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与《西游记》 / 刘怀玉

吴承恩与《西游记》 / 刘怀玉

眼前时态日纷纷,
物外心期独有君。
最喜相思无远道,
即从欣赏得奇文。
——朱曰藩(fān)《赠吴汝忠》

吴承恩(1506—185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明代山阳县(今江苏淮安楚州区)人。吴承恩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但他的曾祖、祖父却是读书人,并做过管学校的小官。但生活却很清贫,他四岁时祖父死于外地任上,家境更窘(jiǒng,穷困)。父亲吴锐,因家贫只上过社学,长大后,他与一徐姓的小商人女儿结了婚。徐家经营卖花边花线的小商店,吴锐就继承了徐家的铺子做买卖。他为人忠厚本分,从不和人计较,经常受衙门狗腿子敲诈勒索。

吴承恩很有天赋,而且很勤奋好学,诗书画无一不精,表现出非凡的学识与才华,成为乡里有名气的小神童。他的诗文清雅流丽,笔记和小说幽默诙谐,风趣生动,远近许多人都来向他求文求字。后来,与他年龄相仿交游甚密的朱曰藩、牛斗、李春芳、张侃、倪润等,都陆续考中举人、进士,当了官,他却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中。他空怀壮志,寂寞乡里,到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才得了个岁贡生。

是吴承恩徒有虚名?不是!当时科举考的是“八股文”,吴承恩虽然八股文做得很好,但毫无兴趣,对于科举无用的古文、诗词曲的创作却很热衷。更为主要的是,他迷上了通俗文学,特别是神话故事创作。他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下,就有爱读古人的志怪小说,养成爱听奇闻的癖(pǐ,偏爱)好。他广泛搜集写神魔小说的材料,钻研神魔小说的创作技巧,阅读包括唐宋传奇在内的野言稗史。另外,家乡淮安,有许多与《西游记》有关的神话传说,譬如猴形水神无支祈的故事,以及大圣堂、大圣桥等古迹,猴戏马壁画、旃(zhān)檀佛缘故事和龙兴寺的故事等等。这些生动的故事与古迹,不仅使吴承恩获得了故事题材,同时也会使他经常产生创作的冲动。在吴承恩的胸中贮满了这些神奇故事,创作起来自然十分得心应手。时间长了,必然影响科举学业。再加上当时科举制度取士并不很科学,考官受贿作弊盛行,这就使“神分习业”的吴承恩,在科举上屡屡失败,而在神魔小说《西游记》创作上取得极大的成功。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唐僧取经故事已有戏曲、话本、壁画,在流传过程中,经多少代人不断加工、补充,形成具有《西游记》雏形的诗话、评话、杂剧。但是这些评话和杂剧,故事内容分散零星、结构简短、文字古拙、缺乏创作技巧。吴承恩到了中年时候,奔波了大半生,经历了多次科场的失败,决心将自己体会写进神魔故事中去。于是,他将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资料都找出来,对原有故事情节加以改造,使之脱胎换骨。同时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唐宋传奇中广采博引,用一枝神奇的笔加以铺张,充实更多神奇的情节,寓以一个统一的深刻的社会涵义,使之成为一部洋洋洒洒80万言的长篇巨作。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借助神魔来表现“人间变异”,寓以鉴戒,鞭挞丑恶。美猴王孙悟空,是他理想的化身。他在《西游记》中描绘了一个个天庭、地府、人间、龙宫、洞府、魔窟(kū,山洞)等美妙绚丽的神话境界,通过神妖的言语行动,再现了人间的美好与丑恶,揭露了人间的不合理现象。他让孙悟空打遍了天宫、地府,令人感到十分痛快。然后又让他历尽千辛万苦,保护唐僧取经,战胜大小群魔,终于达到“极乐世界”,获得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孙悟空是一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形象,世世代代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春,吴承恩在老朋友李春芳的动员下,再次进京谒选。于第二年冬天,得到了一个浙江长兴县丞的小官。他在长兴干了一年多时间,因与长官合不来,结果被诬(wū,捏造罪名陷害他人)下狱。不久案情大白,得以释放,便拂袖回家。不久,被补授为“荆府纪善”,又到荆王府去供职了一段时间。

大约在隆庆四年(1568年),吴承恩回到家乡淮安。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他彻底摆脱了科举失败的苦恼和仕途宦海的炎凉,以诗酒为伴,进行诗文创作。他的著作还有《禹鼎(yǔdǐng,相传为夏朝大禹时期所铸的铜器)志》和《射阳先生存稿》。大约在万历十年(1582年)便与世长辞了。

(刘怀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