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汉文化比较昌盛著名之地——楚州河下古镇,自古代起,就涌现了许多名人,如汉代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诗人赵嘏,明代状元沈坤,《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清考古学者阎若璩、吴玉搢,《茶余客话》作者阮葵生及以后的曹镳、王研荪、殷自芳、李元庚、程岫峰、顾竹侯、殷汝金、李鸿年、杨玉农、王光伯等人都是河下数得上的文人墨客。河下还是一个进士之镇,据统计有67位之多,而且其中有状元一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俗称“三鼎甲齐全”之地。据《山阳县志》记载:明、清两代山阳县举人以上的科举中士者大约有五分之一出在这块弹丸之地。
河下近百年来又出现了“从医从政,能诗能文的玛继宗”、“诗赋文章,人称奇才的殷逸尘”、“善书法,精诗文的孙原非”。近人称他们为“河下三才子”(又有人称河下四才子,有指是民国三十年代去徐州行医的高鸣珂先生;有人指是解放前去淮阴行医,文革后任淮阴市人大副主任的高景堂先生。两位均能文善诗,谁是其中之一,笔者待考)。但近人如江苏名医章湘侯之子,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章壮余在玛继宗先生逝世挽诗中云:“泉台倘若逢三老,月白风清好唱酬”。诗中所指的三老,即指玛继宗、殷逸尘、孙原非三位老先生。河下名人之后孙智、姚寿年先生也在玛继宗先生逝世时挽联中写道:“少负盛名玛殷孙,邑人并尊三才… …”。笔者认为:玛继宗、殷逸尘、孙原非三位老先生一直居住河下,高鸣珂、高景堂二位老先生20余年就到外地谋生,河下民间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即“玛继宗的诗,殷逸尘的词,孙原非的字”,所以笔者认为:还是称“河下三才子”为妥。笔者现特将玛继宗、殷逸尘、孙原非三位老先生生平和诗文情况收集整理,简要介绍如下。
从医从政 能文能诗的玛继宗
玛继宗,曾用名 马济中,号绿桐。生于公元1908年农历5月20日,出生楚州河下罗家桥一个少数民族(回族)的官僚家庭。祖父玛长安,号峻庭。曾在清末任云南省提督兼十三营统领。袁世凯由总统改称帝时,蔡锷(字松坡),曾在云南组成护国军讨袁,玛长安将军表示赞同,当即交出兵权,把军队交给蔡锷指挥。而自己则告老还乡,因其夫人也是楚州河下人,故一同退居河下。居住河下后,常与晚清进士翰林王鸿翔往来,一文一武,友谊莫逆,玛长安逝世时,王鸿翔挽联写道:“老友无多,晨星寥落;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可见王对玛的评价。先生父亲玛洪文一生在河下古清真寺董其事。
先生20岁(1928年)时,拜苏北名医汪筱川先生学习中医,三年后在河下罗家桥悬壶应诊,并兼任淮安县中医协会河下分会秘书。28岁(1936年)考取设在镇江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西医外科训练班学习,后因日寇进侵,未及毕业,疏散回家。回河下后不久,于1938年又考领江苏省民政厅的开业执照,行医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在当地患者中有较好声誉。
1945年,淮安首次解放,先生参加了苏皖边区政府卫生局局长张贤主持的淮城中西医大会,之后又带头组织了淮安城外中西医同道,成立医学研究会,先生任河下办事处主任。先生还参加河下防疫抢救站,抢救霍乱病患。1946年两淮重陷,时局动荡。1947年淮安中西界人员仍自发组织成立淮安县中医师公会,仍推选先生为常务理事兼河下办事处主任。
