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将镇淮楼作为淮安的象征。镇淮楼也的确堪当此任。坐落在在淮安古城的中轴线上,高墙明瓦,画栋雕梁,气势雄浑,仪态万方。虽有谯楼酒楼之分、增修扩修之举,然建造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每每提及镇淮楼,咱淮安人倍感亲切,引以为傲。
(一)
关于淮安镇淮楼,史书方志多有记载,更有许多掌故传奇,老淮安网就有数篇,在此不多叙述。只惜流传下来对镇淮楼的吟唱,wrin感觉少了些。
光绪府志谓镇淮楼“地踞一城之中,旧置铜壶刻漏,久废。原额曰谯楼,后易为南北枢机。”晚清卢福臻《咏淮纪略》有诗:
南北枢机旧额题,铜壶刻漏已难稽。
疏窗四面周巡便,守卫金城俯瞰低。
朱彝尊有《淮南感事》。时人指“城楼”即淮安镇淮楼:
城楼高见碧湖悬,淮堰将倾近百年。
比岁凶荒耕未得,向来修筑计谁先。
预愁四渎江河合,直恐三吴财赋捐。
开济何人输上策,升虚急诵楚宫篇。
多年后,李鸿章在一封信中提及此诗,还感慨不已:“河事大棘,骤无了期,来书援证祥符,犹是吉祥颂祷之语。今届盛夏,仍厂口门,看此情形,竟是年丰之续。河堙湖侧,迥异曩时淮、黄二渎之汇、高宝一线之堤,七邑归墟,如何不惧。尊虑高堰旧谣验于今日,尚忆竹垞《淮南感事诗》:‘预愁四渎江河合,直恐三吴财赋捐。’尤为深切着明。每诵此言,不可设想。”
李诚先生等在《镇淮楼》一文中说,淮安镇淮楼原为谯楼,清道光壬辰年(1832),知府周焘将府衙内“镇淮楼”匾额移置于谯楼之上,楼始今名。wrin初以为楼生虽早,起名太晚,养在深闺人未识,难怪有关诗文难觅。
可是,明代布衣诗人谢榛有《送赵太守还任淮安》:
相思隔楚树,相聚复燕州。
五马翻成别,孤樽不可留。
江河自襟带,南北此咽喉。
昭代今多事,苍生日隐忧。
几时堪卧治,何处薄征求。
海上寒涛息,天边春气流。
花明射阳水,月满镇淮楼。
地胜多名士,何人托乘游。
这里的镇淮楼显指淮安。太守应为赵大纲,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二十八年任淮安知府,累迁河南副使、山西雁门道、江西左参政等。著有《赵大纲诗集》、《方略摘要》。在淮所作《杜律测旨》影响较大。谢榛亦活跃在嘉靖年间。可见,明代淮安镇淮楼已名闻遐迩。查正德、天启府志,俱言“镇淮楼在旧城桥西路北,宋镇江都统司酒楼。”
后来刘老怀玉先生《镇淮楼不是镇江都统司酒楼》的考证,终于解消了大家的疑问。历史上淮安有过两个镇淮楼。宋时即有谯楼、镇江都统司酒楼,分别在今址以及八字桥附近。不知何时何人,将酒楼号为镇淮楼,淮安镇淮楼渐威震淮水,享誉四方。又岁月经年,酒楼饱经风霜,轰然倾圮,镇淮楼驾鹤西去。转眼间到了嘉庆年间,铁保督漕,大笔一挥,于是谯楼又名镇淮楼,继之担当镇淮重任。这座镇淮楼可是淮安建城伊始就有了 。
(二)
千百年来,淮河同黄河一样,既哺育了华夏儿女,也由于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奔腾咆哮,左冲右突,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治河成了历代朝廷的头等大事。君不见小小的淮安竟驻有漕运、河道两位总督大人,都是一二品封疆大吏。可那时也没推土机挖掘机,年年治淮,紧工快赶,然而汛期一到,依然水漫金山。治河也成了历朝官员最为头疼的事。《续纂山阳县志》载:“康熙二十年辛酉五月廿七日,淮安大雨五昼夜,河决数处,犯郡城,淹死人畜无数,知府曹君取府堂镇淮匾投之,河水稍退。”人力不济,只能信神拜佛,听天由命。镇淮楼也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地。
江苏镇淮楼就有三处。除了淮安,扬州镇淮楼建于宋代,在府治南城上。《嘉庆重修扬州府志》:镇淮楼在南城上,规模甚壮。韩国人崔溥《锦南集·漂海录》记载,成宗十九年(明弘治元年,1488)过杨州府,春风荡城郭,十里珠帘,笙歌满耳。惜由舟而过,不得观望。所可见者,镇淮楼而已。楼即城南门,有三层。
上元县(今南京)镇淮楼亦始建于宋,本名镇淮楼,因近嘉瑞桥,改名嘉瑞楼。元《至大金陵新志》:嘉瑞楼在镇淮桥北,本名镇淮楼,宝祐六年毁,重建改今名。
