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金石录》出版

 


近日,由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区文化局共同整理编撰的《楚州金石录》近日出版。16开本,105页。中共楚州区委书记赵洪权为之作序。


钟磬金石地 文采风流乡(代序)
中共淮安市楚州区委书记 赵洪权

楚州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境内不仅拥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还拥有着众多的钟磬金石,这些都是楚州历代先贤留给我们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
楚州人历来钟情于钟磬金石,并养成了一种尚学纪事的风气。早在唐代,楚州因有一棵娑罗神树,就特意邀请了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为此树撰文制碑。后因年代久远,原碑散佚。到了明代,明淮安府知府陈文烛在喜爱金石收藏的吴承恩家里找到了此碑拓片,于是很郑重地将此拓片恢复成碑置于淮安府宝翰堂。而除了文学上的造诣,恐怕吴承恩的影响就在于钟磬金石,“凡一时金石碑板、嘏祝赠送之词多出其手”,在当时就有“吴碑半天下”之说,现在吴承恩故居还存有他为嘉靖辛丑状元沈坤父母撰写的墓志铭。
而对于楚州人来说,钟磬金石,也不纯粹是一种钟爱了,更是一种信仰与追求,因此也就育孕出了吴玉搢、刘鹗、罗振玉这些在中国金石史上彪炳史册的大师。吴玉搢“性喜涉猎,苦善忘,往往有所见闻,辄举笔纂录,至金石文字尤所酷嗜,弱冠后,孜孜搜集,虽力有不逮,然目之所遇亦无遗弃”,每到一地,即寻访碑刻铭文,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完成了17卷的《金石存》;小说家刘鹗在倾心实业“养天下”的同时,有一项个人爱好,就是收藏、鉴赏和考释古代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甲骨文的收购、拓印和编著,终以一部《铁云藏龟》成为我国研究甲骨学的第一人;国学大师罗振玉自幼喜爱收集金石铭刻,十九岁时,为抢救自古重镇的楚州因战乱和水患已“十不存一”的“吉金乐石”,于是“口涎手胝,摹拓推搨,悉心考证”,遂成《淮阴金石仅存录》(淮阴,楚州古称,此书为楚州金石辑录)一辑,这种旨趣逐渐成为了他的信仰,正因如此,成就了他在中国近代金石研究中的杰出地位。
“钟磬金石地,文采风流乡”。因为历史的责任与现实的意义,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和楚州区文化局、博物馆在楚州现存的数百种金石遗存中遴选了各类珍贵金石95种,共同整理编印了《楚州金石录》,这是楚州有史以来第一部图文并茂、系统翔实的金石著作。这本书的问世,是我区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成果,对于我们研究利用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我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地方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我由衷地希望我区的宣传文化部门和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进一步挖掘利用我区无比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康熙“雪作须眉”御碑
清 康熙
碑横刻四块,每块高47.5厘米,宽50.5厘米。
刘谦吉(1623-1709)字六皆,号訒庵,楚州河下菜桥人。曾任山东提学佥事。康熙四十二(1703)二月,康熙第4次南巡过淮,退休在家的刘谦吉参加迎銮,年已81岁,须眉全白。康熙很感动,亲书“雪作须眉”四字赐之。刘谦吉摹勒于石,并自号“雪作老人”。
 


乾隆赐杨锡绂诗御碑
清 乾隆
碑高157厘米,宽81厘米,厚21厘米。行书70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四月,乾隆皇帝第3次南巡过淮,作七律诗一首,并亲笔书写,赐与漕运总督杨锡绂。

***************************


wrin没有罗振玉的《淮阴金石仅存录》,但手头有他的楚州金石录一卷附目一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