解放后,由于先生从事医疗工作,治救病人,在群众中有较高声誉。1950年先生被推举为淮安县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并被选为常务委员,以后又被增选为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副主席。1951年又被选为苏北首届人民代表并兼任苏北卫生局工作委员会委员。是年,河下社会医生响应政府的号召,率先成立城北联合诊所,走合作化道路,先生被选为首任所长。后又因成绩显著,经县政府批准升格为淮安县城北联合医院,先生延任院长。先生当年还当选为淮安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委员,淮城区医药协会主任等职。1951年淮安盐南、盐北两区发生恶性疟疾,先生任两区防疫大队副大队长,率领社会医生及卫生院部分工作人员深入发病疫区,20余天时间抢救2800余人,疫情预期被扑灭。是年淮安县中苏友协成立,先生被选为该协会副会长(会长由淮安县县委张美蕃书记兼,该人因“张达事件”后被错误的撤职)。
先生1956年被推选为淮安县第一届政协委员,政协副主席,并常务驻会办公,正式脱产,不再从事医疗工作。先生连任三届,直到文革中,在此期间,先生还历任淮安县人代会代表,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等职。
1966年史无前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先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红卫兵多次批斗游街,他悲愤不已,特撰诗一首自嘲。
石破天惊事有无?高台跪受万人诛;
九霄红日分明在,哪怕狂徒信口污。
先生1967年6月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69年改下放淮安县园艺场(今属宋集乡),劳作较轻,比“五、七”干校条件稍有改善,闲暇之时,还发挥先生自己一技之长,为附近群众看病。先生曾向笔者回忆过一次治疗某书记蛇胆疮的经过。约1969年秋,某大队书记患腰部蛇胆疮(带状疮疹),疼痛难忍,到淮安、涟水县医院诊治均不见好转,先生拾粪正好路过大队部门口,看到后说:“小小的蛇胆疮,两个这么大的医院,怎么都止不了痛”?该书记听了说:“玛老头,难道你有办法吗”?先生说:“我有罪,不敢下处方”。该书记将此事求助了园艺场书记,该书记找先生说:“玛老你知道你有罪吗”?先生说:“我有罪”。该书记又说:“现叫你戴罪立功,给某书记把病治好”。先生说:“我治治看”。先生拟龙胆泻肝汤加减2剂,外用雄黄适量,蚯蚓坭水拌敷患处,两天后疮消痛止。先生从此能为人治病的消息,在园艺场群众中传开,许多群众从此找先生治病,因先生治病疗效显著,颇受欢迎。1973年底先生被第一次平反,当地为先生专门办了一个诊所,为当地群众服务。1975年因先生年近古稀,体衰多病,县委,县政府同意他间断性返家养病。直到1976年“四人帮”集团被粉碎后,县有关部门才对先生作第二次平反。1977年6月,先生正式办理了返城手续。1980年先生已72岁高龄,经县有关部门批准,遂于5月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先生退休后,还担任过政协淮安市老委员联谊会副会长,《西游记》研究会副会长,省、市诗词协会顾问等职。
先生于1931年与杨氏舜华结婚,1945年杨氏因病亡故。1946年续娶继室唐近仁。先生不幸于1996年12 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8岁,墓葬于河下琵琶刘市河边回民墓地。先生生子世岱(1933–1999)、世明(《海拉尔铁路分局志》副主编),世同、世昌、世凯、世全。
先生一生从医从政,精岐黄,亦善诗文。少年即能吟诗填词,现特录七绝“三月”一首,以资佐证。
三月残花贱似泥,闭门惟对草萋萋;
等闲换得东风入,杨柳千条又向西。
先生二十余岁,就在报刊中发表诗文,如60年前就作竹枝辞“勺湖”,就被曹甸(今属宝应县)诗人郝绍州收载入《鹤墅诗话》中,并发表于当时上海某晚报,该报按语云:“雅俗共赏,颇合竹枝辞体裁,令人讽诵一过,口角生香”。笔者现从1991年第二期《淮海诗苑》中摘录两首附后。
垂柳堤边看打鱼,勺湖也似小西湖;
柳条绾得鱼儿口,能绾郎心向妾无。
户外青苔迹未磨,同心谁唱百年歌?
