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n按:淮安高铁开通在即。此刻,重温咱们文史大家杜涛的《淮阴议修铁路考》,倍感亲切。回顾淮安铁路的前世今生,令人唏嘘。
150多年前的清同治二年(1863年),一些侨沪英美商人和铁路专家提出了中国铁路网计划草案,包括东西南北的四大干线:以汉口为中心,东达上海,西往四川、云南达印度,南经湖南通广州,北由镇江经天津到北京;两条支线:上海到宁波,苏州到福州。天津到镇江这段津镇铁路,计划沿(北京)天津、济南、清江浦(淮安)、扬州,直抵镇江。
此后,李鸿章、左宗棠、康有为、刘铭传、曾纪泽,甚至淮安人刘鹗、罗振玉等都力主修建这条铁路。但那时,大清帝国早已日薄西山,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国内意见久难统一,我们淮安人梦寐以求的津镇铁路几经周折,最终华丽丽地蜕变为津浦(天津-南京浦口)铁路,飞身而去。
曾经九省通衢、雄踞一方的淮安,因为漕运式微和铁路改道而沉寂百年。尽管后来我们淮安历经千辛万苦也有了铁路。可那是怎样的路?没有复线,没有电气化,而且不能过江,不能南下……现在,淮安终于迎来了高铁时代。希望,这是淮安又一个崭新的开始。
淮阴议修铁路考 / 杜涛
摘要 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提出试造清江至京铁路计划,此后刘铭传、左宗棠、康有为等多人数次动议修筑淮阴铁路,俱因各种因素未得施行。今国家计划修筑的京沪高速铁路如果经由淮阴,将比之绕道安徽有诸多优越之处。
关键词 淮阴 清江(浦) 铁路
“清江之达京师也,实从来官道,跨燕齐,逾河淮,南通江浙闽广,川楚毕赴,西达陕豫斜指滇黔,固天下之喉襟,为万方所辐辏。今开铁路,运之掌上,而条贯之,指挥六合,道里适均;调天下之兵,挽天下之粟,旦夕可至。……处中当轴,镇抚四夷,如提纲挈领,形利势便。此形势足以控天下也。”这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通过御史屠仁守奏请修筑清江(今淮阴)至京师(今北京)铁路奏折中的一段。
淮阴一带自古就是我国的交通要地、商业中心。现市区东南15公里之淮安城曾是运河线上的至要都会,“商旅辐辏”、“市不以夜息”。漕运总督即驻于此,因其“漕运通乎七省”,素有“七省咽喉”之称。后因黄河夺淮及清江浦的修疏,清江替代淮城繁华起来,由原山阳县(淮安)境内的一个集镇,到清乾隆年间人口达54万,其全盛时期,“运河两岸,房屋连绵十余里。”有“江北首府”之称。
鸦片战争后,为求中国自强,当时有一些开明人士提出中国应当仿造铁路,而清江浦至京线即为首选线路。早在同治十三年(1874),后来成为洋务派领袖的李鸿章就“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至京,以便南北转输。”这是中国铁路史上国人提出的第一条线路计划。可当时风气不开,士人指铁路为“奇技淫巧”、“祖宗所未有”,此项计划未得施行。
光绪四年(1878),薛福成在《创开中国铁路议》中提出:“至京师而西为路达太原,南可为路达汴梁,东南可为路达清江浦。”光绪五年(1879),马建忠所作《借债以开铁道说》中也指出:“中国初创铁道,由京以达淮城(即淮安城),往来通衢,创兴之后,利可倍蓰。”光绪六年(1880),刘铭传(后为台湾首任巡抚,修成台湾铁路)奏请筹造铁路:“自强之道,……在于急造铁路。……查中国要道,南路宜开二条:一条由清江经山东,一条由汉口经河南,俱达京师。(这被认为是今京沪、京广两线的前身)……拟请先修清江至京一路,与本年议修之电线相表里。”时光绪帝批曰:“所奏系为自强起见,著李鸿章、刘坤一按照折内所陈,悉心筹商,妥议具奏。”
光绪帝朱批字面上未置可否,但“所奏系为自强起见”,已暗示了自己的意见,又让洋务派的李刘二人“悉心筹商”,“筹商”结果可想而知。这反映了光绪帝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斗中虽站在洋务派一边,却又不好明中“得罪”由慈禧太后撑腰的顽固派的情形。这时以内阁学士张家骧为代表的一批顽固派起来反对,认为京淮铁路一开,则有所谓“三弊”:一弊洋人会于清江求开口岸;二弊毁坏田庐、坟墓;三弊夺轮船拓商局之利。
