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河下 庄克林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伐中原,开凿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从扬州引来长江水经过高邮湖,在淮安城北末口与淮河连接起来,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邗沟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这样。末口便成了南北经济、文化、交通的枢纽并日趋繁荣,以至后来发展成淮安重镇——河下镇。


观光两千多年的末口遗址,你会想到她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作出的贡献多么巨大。在河下古街上漫步,你会想到这个弹丸之地,曾在明清鼎盛阶段的300余年里其第宅、园亭数目之众令人瞠目。据志书记载:河下镇的街巷有113条,学校4所,祠宇、寺庙、书院30多座,楼堂馆所34个,妓院、戏园数十家,园亭、木榭、花石之胜30余处。明初大学士邱浚途经河下时曾赋诗赞曰:“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黄淮、江淮的水路交通,使淮安“漕运咽喉,漕政通乎七省”,商贾云集,成为重要的商业都会,位于淮安城西北的河下,北据大河天险,西握运道要枢,是商旅必经的南北物资集散地。吴承恩在他的《秩兴》诗中写的“日观千樯通贡篚,云旌双郭引清笳”就是记的当年在运河边看到的繁荣景象。清初,河下最大的商业是盐业。苏北沿海所产之食盐统称淮盐,产量、质量均为全国之冠。河下镇乃淮盐屯集之所,行销皖豫41州县。朝廷在河下镇特设淮盐运司的官衙,负责征收盐税。江西、福建、安徽、山西、陕西等省大批商人纷纷来淮经营盐业并在河下建立会馆。现在河下仍有这些会馆的遗迹。盐商大户程本殿曾利用运盐的回头船运回石板,铺设了河下镇的湖嘴街、花巷等九街两巷的青石板路面,至今仍有保留。漕运和盐业以河下为集散地,客观上为河下造就了繁荣的机遇。漕运和盐业的兴旺,带来了民间造船业的发展。造船所需的物料来自全国各地,而许多零配件则由本地工匠制造。现在河下保留的打铜巷、钉铁巷、绳巷、竹巷等地名,皆与造船业有关。


河下的特殊地理位置,还促进了商业的发达。淮盐运司官衙的设立,驻有大批理漕官吏,千万艘粮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在此停留,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旅客也常在这里盘桓,这便极大地提高了对商品的需求,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当时,河下镇的商店、旅馆、饭店、茶馆、戏院林立,仕商云集,管弦盈耳,一派“市不以夜息”的繁华景象。然而,到清代末期,由于盐纲改票,黄河改道,铁路兴办,海运开放,继而漕运裁撤,盐业始衰,加之朝廷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河下镇日渐衰颓。昔日的重楼复阁,水亭花榭皆零落殆尽,废为瓦砾,惟有“麦畦菜圃,点缀荒寒,俨同村落”。观河下古今之盛衰,令人颇生沧桑之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