愿郎情似长淮水,莫学湖名一勺多。
先生40年代忙于医疗工作,1956年至1966年忙于政协领导工作,70年代被蒙受了不白之怨,故诗文流传较少,1980
年先生退休后“闲赋诗词,以抒情怀”,先生在《楚风吟》、《淮海诗苑》、《春涛吟》、《淮安文艺》、《春涛诗缘》、《江苏文史资料》、《淮安文史资料》、《淮安报》、《中国政协报》等发表诗词一千余首,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先生从1980年退休后还潜心探究《西游记》有关学术,并任淮安市吴承恩《西游记》学术研究会副会长。1982年参加了在淮安召开的全国首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发言。先生先后撰写了“《西游记》第八十一难‘生硬’、‘累赘’说考辨”,“吴承恩故居调查质疑”,“《西游记》诗赞(七绝)一百三十二首”等。特别是“《西游记》诗赞”可称国内研究《西游记》用诗赋研讨第一人。徐州市老中医,诗人高鸣珂作序评价云:“以轻松之笔调,写幽默之诗文,真觉亦庄亦谐,惟妙惟肖。而吴氏之思想,《西游》之主题,人物之形象,结构之谨严,则已娓娓道出,一一阐明矣。可使读者寻绎想象,了然于心目之中,如见其人,如闻其事。他日付诸剞劂,将与游记并传,可谓异典同工,后先辉映,洵不愧为吴氏之功臣,旷代之知己也。吾知百世以后,必将有同声相应,步济中(继宗)之后尘者。隋珠和璧,识者赏音;明月夜光,见者如宝”。河下吴承恩故居复建后,先生还为正厅撰写一副32字的长楹联。被收入由南京师范大学编辑的《中国楹联大辞典》中。
198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话说运河》专题片,先生在该专题中讲解淮安历史有关部分内容。先生热爱政协文史工作,在1963年担任淮安县政协副主席期间,就兼任了淮安文史资料编辑征集小组组长,并编印了《淮安县文史资料选辑》油印本。先生退休后先后撰写了“我和温济泽同志的交谊及其青少年时代的二三事”,“抗战前的淮安中医药概况”,“《温病赋》及其作者李厚坤”,“淮安市回教史略”,“萧湖历史园林追记”,“勺湖和勺湖草堂”,“昔日万柳池”,“河下古枚里”,“古天兴观纪实”,“漫谈湖心寺”,“河下状元楼”等篇。先生对楚州一些人文历史的考证追述据实描绘,具有一定的存史价值,对以人们了解楚州历史文化不无裨益,为楚州文史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先生一生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擅长诗词,著作繁多,风格俊逸,情调高雅。在先生逝世六年后,由先生之子玛世明、玛世同、孙玛治淮编辑的《玛继宗文集》一书,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发行,流传于世。
诗赋文章 人称奇才的殷逸尘
殷逸尘,曾用名殷吉成,名实。生于公元1911年农历12月7日,楚州河下后三条巷(今河下泗河码头11号)人。先生出生一个书香门第和没落盐商家庭。祖父殷自芳,晚清水利专家,父殷汝今,晚清秀才,故李鸿年《河下园亭记、续篇》云:“殷芷兰,学博,著书处在后三条巷……。季子名汝今,字砺甫,又字髯九,幼从父学,早年即入山阳县学,亦有著作,名《庐类稿》,为识者许可。孙殷实,亦善诗,能文。曾孙:佛生,均秀识者,以为方兴未艾”。
先生秉承家学,少好读书,过目不忘,诗词歌赋,出口成章,从小在淮东乡风谷村(今属阜宁县),博里沟,车桥镇就有称先生为楚州城“河下小才子”之誉。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淮安县国民党党部主办的《淮报》(由原国民二十三年《射阳日报》改名),先生任编辑记者,《淮报》民国二十六年(1937)停办后,先生又到淮安县中学校长王鲁泉由民国二十二年(1933)创办的《晓报》改名为《正言报》工作,先生任外勤记者,并任副刊编辑,先生主编副刊刊名为“楚辞”,颇有特色,当时在楚州城中很有影响,该报到七七事变后,自行解散。