顽固派反对修筑京淮铁路的第一条理由就是清江的地理位置重要,修成铁路后,“恐转便敌人来犯之途”。张家骧在其《未可轻议开造铁路折》中称:“溯自各国通商以来,凡海口有码头地方,洋人无不盖造房屋,置买地基。清江浦乃水陆通衢,若造成铁路,商贾行旅、辐辏骈阗,必较之上海、天津更为热闹,洋人工于贸利,其从旁觊觎,意想可知。虽该处无设立码头条约,而未必能禁其往来,设或借端生事,百计要求,则将何以应之?利尚未兴,患已隐伏。”徐致祥《论铁路之害折》中也写道:“夫清江为水陆要冲,南北咽喉,向非通商码头,铁路一开,夷人必要求此地置造洋房,增设货栈,起盖教堂。以咽喉冲要之地,与夷共之。”
张家骧等人的言论当然受到了李鸿章等的反驳。李鸿章驳曰:“张家骧所称清江浦为水陆通衢,若造成铁路,商旅辐辏,恐洋人从旁觊觎,借端要求等语。臣谓洋人之要挟与否,视我国势之强弱,我苟能自强而使民物殷阜,洋人愈不敢肆其要求;我不能自强,则虽民物萧条,洋人亦必隐图其狡逞。”刘坤一也驳曰:“顾立一法,必有一弊,大利所在,害亦随之。张家骧恐铁路成后,洋人于清江求开口岸,原是意中之事,然可据约力争。”
洋务派与顽固派为修筑京淮铁路一事,争论了一个多月,顽固派见光绪帝暗中支持洋务派,形势于己不利,乃从慈禧处讨得手令:“李鸿章、刘铭传等奏请筹造铁路,有不可不慎之处,迭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李等所奏着无庸议,特此谕知。”又经多日,光绪帝在慈禧的压力下终于下旨,“刘铭传所奏,著勿庸议。”
其后,仍不断有人要求修筑京淮铁路。光绪十一年(1885),左宗棠上奏:“铁路宜仿造也,臣查清江浦至通州(现属北京,为北京最大卫星城)宜先设立铁路,以通南北之枢。”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上《请开清江浦铁路折》,提出“宜用漕运之便,十八站大路之地,先通南北之气,道近而费省,宜先筑清江浦铁路……”光绪十五年(1889),刘铭传又上奏:“果使铁路由通州修至清淮,则运货无沉失之虞,行人免风涛之苦。(时南方客货进京,多由上海搭乘海轮)将见上海商民,尽归腹地。”光绪二十一年(1895),刘坤一奏请开设铁路商务公司,借款修筑天津至清江铁路。同年,美国人柏士《铁路节略》称:“以贵国形势论之,由京师修至天津,自天津而清江;又自京都修至汉口,由汉口而至广东;……如此则血脉连络,商务亦因之畅通。”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在甲午之败后宣布“力行实政”,第一条即“修铁路”。此时修筑京淮铁路当是众望所归,然而清政府却宣布筹修芦汉铁路(芦沟桥至汉口,后改名为京汉铁路)。先修芦汉之说为张之洞力持,在朝中本不占上风,只是慈禧欲以张之洞限制李鸿章的北洋势力,因而支持张的主张。张之洞于是“尊旨电奏”清江造路十弊(欲加之弊,何患无词),称清江一路“离海太近,易被敌截”、“将来引而加长,如南达湘粤,西达川陕均远”,同时称汉口一路“四通八达,必宜先办”。(清江汉口两路本即各有千秋,但相较之下,还应以清江一路为先,即今议修高速铁路,也是先论京沪。)慈禧乃以甲午新败,让张之洞取代李鸿章主持铁路事宜,筹修芦汉铁路。张之洞与李鸿章向来有隙,他提出芦汉之说就是要与李争胜,显其高明。张之洞在其筹修芦汉铁路过程中,仍不断打压京淮铁路的建设,如奏称“有赴南洋请办清江浦路者”,要求朝廷阻止,以免“摇动芦汉”。
早在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即提出将京淮铁路南延至镇江:“清江一路既开,则由清江以至瓜洲不难续造,从此直东两省,内地征兵运饷,直达江海,其迅捷必十倍于曩时。”京淮铁路与淮镇延展段以后就渐合称为京(津)镇铁路。然而,这条铁路的重心仍在清江。光绪十二年(1886),曾纪泽曾提议沿运河修筑京镇铁路。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广东留美回国学生容闳(侯补道台)上津镇铁路条陈,提出招用洋股,开设公司以修津镇铁路,并已集股逾一千万两。容闳取得了修筑津镇铁路的特许状。然而此时德国竟抗议不允津镇铁路经过山东,称山东造路之权,为德国人专有(德国以山东为其“势力范围”)。同时张之洞又拉拢盛宣怀、王文韶等连篇累牍地发电攻击修筑津镇铁路:“既许德自胶造,又令容自清江(实自镇江)造;此路成后,德之陆军长驱以北,一日而至永定门矣!容路既系洋股,将来必与德国勾串,断不听中国指挥。”(理由似乎冠冕堂皇,而其致王文韶的私电却是“有洋商愿合股办镇江、清江至京铁路。……盖清江兴工,则芦汉必废,事关大局,拟公电力阻。”)于是清政府又命容闳必招中国资本,不许外人入股,且仅限六月之期,否则将特许状取消。容闳内外交困中,不得已放弃了津镇铁路的修筑权。
