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诸藩王的避难所——绾秀园 / 张璞

吴进在他的《山阳志遗补》中写道:“杜氏园为淮阴园亭极盛者。”说的便是位于河下湖嘴由明末盐商杜氏修造的私家园林——绾秀园。在当时,绾秀园是江淮名园,不但能称得上是“淮阴(旧山阳古称,即今淮安区)极盛”,且还是明亡清兴时,前明诸藩王的避难之所,他们久住不肯离去,并成为开启南明王朝的重要转折点。

江淮名园

绾秀园位于河下湖嘴大街之南,西湖向北湖嘴。主人杜光绍原籍山西,有秀才功名在身,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淮安府山阳县,明末之际为淮安知名的大盐商。杜氏在淮安修造了当时江淮间著名的私家园林——绾秀园,成为了淮安园林建造史上的一段佳话。

绾秀园是明末淮安园林的代表作,是杜氏高墙深宅、曲廊环抱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园以水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园中有挥麈亭、如如室、天心水面亭等胜。其中,如如室源引白居易“不禅不动即如如”之句,而“天心水面亭”则从北宋哲学家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的诗句中取名。园内布局紧凑,有“咫足山林”的意境,由太湖石构造而成的巨大山石群上高高的竖有三座奇峰,巍峨起伏、气势雄浑,周围奇峰怪石,玲珑剔透、洞壑深邃,挥麈亭便建在山上。在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花奇木、竹林绿地,湖水、山石、碑刻、小道错落有致,尽善尽美的衬托出主人的意境,也体现出了建造者杜氏的雄厚财力。

杜氏被吴进称为:“在淮昔称巨富”、“世以资雄里中”,所建园林自然是精品中的精品。阮葵生在他的《茶余客话》中也记载了绾秀园的秀美景色:“水石花木之胜,甲于一郡。名士满座,尊酒不空,有孔北海之目。”明末之时,但凡大江南北名士过淮,无不造访绾秀园,这也带动了其邻湖心寺的香火兴旺。

到了清初,绾秀园由杜光绍之子杜首昌继承,因其字湘草,在淮安人称杜湘草。杜首昌文化修养特别高,他能诗能文,擅长行书、草书,留下了不少的书法作品存世。因他的“黄鹂养就娇性情,骂得桃花没处飞”之句,又被人称“杜黄鹂”。他经常在绾秀园中举行雅集,弹琴、听琴、品茶、闻香,喜于同淮安文人交往,作诗、作文、印刻书籍,他的艺术成果绝非是淮安普通盐商富贾所能比拟。

杜首昌的名气要大于他的父亲杜光绍,不但因为他长相俊俏,还因为他在文化、文学上的成果颇丰,乃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著名的绾秀园是因为杜首昌喜爱花草而筑。他曾著刻《绾秀园诗选》、《绾秀园词选》等书,记录了他大量的诗词作品。清代学者震钧在《国朝书人辑略》中就引用了《今世说》之句“书法文词冠绝一时”称赞杜首昌的书法。据说清初之时杜首昌买过官,但又不愿意当官。他还喜爱游历大好河山,在他《绾秀园诗选》中就有一诗《送吴平子还燕》,“把酒长安忆昔游,无端忽遇古苏州”,便可看出他和友人曾同游长安,又在苏州相遇,如此游历大好河山的诗、文甚多。康熙初年内阁中书高士奇在《绾秀园诗选》序中说道杜首昌:“足迹半天下,访名山川,不以尘埃自累。盖孟浩然、张志和一流人也。……衣冠古朴,举止疏放,如繁花缛秀中孤松挺出。”著名诗人尤侗也在此书序中称其:“杜子年七十矣,少壮不仕,终为大布衣。名山佳水,恣意遨游。所至,名公巨卿无不倒屣而迎。其人品之高,为何如耶?”

不过作为留名至今的一代文人骚客,杜首昌却没有留下准确的生辰年月记载。但在清代词人徐釚《南州草堂集》卷十四《杜湘草六十初度,招同人集华林寺锦绣湾,适昙花大开,即席分赋》一诗中,却可推断出他的生辰。徐釚作此诗之时为康熙三十年三月(1691),即“辛未三月至十月”,此时正值杜首昌六十岁生日,按淮安人使用虚岁习惯向上推五十九年,即是明崇祯五年(1632),即杜首昌出生于此年。清代文人蒋楛《天涯诗钞》卷三中作于康熙十年(1671)的《长安道中杜湘草四十初度》一诗,也有所证实,此时杜首昌又正值四十岁生日。

绾秀园与政治结缘是在杜光绍之时,而与文人墨客结缘则是在杜首昌手里。正是因为杜首昌整天忙于诗文书画、缔文结友,无心经营家族生意,加上清军入淮后,盐商纷纷散去,杜氏家族便由巨富开始中落。虽杜氏彻底败落是在清代中期,但从杜首昌起便埋下了坐吃山空的根源。据《钵池山志》中载,杜首昌家道中落后,他还曾借寓于板闸钵池山的山紫庵之中。康熙十五年(1711),淮安大水,淮安西湖水位猛增,最终杜氏盐商宅院以及绾秀园被大水冲毁。而后,宅园荒圮,人去楼空,只留下一堆柱础和瓦烁。