先生民国二十九年(1940)任连云港新浦盐税局秘书,日军侵略连云港后,新浦沦陷,先生不久又被徐州沛县县长胡九皋(楚州车桥镇人,解放前去台湾)请去做他的私人秘书。民国三十一年(1942)先生到国民党一一二师任少校秘书。该师原隶属东北军张学良部队五十七军,因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被蒋介石软禁,蒋为了分化瓦解东北军的目的,把东北军调离东北,一一二师几经调防,来到淮东乡风谷村(今阜宁县风谷乡)驻防。该师师长霍守义为招揽人才,经风谷村乡绅赵仲山、赵穆清等推荐,先生被霍守义将军任命为少校秘书。一一二师在风谷村修整中,举办了测验官兵文化素质,举行“双十”阅兵,清明节“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等工作中,成绩突出,特别是追悼大会上先生撰写的挽联,与众不同,文学水平较高,受到了当时主祭的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该师师长霍守义等赞扬。韩德勤主席称先生为“畸人奇才”(笔者注:因先生有残疾,行走不便,故称“畸人”)。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一一二师奉调西进,先生预先接到密文,而故意请假离队,不愿随军打仗。其原因一是:该师原军长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二是目睹风谷村南土墩(今博里镇孙庄村)独立团团长张叶的遭遇(笔者注:据长辈讲,张叶去过日本,懂日语,家有几百亩土地,从日本回来后,自己招兵买马,成立独立团,自任团长,该团日本人不侵犯他,但拿的是国民党饷,却暗地里和共产党新四军友善,最后被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在兴化暗杀。),所以先生不愿为国民党卖命。
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淮安县城内伪军吴漱泉部不愿投降改编,拖延负隅顽抗。当时为解放淮安城,共产党淮安独立团、阜宁独立团、阜东独立团、建阳独立团等奉命包围淮城,驻守河下。当时阜宁独立团指挥人员认识先生,并将先生向指挥部推荐,并请先生9月15日在东门城墙外搭建的高台上向伪军喊话,劝吴漱泉投降,交出武器,宽大处理等宣传语。武力解放淮城后,因先生文才较好,人有残疾,不易被人怀疑搞政治的,新四军指挥部特工人员领导多次找先生谈话,宣传党的政策,请先生帮助党的工作,开辟上海地下工作,并派三位互不知名的党内同志一同去上海配合先生工作。当时由一位同志陪同先生去上海(他们都是单线联系),他俩坐船到了高邮和他们接头,另一位特工同志没有按时到达高邮和他们接头,陪先生的这位特工同志只好回淮安从新和党组织联系,筹划新的到上海联络方案,先生在高邮又等了一周,仍未见到该人来联系,先生在高邮街上闲逛时,无意见到了在高邮做生意的孙原非先生,从此他们流浪江湖到解放。
解放后,先生为了生计,参加县教育局教师考试,先生身体虽有残疾,但因文学水平较好,还是被破格录取,分配到郊区西李小学,后又调板闸小学任教。在板闸小学先教小学三年级语文,因年终学生考试成绩在全县是佼佼者,受到县教育局表彰,先生还被当时任淮城教育局检查组姚春扬组长提名任五、六年级语文老师。先生上课时学生最爱听,那二年先生所教的班出了不少好学生,如原《淮安报》主编李凤翔等就是先生当年的学生。
1957年春先生由于肃清反革命运动的开展,被清理出教育队伍,下放到城郊人民公社富强大队第十三生产队(后改为城郊大队一队,河下村六组),农业劳动。当时其妻赵氏病故,子女下放到博里人民公社新民大队。先生一人过着清贫生活,在生产队,以看庄家(俗称看青),看队房等劳动为生计。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先生因历史反革命,地主分子受到了上千次批斗、管制,每月要将自己所做一言一行都要向大队治保主任和公安派出所回报,先生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从1968年开始先生已瘫痪在床,生活上不能自理。先生的儿子当时在博里瘫痪在床,几个孙子又小,先生的生活完全靠朋友、学生和邻里接济。先生20余年凄惨生活将家里能卖钱的都卖掉了,所有房屋也全部被大队、生产队强行拆除,当时先生的生活凄惨情景非常惨不忍睹,笔者也无法用文字说明。
先生不幸于1977年农历7月13日在家中马桶方便时因虚脱而逝世,终年67岁,逝世后墓葬于博里镇新民村。先生于1930年与赵氏结婚,1957年赵氏病故,生子佛生,名鉴(1931~1977)亦能诗文,于先生同一年也因虚脱而亡故。
