(苏嘴区南李人)、徐汝云(博里王庄人)、贺松生(季桥区贺坝人)、张国香(女,马厂人)、张××(女,阜宁神墩人)等。
在一次全县教师会议旨,被分配到实验学校的教师便全部打起背包,步行至龚营。到校后,我们首先将报名入学的学生文化一一摸底,分别编成一、二、三、四年级各一个班,五、六年级一个复式班。校部设三个班,借用靠近学校的民房办了一、二两个低年级班。同时还在南李办一个班,由李立人负责;于嘴设一个班,由徐汝云负责;蒋码设一个班,由李立成负责。
那时教师全吃公粮作为劳动报酬,标准有三种,分别为每人每月二百三十斤、二百斤、一百五十斤玉米或小麦。报酬虽然很低,但是为了抗日救国保家乡,他们一心干革命,很少有计较报酬的。除教师外,季万、胡启成、周殿鹤和我共四人,享受的是供给制(即除吃饭外,每月另发很少一点的零花钱,标准较一般教师低)。那时学校办公费标准低,季万同志便想了一个办法,把我报成吃公粮的教师,便可得到二百三十斤的粮食报酬,这样除去我个人伙食外,结余的部分,充入学校办公费,以弥补不足。学生只收书籍费和簿本费。
三、配合政治中心进行宣传教育
实验学校各年级的课本,全部采用盐阜行政公署文教处编印的教材。在当时的教学中,特别强调要配合政治中心进行宣传教育。
一九四四年秋,盐阜行政公署号召在盐阜根据地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盐阜大众》报为此经常发表各县踊跃参军的新闻报道和配合参军的新诗、散文、歌曲、小型剧本等文艺作品,这些材料多被实验学校分别选做配合政治中心的教材。学校在五、六年级教唱抗日歌曲,记得有《大刀进行曲》、《跟共产党走》、《当兵要当新四军》等,三年级排演秧歌舞。当各个年级准备工作成熟时,我们便选定一个星期天下午,在学校门前用泥巴堆起的舞台上演出。邀请本地群众观看,并将演出定名为“联欢会”。参加排演的师生心情都很愉快,观众中很多是学生家长他们看见自己的孩子在台上唱歌、跳舞、演戏,也感到很高兴。
在《参军去》中扮演戴着大红花骑驴去参军的是五年级学生李长黄,当他绔上毛驴时,观众热烈鼓掌,深为感动,台上台下沸腾喜悦的情景交融在一起。卸装时,胡启成先生对李长茂说。“你今天演得很认真,象真参军一样”。李长茂对胡先生说:“我真想去当兵。”
演出后,季校长说:“这样的小型演出活动,成绩很好,宣传效果也很好,以后还要再搞。”
联欢会上演出的以参军为内容的节目被区里知道后,要实验学校为龚营报名参军的积极分子再演一常第二次演出时,季校长讲了话,已经做好思想工作的参军积极分子也纷纷上台表示;自己到新四军后,要好好学习,多打胜仗,保卫家乡。配合参军运动的宣传教育所收到的巨大效果,使师生们很受鼓舞,大家都表示要再接再励,做出新成绩。
参军运动的高潮过后,许多骨干民兵都加入到新四军中去了、接着盐阜区便开始了民兵组织的整领工作。负责学校文娱活动的教师。
仿照参军剧本的路子,编了一个小淮剧《当民兵去》。剧本讲航是一个老大婆,对儿子当民兵,站岗、放哨有意见,处处拖儿子的后腿;媳妇是妇女干部,她说服了婆婆,婆婆终于同意儿子当民兵。后来儿子成了民兵班长,并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媳妇的扮演者是五年级学生李浩天,他男扮女装,演出效果很好。当时,我们除在本地演出外,还在顺河、茭陵逢集时,由季校长带到集镇上进行街头演出。彼时敌后地区群众文化生活枯燥,这种小型演出是深受群众欢迎的。
四、辅导农村业余剧团
实验学校的小型演出,在群众中影响很大,龚营本地爱好文娱活动的李锡章、李喜成、颜士权、李锡甫等青年,主动到学校来向负责文娱活动的教师要剧本,要求帮助他们排戏。学校对本地群众业余活动是作了考虑的,原则上先校内后校外;以学生的文娱活动来影响地方青年。因为学校怕一开学就到群众中去搞农民业余剧团,学生家长会说这些先生不务正业。如今地方青年主动找上门来了,这是正中下怀的好事。季校长对这些青年人讲:你们要学校帮你们排戏是可以的。但因你们白天有事,忙农活,可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到你们约定的地方去。现在你们先把剧本拿去抄,明天晚上我们派一位先生去帮你们分角色,准备台词。这几位青年得了李校长圆满的答复,便拿着《参军去》剧本欢欢喜喜地走了。临走时,约定第二天晚上在小唐庄唐连生家会齐。
第二天晚上,负责文娱的教师到了唐连生家,屋里早已挤满了人。男女老少,好不热闹。有的人在唱,有的人在演奏。李锡章的二胡拉得很响,吸引了不少群众。晚饭后有这么多人来看排戏,说明当地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是很迫切的。负责文娱的教师了解到这些青年已把剧本中角色分好,于是便让他们熟悉台词,并要他们把淮戏曲调试唱一下。当学校教师未来时,他们唱得热闹哄哄,一旦真叫他们唱了。却又不好意思起来,经过动员,会唱的人照着台词唱,开始唱的曲调不准。于是教师教一句,青年们学一句。这些青年学习情绪很高,在第一个晚上就学会了剧本中的三种曲调,仅是“大悲调”学得难些。第二天晚上,又复习了已学的曲调,就让他们自己去准备。第三天晚上帮他们对台词。连排两个晚上,把一个《参军去》小剧本用速成办法排好了。接着又帮助业余剧团排了《王二上冬学》等几个剧本。实验学校教师自己还排了淮剧《阴阳界》,剧作者是延安鲁艺戏剧系毕业的黄其明,主要内容是讲“四大家族”不抗日,发“国难财”,冯玉祥不同意他们的做法,认为应当抗日。李立成扮蒋介石,夏君藻扮孔祥熙,胡启成扮陈立夫,我扮冯玉祥,其他角色谁扮演记不清了。因为是业余活动,这出戏花了两周时间才排好。某个星期天的下午,在黄云青家东边空地上利用圩坡搭起舞台,同龚营农民业余剧团联合举行了公演。这次演出影响很大,因学生回去宣传,引来了蒋码、于嘴和北季的部分群众。演出后龚营农民业余剧团的声名大振,北季的干部季开太、李良成等到陈圩请知识青年陈占春帮他们排戏。实验学校的教师趁着这股热潮,把北季农民业余剧团也组织起来,并定期去辅导。
