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民主政权创办的乡干训练班 / 张健整理

抗战时期民主政权创办的乡干训练班 / 张健整理

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以便更加广泛深入地动员和组织民众,投入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共淮安县委于这年的八月五日至十一月上旬短短的三个月内,在顺河大孙庄先后举办了三期乡干训练班,培训乡干计一百多名。

第一期训练班培训的对象是乡长。学员的条件是:对人民革命事业忠实坚定,并有发展前途的乡级千部。这期训练班为期二十余天,学员三十人。教育内容包括时事政治,根据地的政策法令,文化知识,军事知识,主要讲授了以下几个问题:民主政治与“三三制”①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政治与军事关系问题,领导方式与工作方法问题,财经管理问题,锄奸、司法等法令及政策问题,国内外政策问题。教育形式以上课为主,同时也注意联系实际,用一小部分时间组织学员讨论。譬如,张永富同志讲授司法政策及法令问题时,便联系了乡长日常工作经常会遇到的诸如婚姻、田产以及打架闹事等民事纠纷,讲明对一个案件如何取得正确认识和应持的立场态度,以及解决的方法等,所以学员在讨论的时候,情绪热烈,发言内容具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训练班很重视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据每个学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县委规定科长以上干部,每日必须利用晚上时间,找一个乡长谈话。当时的民主政府县长赵心权,几乎每天晚上都带领科长到训练班,分别和学员进行个别谈话。通过谈话,学员们均能自觉或比较自觉地对自己的缺点和以往工作中的失误,进行严格反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快地克服了老的瞧不起新的、文化程度稍高的瞧不起文化程度低的等等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现象。国际国内政策问题是训练班的必修课,除作专题报告外,还规定每天下午两点至三点为读报时间,不准作其它任何事情。读报内容每次都有明确的规定,由各学习小组副组长具体负责,读一段解释一段,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进行讨论,最后由副组长作总结。读报,使学员扩大了眼界,增强了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所以每天报纸一到,他们都争着看。

在训练班里,既过学习生活,也过军事生活。三十个学员中有十个是从新开辟地区来的,每人都带有一支漂亮的钢枪,每天早晨跑步一小时,刺杀半小时。上课的时候,各人都把枪竖靠着右肩,简直和军队没有差别。由于处在战争环境,学员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每天除站岗放哨外,一遇情况变化,便分成五个组行动,以其中一组为巡查哨,在驻地周围巡逻。学员将这种生活概括为十六个字,叫做:“敌人来了,我们战斗;敌人不来,我们学习。”在这样艰苦而紧张的日子里,他们都能够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办俱乐部,开展热烈的挑战、应战活动,每天抽出时间集体唱歌或举办自唱自演的文娱晚会。

团结友爱也是这次训练班的一个显著特点。三十个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曾作过小学教员,有的连信也写不通。为此,训练班负责同志首先作了一个调查,然后将文化水平高低不等的同志搭配组成互助小组,结成学习对子,指定一名文化程度较高的帮助一名文化程度较低的,整个训练班自开学到结束,都充满着团结友爱的气氛,涌现出许多团结友爱的模范学员,卢超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每次讨论会,卢超都是首先发言,带头检讨自己的缺点;上课时认真听讲,作笔记,每次下课后至少要帮助六个乡长抄笔记。当有人对某个问题没有弄懂时,他总是耐心地和这位同志反复研讨,直至弄懂为止。

第二期训练班的培训对象是乡级宣教干部。学员条件和第一期相比,有一些变化,具体是:对革命事业忠实坚定,文化程度必须在初小以上,不论干部与非干部都可以。在教育内容上,第一、二期基本相同,只是课程分量有所不同。第一期政治教育占十分之五,第二期占十分之六;第一期政策教育占十分之三,第二期占十分之一;第一期文化教育与时事教育占十分之二,第二期占十分之三。在教学方法上,第二期也作了一些调整。第一期训练班结束后曾作了一次总结,认为讲授时间太多,课程繁杂,影响效果,于是,第二期就将课程减少到五项,讲授学时由第一期的九十六个小时减少到五十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用于小组讨论。

第三朝训练班学员的对象又有新的规定,除对革命事业患实坚定这一基本条件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长的工作经历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是斗争性较强的现职干部。这期学员计有三十多人。当时适值粟裕同志来淮检查工作,征求他对千训班的意见时,他说:一般的教育,不如个别谈话;课程多而繁,不如少而精;书本的讲授,不如联系实际的检讨。根据他的指示,第三期的教育内容改为以整风教育为主,并着重分析不良倾向产生的原因,找出克服的办法以及今后做人的态度、工,乍的方式方法。在教育方式上,则与前两期完全不同:将以前的一般教育改为个别谈话为主,将多而繁的课程改为少而精,将书本讲授改为联系实际的检讨。以三分之一的时间,作为个别教育与自我学习改造,要求每个教员与学员的个别谈话不得少于一次,实际上最多的达到五次,一次意见不能统一,下次再谈,直至最终意见统一。这三期训练班,基本上将全县乡干部轮训了一遍,淡一百多名乡级干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人刚进训练班时什么都不懂,连话都很少说,结业时不仅可以说一套,思想认识方面也确实有了转变和提高。许多同志回去后,工作积极主动,组织观念增强,工作方法得到改进,同时也使自己思想得到改造,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有力地领导了各乡的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出现了持久抗战的新局面。

由于三期训练班的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均有差异,所以教学效果也就不一致,究竟采取哪一种方法好,学什么内容好?县委对这三期训练班总结出了以下三点经验:(1)对于一般政治认识较低、工作经验较少的乡干部,还是采用第二期的办法好,但必须将第三期的精神贯彻到里面去。如果单纯采用第三期的办法,学员因为经验少,又缺乏学习,检讨思想也不能深刻。对于政治认识比较清楚,工作历史稍长,积累了一些经验的干部,则完全可以采用第三期的方法。不然的话,通过短期训练,要达到改造思想,转变作风的目的,是不可能的。(2)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抓紧对积极分子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依靠他们去帮助和推动中间分子,影响后进分子;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加强对某一个小组或某几个人的具体领导与教育,从中得出经验,推动一般。(3)为了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存教育学员的同时,要从学员身上收集材料,从群众中收集对他们的反映,从他们的负责同志那儿收集对他们工作、学习、思想、生活方面的意见,把这些与他们血肉相联的材料整理出来,分别贯穿到讲授的各项课程内容中去,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这样做,就会如学员自已所说的那样:讲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心里想的,即使不是每个人心里的事,也是他们曾经见过或听到过的。不致于产生与学员漠不关心,听了乏味,达不到教育目的的结果。

作者附注:本文根据1943年8月21日、9月15日和11月15日《盐阜报》刊载的有关报道,并听取卢超等老同志回忆,整理而成。

注:
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时,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根据这一政策的原则,政权人员的分配是: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大体各占三分之一。这就是“三三制”。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