“武亦曾戎马,文能墨点金;殷翁虽长逝,诗词留英名;今洒此淡墨,聊表悼念情...... 。”上诗是卜宜华先生在先生逝世时悼先生的挽诗,可见学生对先生的评价。先生一生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功底较深,他古文基础好,善作诗填词。青年时《河下园亭记.续篇》就称先生“亦善诗,能文”。先生在民间时期长发表诗文,在《淮报》、《射阳日报》、《明报》等报刊中。先生一生常与河下文士如玛继宗、高鸣珂、高景堂、孙原非、姚春扬、汪继先(苏北名医汪筱川孙)等唱和诗词。
先生诗文师法前人,兼取众长,又有所创新。在创作中运用借喻、拟人、联想等手法,诗风豪放直率。先生诗文内容大多是即景、吊古、怀友、唱和等。他的诗文名噪乡里,一时为人传诵,现录先生1976年10月题“宜华游太湖照片”一首,以观一斑。
小驻游中览太湖,湖光春色足蜻蜓;
红云翠竹相辉映,绿水青山胜画图;
一塔一亭绕枝艺,好花好鸟伴鸣呼;
从知祖国多娇美,更喜江南景物珠。
先生博学,是众人皆知的。在“文革”前后年代里,在河下民间中就流传这样一句话:“到殷大先生(殷逸尘)处学文,到孙大先生(孙原非)处学字”。先生为人诚恳,态度和蔼,对后学要求严格,讲解和询问数次不厌。如河下近代后起之秀者如章壮余、王汉义、孙智、姚寿年、玛世岱、杨宝和、张大林、徐风仕、卜宜华等都均向先生讨教过。先生虽然晚年独居一人,但每天都有求学者。现录先生1976年夏赠“宜华等少年友人”诗两首,可见先生当时的生活情景和对后学的期望。
凄清晓月向人窥,料峭塞风阁牗吹;
百年终许山青健,九仞付为一篑亏。
徒壁相如唯卧痴,呕肝长吉好吟诗;
艺苑高峰千百丈,登攀有志莫违时。
先生一生诗文较多,由于晚年子女不在身边,孤独一人生活,诗文无人收集整理,现大多散失,幸得先生学生卜宜华先生处收藏数十首,现选先生晚年作《冬窗怀友》七律五首,以资怀念。
一 赠绿桐(玛继宗)先生
卅载艰难志少狂,萧湖画舫几飞觞;
风云大地盈亏月,哀乐中年髯友霜;
鸳侣多诗情味咏,牛刀小试政声扬;
菟裘花大堪娱乐,丹桂芳兰济一堂。
二 赠姚春扬先生
由来畏友是良朋,直谅忠诚久眼膺;
七秩应从心所欲,百斤犹是力能胜;
及门桃李盈千秋,小圃蔬茄布几层;
明岁千眉庆双寿,添丁含笑抱孙曾。
三 赠孙原非先生
不赋闲情唱柳枝,怕从病榻写相思;
霜飞十月随堤冷,月明三更客馆迟;
力透骨髓玄秘塔,情同肺腑情灵诗;
且当珍重名山业,洗尽清愁酒一食。
四 赠章湘侯先生
遥天南极寿星明,龙马精神鸥鹭情;
花放一庭娱晚景,春回三指济群生;
鸳鸯白发齐眉寿,兰桂红心绕藤行;
四十余年兄弟爱,相思偏是隔三城。
五 赠张大林、徐风仕、卜宜华三少友
问年二六愧才疏,一笑昂藏七尺躯;
凿壁何尝怠刻苦,攻关各自下功夫;
千寻艺岭须攀顶,万里长征正首途;
浩荡春风吹不尽,三株红藕出萧湖。
先生一生爱书如命,家藏图书手稿万余册,在晚年极度贫困时期,卖掉了所有家具用品,但没有买过家藏珍本古籍图书。他爱书爱国家,1956年先生将家传珍藏国宝,我国明代著名“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先生书画一幅捐献我县有关部门,并获“捐献证书”,该书画现珍藏南京江苏省博物馆。1962年先生和儿子殷佛生将祖父殷自芳研究的水利方面手稿,如《筹运篇》、《治黄河论》、《贯江辨》、《清水潭竣工记》等十九篇遗稿进行整理,呈现原中央水利电力部水利史研究室,受到表彰,专家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先生其余万余册图书手稿,均在“文革”中被红卫兵付之一炬,殊是可惜。
善书法,精诗文的孙原非
孙原非,名稼炎,以字行,又晚号淮南钝叟。生于1911年农历12月8日河下一个商人家庭。父孙大明在清光绪十年(1884)左右从宿迁来到楚州河下当铺学徒,学徒期满后被该当铺留用,并从宿迁携眷来楚州定居河下。该当铺歇业后,孙大明又与河下金氏、戴氏合资开设“慎和衣店”,经营估衣。
先生少聪慧好学,喜读古诗,善练书法,少年就练成一手好书法,被人称誉。16岁即拜苏北名医汪筱川先生学习中医。因汪筱川先生生平酷爱金石、图书,碑帖、字画,善作诗词、楹联、工书法,画兰石梅竹,擅金石篆刻,打诗迷,下围棋等。汪筱川先生亦在诊疗之余,常在他的书斋——梅竹山房邀河下社会知名人士,如王研荪(鸿翔)、徐绍泉(钟恂)、路山夫(伾)、顾竹侯(震福)、玛峻庭(长安)、杨玉农(嘉谷)、虞继善、李伯延、毛元征(乃庸)、殷砺甫(汝金)、余子衡、田鲁渔(毓璠)、尹柏寒(同愈)