五、学生会和儿童团
五、六年级,由政治教师胡启成同志领导成立学生会组织,选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孙锡美(北季东边人)为会长。汤鸿亭(汤庄人),顾锡山(顾庄人),张干辉(北季东边人)等同学,全是学生会的骨干分子。班级里由学生会出面办过“学习园地”、“大家看”等类似墙报的栏目,用来推动学习和活跃班级学习气氛,周末的学习检讨会也是通过学生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促进学习。
学校里建立儿童团组织,由校内儿童团骨干联系校外儿童分别在各个村庄组成校外儿童歌唱队,由校内儿童团骨干去教抗日歌曲。
实验学校附近的村庄,凡有学生的地方,都有校外儿童歌唱队组织,每个村庄都能听到儿童高唱抗日歌曲。具体做法是先把校内儿童骨干所学会的歌曲内容,讲解清楚,让儿童明白歌词的含义,再由这些儿童骨干,边教唱,边宣传,目的是通过教唱来宣传抗日。在龚营西爬头庄由儿童骨干李桂新负责教唱,学校东边的孙庄由陈××负责教唱,大庄由李云鹤负责教唱,每个村庄都安排一至二名学生,负责对校外儿童教唱。
儿童中年龄稍大的因要参加家庭农活,晚饭后是校外儿童最活跃的时候,特别是在月光下,校内外儿童结成一队,边扭秧歌边唱歌,跳啊,唱啊,非常热闹,有时一直到深夜才回家。
校内校外儿童的歌舞活动,活跃了沉寂的农村气氛。后来,在儿童团活动的影响下,年青的姑娘和大嫂子们也出来参加扭秧歌和歌唱队,为后来在妇女中开展识字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些儿参团骨干以后也就成为冬学的“小先生”。
六、民办公助办学的试点
解放后的根据地,可算是百废待兴,更重要的是集中一切力量支援前线。因此,抗日民主政府用在文教事业上的钱,就受到一定限制。但对文教工作提出的要求又很高,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办学校,不能让下一代再吃“睁眼瞎子”的苦头。如果把办学的事,都由政府包下来是有困难的。盐阜行政公署文教处,针对这一现实,提出了民办公助的办学方针。
淮安县政府文教科确定首先在实验学校搞试点。季万同志找我和胡启成同志对这项新的工作做了一番研究之后,确定把民办公助的办学试点选在蒋码。因这件事将涉及到群众负担,必须要做一番细致的思想工作。后来我和季万同志到蒋码去找学生家长代表蒋定华、蒋凤鸣、蒋凤才是等说明来意,把政府为什么要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办学的意义说清楚,并言明把在蒋码的李立成教师抽回到校部,动员蒋码的学生家长把原在蒋码教过书的丁辅友(又名丁会文)先生请来担任民办公助学校的教师,原来学校公办的初小改为民办公助。具体方法是由学生家长代表发出书面聘请书,聘请先生来蒋码教书。报酬采取谁受教谁负担。每学期向学生收学费三元(书本费不在内)。学费归教师。再由公家每月补贴一百斤公粮。这样做教师既得学费,又得公粮,结算起来比全凭吃公粮的公办教师标准还要稍优一点。如此做法达到教师、学生、家长皆满意。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我们用过去家长请私塾先生的办法来做比譬,向家长作解释。这样一比,学生家长就容易接受了。学生家长代表的工作做好后,公办初小改为民办公助的性质就好办了。后来又在南李、于嘴两地采用蒋码的办法,也同样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学期结束了。四五年春,实验学校改为龚营小学,教学业务由北季干校辅导。寒假,季万同志把实验学校的教学成绩和经验都写进总结。经县文教科研究,次年把实验学校教育为当时政治中心服务,辅导农村业余剧团,民办公助办初小等工作经验,在全县选择有条件的学校予以推广。在领导和教师的努力下,如钦工、顺河、季桥、王庄、北季、黄庄、吴码等地先后办起农村业余剧团。在新四军打淮安城时,季桥、苏嘴等地农村业余剧团,还开到前线去慰问攻城部队,起到配合作战的宣传作用。
通过实验学校办儿童团,搞秧歌舞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影响了好多地方儿童团组织的健康发展。由于实验学校经验的推广,许多学校面貌也发生了好的变化,淮安的教育事业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新局面。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