当时的革命党人,也提出修筑津镇铁路。1899年,孙中山在日本所著《支那现势地图》中记有他认为中国必修的铁路,其中有津镇线:“自天津南行,经静海、沧、……济南、……峄(枣庄)、淮安、……江都至镇江。”光绪二十五年(1899),清政府为德英所迫,与德国德华、英国汇丰两银行签订《津镇铁路草约》、借款修筑津镇铁路(山东和江苏分别是德英的“势力范围”)。而后,双方又签订《津镇铁路续约》。然而由于八国联军及英布战争,正约迟迟未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全国兴起“保路运动”。要求收回津镇铁路路权的运动在直隶(河北)、山东、江苏三省展开。“此路而存,直隶、江苏、山东三省,将藉以俱存;此路而亡,直隶、江苏、山东三省将因以俱亡矣!……此某等所为痛哭流涕,而不能不为我三省父老一述此路之得失也。”(《直、鲁、苏留日学生敬告三省父老书》)“此路为南北枢纽,贯我腹地。……今直隶、江苏、山东三省绅商,因此路关系重大,愿集款自行修筑,人情甚为踊跃,巨款不难立筹。”(《直、鲁、苏三省京官为筹款自办津镇铁路致商部呈文》)保路运动声势浩大,朝廷也感关系甚巨,乃“著袁世凯、张之洞妥商办理。”
当时中国积弱,且与德英签有条约,收回路权确实困难很大。因此当时就有另择线路的谋划。光绪三十三年(1907),袁世凯致张之洞电称:“我以所筹的款,另择一线,或由天津至清江,或由大沽(今属天津)至清江,名为沽淮铁路,(即舍去清江至镇江段)迅速开造,克日告成,我已失立其基,足以对抗。……如必不得已,现惟有隐藏废约字面,……与之试商。”就在这时,沪宁铁路即将建成通车,于是将津镇铁路南端移到浦口,使与沪宁铁路相连的设想被提了出来。(其实沪宁线是东西向铁路,本来准备过合肥西筑至京汉线的信阳)于是袁世凯与张之洞乃以津浦铁路之名,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与德英改签《津浦铁路条约》。该条约在各方面为中国争回了很大权益,比如一改以往借款以路作保的惯例,而以直隶省厘税、山东省厘税、江宁厘金局厘税和江苏省淮安关厘税四项作保。(其中还有江苏省淮安关厘税一项,可见当时改道津浦之仓促。)原先纵贯江苏省的津镇铁路就在一夜之间被改为绕道安徽。津浦铁路通车后,清江地位一落千丈,迅速衰败,到解放时,市区人口只有三万多,已沦为一地区小城。除清江至北京及清江至镇江线路外,淮阴还曾有数次议修铁路,比如陇海线的东端曾被议为清江:“……由开封、归德(商丘)、过宿(宿州)、泗(泗县)以抵清江。”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士绅议以清江为中心,修筑清徐(淮阴至徐州)、清海(淮阴至连云港)、清镇(淮阴至镇江)等数条铁路。清徐铁路于宣统元年(1909)由商办江苏省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开造,至宣统三年(1911)只筑成清江至杨庄十余里公里的一段便因经费无着而告停工(后于1918年拆毁)。宣统元年,邮传部又成立开徐清海铁路总局,准备修筑开封-徐州-淮阴-连云港铁路。而该部于宣统二年(1910)复测后,又决定该线不再绕道清江,由徐州直接筑至连云港,(该线迟至1921年才正式开工,这也即陇海路东段现状)而当时若有过淮阴之津镇铁路,则陇海线必过淮阴。另外为方便盐运,宣统二年(1910),在清江之臧家码头至西坝间筑有一段数公里长铁路,运行五节列车,1927年停开,翌年拆毁。
淮阴作为国人最早提出修筑铁路的城市,自1874年李鸿章提出修筑淮阴至北京铁路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竟仍未通铁路,这是中国铁路史上的奇事。
现在国家正计划修筑京沪高速铁路,若此路按原津镇铁路路线修筑,将大大加强江苏的南北交通,改写淮阴、扬州一带四千万人的地区(超过全国大多数省区的人口数)不通铁路的历史,有力地促进苏北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此路较之绕道安徽一线可节省路程一百多公里,将大幅度降低修筑及运输成本,节省运行时间,还可改变华东路网不平衡的现状(现安徽境内已有津浦、京九、淮南、合九等数条南北铁路,而江苏自古交通发达之地,却无一条南北铁路)。而现此路仍准备绕道安徽,这从历史、现状的各方面来说都是不合理的。
原载《淮阴师专学报》第18卷 1996年第3期(总第72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