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淮楼 滕玉春

镇淮楼雄踞古城——淮安中心,始建于宋代。它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明时曾置铜壶刻漏用以报时,有匾曰“谯楼”;后又因其扼于城中,楼下拱门为南北交通要道,故有“南北枢机”之称;清时,因淮水经常泛滥,于同治年间改称“镇淮楼”,取其镇压水患之意。


民国年间,镇淮楼改称“中山楼”。楼上陈列着历史文物。日寇入侵淮安时,楼上的匾额被砸,文物被窃运无余。一九四五年淮安笫一次解放时,在楼上开设过图书馆,案上摆满堇命书籍和马列著作,看书的人络绎不绝。解放初期,镇淮楼俗称“鼓楼”,陈列着历史文物,被列为省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十年浩劫期间,改称“东风楼”,设过“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楼内设施遭到很大一破坏。


镇淮楼原高二丈五尺(不包括楼基),因岁久倾圮,几经修建。清光绪七年,知府孙云锦重修一次,仍保持原有风格,底座即楼基用砖土筑成,台正中是砖砌拱形门洞,宛似城门;台长约二十六米、宽约十四米、高八米,由底向上逐渐收小,略呈梯形;台侧东西两边设有砖梯;楼台四周筑有半人高砖砌花墙用作栏杆,楼台中央建有两层木结构高楼;屋顶重檐九脊,两阔三间,上下共六间;楼侧设有耳房,整个建筑显得宏伟古朴。一九五九年,淮安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镇淮楼,仍保持古代宫殿的风格,但对原有形状作了改变:由原木结构的楼改为砖木结构,截去了两边耳房,变花墙为实墙,东西两边砖梯改为直角条石阶梯,四周皆可登楼,整个规模比以前扩大了;楼基仍由砖土筑成,现东西长三十六米、南北长二十三米、拱顶高三米二、宽四米八;四周有回廓,回廓宽一米九,楼基上两层楼长宽相等,东西长六米八,南北长三米四,全楼高十八米五。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典雅古朴,尤其是四角飞檐顶端镶嵌的四个瓦制龙头,双目炯炯,大口穷张,似有一触即离楼腾入苍穹之势,目之令人神驰。一九八二年,镇淮楼因其形状改变,被取消了“省三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称谓。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