、章鉴虞、程景韩、姚金心、周景炎、王木生、唐伯元(叔虞)、季凤书、刘小南、曹植明等谈文说艺,上画品棋,或唱和诗词等。先生在汪筱川先生处学医之余,也常参加这些活动,继认识了河下这些社会名流,也学习了不少古文书法知识。先生聪明好学也得到了前辈的称赞。
先生18岁时,不幸父亲病故,为了生计,不得不停止在汪筱川先生处学习中医,与父执金氏、戴氏等前辈继承估衣经营,虽人在商海,而仍心向学习,每日坚持习字读书不辍,并时与殷逸尘、玛继宗、高鸣珂、高景堂等青年学友诗词唱和,切磋学问。由于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民国二十四年(1935)先生还担任《淮报》编辑记者,该报民国二十六年(1937)停办后,又被河下富商周仁和礼聘为家教,为其子补习功课,师生之间年龄仅差六岁,可见其先生当时在河下的影响。
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本侵略军占领淮安城,河下沦陷。河下杨文锦、严继光等人投靠日寇,认贼作父,对人民敲诈勒索,民不聊生,河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先生被迫离开河下,到宝应县创办“原昌衣庄”,仍经营估衣。由于当时战事频发,先生为躲避战火还先后流浪高邮、上海、武汉、芜湖和本县车桥镇等地做估衣生意为生。1947年先生又返回河下老家,仍经营估衣为生。
解放后,先生生活得到稳定,仍经营估衣,1955年公私合营。由于先生书生气颇重,胸无城府、言无忌讳在1957年整风、大鸣大放运动中,先生写了“万言书”,对上级机关领导提出批评建议,由此闯下了终身大祸,1958年春先生被划定为右派分子,安排到南门农杂商店监督改造。“文革”中又受到了多次批斗 ,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78年先生被平反,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不久又办理了退休手属,先生的文学才能才得到了发挥,每天青少年求知学字者有20余人。闲时还吟诗填词,1981年5月被推荐增补为原淮安县第五届政协委员。
先生不幸于1981年8月27日夜患急性脑溢血病故,终年70岁,逝世后墓葬于河下后三条巷老市河边。先生于1930年与吕氏佩秋结婚,生子孙智,亦能诗文。
兴来对客便挥毫,供传铁划银钩,平生退笔应如塚;老去思君频策杖,此后风景月夕,辛苦吟诗时与 。
一脉接苍山,看千里长淮,劫后红羊词客少;三间近枚宅, 搜万篇遗稿,夜深白简泪痕多。
上联一是玛继宗先生,二是章壮余先生挽先生联句,可见先生之影响。先生年少时聪明好学,天资过人,二十外岁就能作诗填词,书写轴屏堂联。他少时学过颜字,临过多家碑帖,后又学过赵字,经过长期书写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楷书风格。先生的书法颇有声誉,名满江淮。解放后,我区第一本志书《淮安市志》收载我区书法有成就者,将先生列为第一位(注:该《志》将原非错刊为源飞)。先生民国年间在上海、武汉、芜湖等大城市都留有墨迹。曾为上海南京路上最大的商店永安公司题写过榜书匾碑。现河下退休教师姚寿年先生家还见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间,由河下文士殷汝金为姚寿年先生曾祖母九十寿辰撰的寿词,由先生用楷书书写的四轴屏。
先生为人谦和,真心诚意,对上门求学学书者,有求必应,不计报酬,对后学者要求严格,他告诫青少年常说:“现在社会常听到这样语句,某某先生,某某同志,最近如何消遣哪?解消即消除,遣即遣送,一个人把自己的青春大好时光去消除和遣送,这不是把自己活活的消灭吗?”,先生晚年退休在家,每天要指导10余名学者青年,来学书者时间不一,早、中、晚都有,先生总是悉心指导,寒暑不辍。先生教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要求学生不但每天临写,还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学习,他说:“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是不出好的书法作品来,即使能写出几个漂亮的字,也则算是聪明字,只有匠气,没有书卷气”。