四王避难

绾秀园在明末清初之时就闻名全国,除了建造奢华广为流传之外,还因为清军占领北京后,前明周王、潞王、福王、崇王四藩均避难于此。他们听闻淮安绾秀园景色秀丽,南逃淮安之后,都躲在此园避难,久久不肯离去。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农民军进攻怀庆府,福王朱由崧由怀庆逃往卫辉投奔潞王朱常淓,而仅仅到了三月初四,农民军开始进攻卫辉,福王朱由崧又随他的叔叔潞王朱常淓逃往淮安府,并在三月六日与南逃的周王朱恭枵、崇王朱慈爚在淮安相会。虽不从一处而来,但却是同日抵淮。四王前往淮安避难的船只,就有八十余只。此时,总兵刘泽清、高杰等放弃驻防南下淮安,漕运总督路振飞也率领部将在淮安迎接诸王到来。四藩王到达淮安后,只是寓居在淮安西湖中的一只木舟之上。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一日,虚岁六十五的周王朱恭枵客死在淮安西湖的木舟之上,而后不久,潞王朱常淓、福王朱由崧、崇王朱慈爚三藩王实在无法忍受船上的生活,于三月十八日上岸,住到了西湖边上杜光绍宅子的绾秀园。第二天,即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农民军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吊殉国。消息很快传到淮安,最先知道的便是漕运总督路振飞,此时的三位藩王全然不知,他们正在绾秀园中安逸的度日,享受美景,衣食无忧。

而就在此时,已经虚岁三十八的福王朱由崧,在绾秀园中无意看到了杜光绍女儿虹影,楚楚动人,婀娜多姿,便心存爱慕之情,就私下和杜光绍订下了婚约。杜光绍的女儿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被福王朱由崧看中,并要征其为后,在杜光绍看来是心存一喜。而正是因此,福王最终南去之时,囊中羞涩,便得到了杜光绍的赞助。

虽北方大片国土被占,但淮安府所在的南京(南直隶)以及南方诸省仍然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具有与北京同样地位的南京诸臣商讨对策,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开始讨论重新定立新帝的事宜。南京户部尚书张慎言在廷议中就主张:“福王朱由崧是神宗万历皇上的孙子,无论是从辈份上,还是排行上,按序都应该立他为新帝。但是他有七个非常不好的缺点,即贪、淫、酗酒、不孝、虐待属下、不读书,而且会去干预各单位工作。然而,潞王朱常淓,虽然只是神宗的侄儿,但是他有贤明之才,应当立为新君。”议论中,南京兵部右侍郎吕大器、太子太傅姜曰广等人均对此表示赞同。但在此事的另一面,督师凤阳的马士英和阮大铖并不赞同大臣们这样的讨论结果,他们主推福王朱由崧立为新君,并会同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等武将派兵,准备将已经从北京南逃至淮安的福王朱由崧从淮安接到仪征。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初一,福王朱由崧由淮安乘船转抵至仪征,再至南京,并从南京三山门登岸,先对太祖朱元璋的孝陵进行了祭拜,而后由南京正阳门途径东华门进入皇宫,步行拜奉了奉先殿,再由西华门出宫城,以内守府为自己的住所。五月初三,福王朱由崧从大明门入内朝,并行告天礼,随后便在武英殿开始监国。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皇宫武英殿登基即位,并宣布次年改元为弘光。由此,南明王朝的政权开始建立。

与此同时,潞王朱常淓乘船从淮安经无锡去了杭州暂避,弘光元年(1645)五月下旬南京失守,朱由崧被俘,朱常淓便于六月初八在杭州监国。六月十四日,贪生怕死的朱常淓奉表降清,而后杭州城沦陷。崇王朱慈爚离开淮安后,先是寓居钱塘,后辗转至台州,不久之后便也降清。次年四月初九,朱由崧等被俘九位藩王以“谋不轨”之罪,均被杀害。

之后,杜光绍之女拒为南明自尽殉国,并在混乱中逃出南京,回到淮安家中,独居于杜宅绾秀园梦虹楼,且几十年文、琴为伴。直到洪水袭来,她不愿离去,便携书抱琴投入洪水之中。清末,古香阁女史还根据此事,写过一篇《虹隐小传》,讲述了杜光绍之女不愿屈从人格卑劣的福王朱由崧,直到朱由崧登基称帝仍然以死抗争的的感人故事,最终得上风疾之症,才得以免于入宫,讲述了这位烈女坚韧气节的故事。

杜氏宅园废毁之后,留下了大量山石、柱础残件,且不断有文人来此感叹。而在大量的杜宅遗存中,以福王曾住过的院落大厅四尺见方的柱础最为出名。至2003年,巨大的柱础被移至河下吴承恩故居内妥善保存,这也成为了如今已知尚存的杜氏宅园重要文物,成为了见证绾秀园辉煌的最好“物证”。

(转自文史淮安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