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宋元以来,朝廷就在淮安设官,管理全国漕运。从明代起,朝廷又在山阳县的板闸(今城郊乡板闸村)设立户部钞关,负责征收来往船只的税款。后来,朝廷又在山阳县的清江浦(今淮阴市清浦区)设立户部储粮和工部抽分,也属税收机关。故乾隆十四年《山阳县志》说:“天下榷关,独山阳之关凡三。”板闸镇紧靠大运河,镇上旧有五六百户人家。淮安关监督公署就设在这里,共有三个分关和十八个口子(即分卡)。三关指板闸的本关和宿迁、海州分关,十八个口子包括下一铺、上一铺、清江闸、码头镇、高良涧、顺河集、东沟、益林、流均沟、车桥、老堆头、蒋坝等处。淮安关每年收税多达几十万两白银,是封建王朝的重要收入。负责监督收税的衙门(即督署)设在板闸镇东、西街的中间。大门口有一对白矾石正面大石狮,为全国所少见,惜于“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石狮后面各有一间吹鼓亭,每日早晚奏乐。大门对面照壁墙两边各有大旗杆一根。东辕门外有座更楼,供更夫休息。大门内左侧有关帝庙一座,二门向后即是大堂、二堂。出后门有一座大花园,中有湖水、亭台,俗称后湖亭。湖外是高约丈五的大土圩,护卫衙门。督署有监督一人。科室有书班(即书记员)二十多人,办理缮写文件等工作。还有卫队一个排,负责保卫工作。
在板闸南街以西的运河堤上,设有淮安关大楼一座,专门办理船只收税的工作。有督扦三人,各行业钞户头头十三个,扦子手好几十个。关上关下常有二三百只船等侯纳税过关,关口有人专门巡查、安排。每天清早开关,晚六时左右封关。封关时,用十几条船联成一条桥、封住河面,便是闸。这大概也就是板闸一名的来由吧。
板闸镇大部分人以关务为业,集镇也靠关务繁荣起来。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党政府改变了税法,淮安关就被裁撤了。为周济失业人员,政府曾办淮善工厂,以织布、织毛巾为主。后亦倒闭,人员四流,板闸亦随之衰落。1939年2月,日本鬼子侵占板闸时,将淮安关的衙署和板闸的许多寺庙全部烧毁,夷为平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