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七月十六日《淮安报》发表了常州党史办公室肖吾、吴之光同志合写的一篇题为《李公朴出生淮安府》的考证文章,立即引起淮安各方面特别是史志学界人士的极大兴趣与关注。接着《常州文史资料》第六辑(1986年8月出版)和《武进文史资料》第七辑(1986年12月出版)又先后发表了吴之光同志撰写的《公朴先生籍贯、家世、生地考》和《李公朴出生地考》两篇文章,进一步排除了公朴先生“出生常州”、“生长镇江”、“生于镇江”等多种并存、莫衷一是的说法,从而得出李公朴出生淮安直至十三周岁始随父母迁居镇江的结论。
这一重大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有关李公朴生平研究的一大空白,而且澄清了现代史学界对李氏出生地所持的各种不同的说法,但也连锁性地产生了一系列还须进一步作出回答的问题:
李氏家庭世居常州武进,李公朴怎么会在淮安出生?他的父母是怎样寄居到淮安来的?
李家住在淮安城内什么地方?后来又为什么离开淮安迁居镇江?在淮安怎么没有留下一个李氏直系后裔?
李公朴十三岁才离开淮安。他在淮安既然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为什么没有留下一些雪泥鸿爪在社会上流传呢?
吴文考证李公朴的出生地——江苏淮安(当时称为淮安府山阳县)的论据,虽确凿可靠,但还没能解答上述那几个疑问。基于这个原因,县政协文史办公室于1987年4月下旬,特派遣我们去沪宁沿线几个主要城市广泛征集文史资料的同时,遍访旅外的淮安籍老人,要求根据吴文提出的有关线索,力图进一步弄清李公朴出生淮安问题的一些细节。
五月上旬的一天下午,我们专程拜访了旅居上海多年的淮安籍社会知名人士,现年九十一岁高龄的沈京似先生(家住愚园路579弄21号)。我们到达沈寓时,沈老躺在一张靠背椅上,上海文学报顾家干同志恰巧也在座。我们略事寒喧并陈述来意后,话题就从李永义(翰芬)曾否在淮安行医一事谈起。当我们拿出李氏父子三人合拍的那张照片请沈老观看并提出问题:淮安在清未民初有没有一位名叫李翰芬的医生挂牌应诊?沈老沉思了一下,立即说: “李翰芬懂得一点医道,能看看病,没行过医。”我们一昕如同发现新大陆似的就一步步地追问下去,下面我们把和沈老当时对话的内容,改用叙述手法整理如下,作为对李公朴先生出生淮安问题的续考:
沈京似的祖父沈敦兰,字彦征,原籍浙江宁波,举人。清光绪初年,放常镇道道尹(注一),道尹衙门设在镇江(即现在丹徒县政府所在地——大西路)。光绪八年(1882)沈敦兰告老辞官,择定淮安作为优游林下的寄居地。沈原籍浙江宁波,他不回故乡,而选择淮安定居的原因之一是:淮地民风淳朴,水陆交通便利,生活条件比较好。沈家当时以两万两白银买了一所座落在淮安城内东长街朱雀桥下偏南带有花园的巨宅(编者按:即现在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所及其迤北部分包括通向车站的一段马路)。
沈敦兰全家从任所迁居淮安时,还带了两个仆从人员来淮:一名李培即李翰芬之父(注二),他在沈敦兰署藩臬、外放常镇道时,都一直在沈公馆当“家人”(私人仆役)。
李培为人忠勤耿介,个性爽直,深得主人的赏识和器重,因此,他与另一名叫贺升的仆人一起随侍老大人到淮安并继续留在公馆里充当管事人员。
李培在原籍曾结过婚,来淮后第三年(1884)又娶了程氏为妻。程氏比李要年轻二十多岁(注三),先后生了两个儿子。李培在淮安租有两处住房:一是东长街朱雀桥堍、位于徐绍泉翰林宅第东首,李培夫妇及其幼子(按即公朴)就住在这里(注四);另一处在东岳庙市口东龚姓宅内,那是后来租给次子永义(翰芬)住的(原址即现在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后楼南墙下)。这两处房屋与沈公馆都很邻近:前者跨越东长街横度约三十公尺,后者也只一百公尺左右。
民国四年(1915),李培已是七十九岁高龄的老人,从光绪八年(1882)随沈敦兰到淮安已达三十三个年头,沈老大人又已作古多年。鸟倦思林,叶落归根,李培在这年秋天,携同程氏妻及十三岁的幼子永祥(按即公朴)迁居镇江,依靠三子永康(按即公愚)生活。离淮前夕,又适当次子永义(按即翰芬)即将从军东海,为此,父子三人合拍了一张照片,并由翰芬题跋,借以留作纪念。
综上所述,对于李公朴先生出生淮安并在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直至十三岁始随父母迁居镇江的来龙去脉,完全弄清楚了。遗憾的是关于李公朴童年时代在淮安的活动,特别是读书情况,还没有掌握十分可信的资料,有待进一步搜集。
附注:
1、全称为“常镇通海道”,辖常州、镇江两府及通州(南通)直隶州和海门直隶厅。它是清代江南地区介于省与府、州之间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道尹为正四品官。
2、李培谱名学增,字增培,跟随沈敦兰以后,就用一个单字“培”为名。这也是当时为仆从人员取名的习惯。
3、按《李氏宗谱》所载年月计算,李培与程氏结婚时,已四十五、六岁,程氏才十九岁。
4、我们通过访问徐翰林的胞侄、现年八十三岁的徐禄之老人和据徐介绍李培南迁后曾经住过李家原房的现年七十九岁的欧长仁老人,根据他们的共同回忆:这是一个一宅两院的房屋,大门朝东,内有朝南正屋六间,东西穿厢两间,厨房一间。原址即现在县广播站与菜市场交接处。原房早于1958年拓宽马路时拆掉,屋基包括现在马路北侧的人行道及其迤北部分。我们按照原房格局、位置、间数、朝向特绘成一幅俯视图。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