先生教学生书法,在针对性上颇斟酌,往往是因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而异,给学生写范字,除了挑选现成名词佳句外,先生还善写自撰诗文,在学生临写前,先生总是先将诗文反复讲解然后再要求写,这种教法,既有情趣,又给学生增添文化知识,以便学生深思难忘。先生一生有学生百余人,也有不少是佼佼者,如杨宝和(区糖烟酒公司退休干部)、徐凤仕(区粮食局秘书兼人秘股股长)、卜宜华(区第三农机厂工会主席、财务科科长)、张大林(区腌制总厂副厂长、工会主席)等,他们的书法技艺在我区有一定的影响。先生逝世时,徐、卜、张三学生在挽联中写道:“一时半刻顿失良师,千言万语难寄哀思”。可见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先生的书法作品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声誉,尤为淮安人能得其片纸只字,无不感到珍惜,河下姚寿年先生处现还保存先生民国二十余年代的作品。先生喜用长锋羊毫饱蘸浓墨悬肘而书,笔走轻重有致,有的笔划写得特别粗壮,有的笔划只行丝引带而过,整幅行书顾盼照应一气呵成,身居内功。先生的书法清丽隽秀,灵动洒脱,气酌饱满,经久耐看,在淮安书法界占用重要一席。先生对上门者求书后,写什么内容,往往因人因事而异,一般多作行书。先生不但善书法,还善楹联。对上门求书求联或持画题词者,先生都能自撰自书。现选楹联四则和绘画题句二则,以示一斑。
一 勺湖园门联
北宋烟霞留塔影,南湖风月忆荷香。
二 淮安新华书店新楼落成门联
万卷书光怀旧雨,一楼花气沭新人。
三 百年老店河下文楼门联
文兴策来有沈氏埋倭梁家战鼓,楼头望去想枚皋宅影赵嘏笛声。
四 题赠高景堂①学兄
云光树色清江畔,灯影书声白酒②前。
(注;①高景堂先生:楚州河下人,解放前去清江浦行医,文革后任淮阴市人大副主任。②白酒:即指河下白酒巷。)
五 题卜宜华绘画“松鹤图”
九万里鲲鹏待化,一千年松鹤同春。
六 题卜宜华绘“山水图轴”
满山是泉,满泉是水;润到人间,东风万里。
先生不但书法好,诗词方面亦造诣较深,生前常与玛继宗、殷逸尘等先生和诗填词,也常有人持绘画作品请先生吟诗题句。先生一生吟唱了不少诗词佳句,遗憾的是大多数已散失。幸有先生学生卜宜华处保存数十首,现选六首。供读者欣赏,也算是笔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一 祝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有感
千真万确无疑义, 万确千真铁证多;
中国若无党领导, 河山乱舞一群魔。
二 参加市政协大会有感
麦草欣欣尽向荣, 吾淮此际举群英;
一天霖雨苍生望, 半壁南阳领导情;
古邑行看客渐秀, 颓风到此气全新;
不图头白成霜雪, 能与诸公看太平。
三 题著名画家傅又新所做山水画
平远江南色, 孤高塞北风;
神州今似铁, 胡虏莫与戎。
四 咏牡丹
魏紫姚黄次第开, 三春丽日绝纤诶;
要知百媚千娇色, 都是东风送得来。
五 题卜宜华绘山水画诗二首
小桥流水一弯环, 极目秋风万叠山;
寄语强险休虎视, 亚夫已满北门关。
江山壮望一嵯峨, 到眼风光分外多;
寄语胡儿休虎视, 国人久已枕长戈。
结语:玛继宗、殷逸尘、孙原非三位老先生,由于他们一生经受了外国侵略,国内战争,建国后政治运动,家庭灾难等不幸,他们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故他们的诗文创作大多被毁,流传保存较少。他们虽然生活在这样坏境中,但是他们还对楚州的文化、教育、医药、政治等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填补了楚州河下这段历史的空白,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楚州河下的史册。
(本文承蒙三位先生学生卜宜华先生提供部分资料和有关孙原非先生生平撰写,以及三老学生姚寿年、张大林、徐凤仕等先生、孙原非子孙智、玛继宗孙玛治淮先生和区政协文史办毛鼎来先生提供有关资料并审阅,附此致谢!)
附注:作者是殷逸尘先生孙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