安徽已知两处。庐州(今合肥)镇淮楼在府治东北隅。宋绍兴辛已(1161),金人南侵,陷庐州,构筑金斗门,楼据其上。明代谕旨重建镇淮楼,上有铜壶以核昼夜时刻。《嘉庆合肥县志》杨廉《重建镇淮楼记》:镇淮楼者,庐郡古城北门之楼也。郡有淮肥二水合流,以绕于城,楼临其上,故曰镇淮也。
和州(今和县)镇淮楼颇为有名,在旧州治前。《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和州镇淮楼在州治前东阜,高台层构,于制最古。明太祖驻跸和阳,曾与诸将饮酒赋诗其上。”楼坐北面南。坐落在古城墙之上。楼基呈“凹”字形,基下有一拱门,原为古和州城城门。重檐式两层,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始建于南宋,明、清曾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遗构。和州东临长江,东北与南京隔江相望,却与淮河相距遥远,不知为何在此镇淮。《历阳典录》载:“楼之名不知所始,地据江岸,去淮尚数百里,镇淮之说,与义无取。”
河南光州(今潢川县等)镇淮楼,在州城东。光州襟带长淮,控扼颍蔡,自古为江淮河汉的战略要地,有“河洛重镇,吴楚上游”之称。有镇淮楼亦不足为奇。《明一统志》:镇淮楼,在州城东。又有筹边楼,在州城上,皆宋建,今废。《方舆汇编·职方典》:镇淮楼在光州潢桥门上,宋建,今废。
(三)
历史上有关镇淮楼诗赋较多,较有名者,当属明太祖朱元璋驻师和阳《镇淮楼》诗。
咏和州镇淮楼
明朱元璋《镇淮楼》
中原杀气未曾收,江北淮南草木秋。
我上镇淮楼一望,满天明月大江流。
——出自《明诗综》
清赛开来《镇淮楼》
鼓角重关地,干戈百战场。
风云挟淮泗,兵火半齐梁。
塔影摩空尽,江流绕郭长。
疏林看木落,秋思入苍茫。
——出自《晚晴簃诗汇》
清周星监《镇淮楼》
把酒临风迟客来,苍茫落日上高台。
江山索解排奇险,天地沉心炼霸才。
我辈偶留三日聚,此行敢忘万家哀(时舍山勘灾回)。
相逢正好匆匆别,画角城头取次催。
——出自《两浙輶轩续录》
咏扬州镇淮楼的,有
宋翁溪园《水龙吟·代寿制帅贾参政》
镇淮楼下旌旗,晶明辉映云山阁。 宸旒倚重,折冲千里,无逾秋壑。 缓带轻裘,纶巾羽扇,从容筹略。 使毡裘胆破,丁宁边吏,无生事,空沙漠。 二十四桥风月,称迷楼、卷尽帘箔。绂麟华旦,饱吟玉蕊,款簪金药。 驿骑朝驰,宝鞍赍赐,御筵宣押。更赐环促召,中书入令,作汾阳郭。
——出自《全宋词》
元谢醉庵《临江仙》
中书右丞王公行台杨州公于平阳乡里也吾友张鹏翼往依焉千其行歌以送之(其二)
白发壮心还未减,春风梦绕扬州。青山𨼆隐水悠悠,征帆从荡漾,行李亦风流。 向日侍郎今右相,元龙豪气横秋。月明千里镇淮楼,依然青眼旧,应不负依刘。
——出自《宛委别藏·名儒草堂诗余》
明朱廷立《镇淮楼》
乘兴来登临水楼,江天极目思悠悠。
润城山远吾能借,江岸花明春为留。
鸥鸟不须疑使节,吏情亦自有林𨚑。
片云飞尽三湘迥,海国风多生暮愁。
——出自《方舆胜览》
清王士禄《镇淮楼》
镇淮门傍春酒船,双桨划波晴日前。
解到红桥好风景,游人齐问郭西边。
——出自《方舆胜览》
咏庐州镇淮楼
明·顾璘《登庐州镇淮楼同项守饮后作》
天畔飞楼谁构成,画栏朱槛倚空明。
江湖一片当窗泻,云雾千重对酒生。
独立淮淝雄旧国,俯听弦诵蔼新声。
夜深灯火同星散,不尽风流地主情。
——出自《顾华玉集·凭几集》
其他还有:
明雷礼《燕镇淮楼谢蔡可泉》
振衣直上镇淮楼,举首青冥入望幽。
烟起万家环胜地,山分四顶控中州。
政和不畏官三至,兴到何嫌客再游。
独叹柳洲春未到,空余荒草度深秋。
——出自《镡墟堂摘稿》
清徐子苓《病起同仰林登镇淮楼》
风尘多病强登临,斜日阴阴落木深。
极目江淮仍浩荡,异时吴楚总销沉。
百身难了古今事,九死谁知天地心。
赖汝狂歌破愁绝,笛声响裂水龙吟。
——出自《敦艮吉斋诗存》
清介福《镇淮楼》
百尺高楼迥,烟云面面开。
蜀山还北向,淮水自南来。
荒草寒筝浦,斜阳下弩台。
不须悲故国,重吊楚江隈。
——出自《晚晴簃诗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