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城饮食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始末 / 徐志高 王震华

淮城饮食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始末 / 徐志高 王震华

淮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封建地主比较集中的消费城市。名莱名点,饮誉大江南北,文楼蟹黄汤包、震丰园猪肉馄饨、宴乐长鱼、鼓楼茶散,久已脍炙人口。从1939年春日寇侵占到1948年秋国民党政权垮台,这十年间几经战争和灾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商业萧条,许多著名菜馆相继倒闭。解放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市场日趋活跃,许多风味特产不仅复苏,而且以崭新的面貌,博得顾客的赞美。到了1956年1月,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步百货、棉布等行业后尘,淮城饮食业实行公私合营,为徘徊不前的工商业者树立了榜样,涌现出许多新人新事。笔者亲身经历了这一伟大运动,兹追述其始末如下:

一、从个体经营到集体经营

1953年,国家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对饮食业的粮油实行计划供应,这对个体经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县工商科会同税务局、淮城镇,根据“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对淮城饮食业,通过组织起来的办法,改善经营管理,使其恢复生机。为了实现这一计划,在淮城工商联的配合下,反复宣传组织起来走集体道路的光明前途,并以农业合作化后农村出现的新气象为例,去说服个体经营者。

起初,只有部分资金少、经营差的小饭店、饺面店愿意组织起来;一些经营情况好、资本大的饭菜馆则徬徨不定,观望等待。鉴于饮食业个体经营居多,营业清淡,日趋疲敝,我们就以“经济食堂”兴隆情况作为典型,进一步说明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经济食堂(座落在镇淮楼西侧中山路头——今为行人道,两间楼上下)是失业工人进行生产自救的一个组织形式,开业于1952年,经理陈鹤红,会计金仰仲,服务人员有薛文成、陈建林、胡炳坤、刘树兰、韦振侯,每人投资十六元(按当时旧人民币为十六万元,下同),但因经济困难,仅凑成九十元为流动资金。他们苦干三个月不拿工资,后来生意越做越大,人员发展到十二人。陈鹤红调离后,由饮食业基层工会主席杨振富任经理。他们统一合作,各展所长,菜肴品种多样,价格低廉,适宜工农大众,加之待客热情,深受广大顾客赞扬,可以说是城内较好的一家饭店。到公私合营前,该店已积累资金二百七十五元七角五分,作为合营投资。在这一现实面前,个体饮食业者坚定了走组织起来的道路的决心。在行业代表的倡议下,第一饮食联营店成立了。接着,第二、第三、第四联营店也相继成立起来。“饮食业”是总的名称,它包括饺面业、菜馆业、面饼业和熟食业。联营店的人事安排是:第一联营店负责人屠锦元、王学如;第二联营店负责人唐秀章、周炳洪、李厚堃;第三联营店负责人李井生、杨振富;第四联营店负责人陈峰、陈龙。联营之后,共成立了十二个经营组,即城东、城南、城西、城中、下关、板闸、闸口、湖嘴、石工头、干鱼、河北、回民等。四个联营店下设的经营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分散经营。这些经营组不同于股东店,既不按资计股,也不按股分红,而是根据投资多寡来安排从业人员和附属劳力,基本上每户安排一人,也有的安排二人,淮荫园最多,安排了六人。所以投资额有多有少,有一、二百元的,多的也有达四、五百元的。这些联营店、经营组,起初都是固定工资,采取“保本吃利多积累”的方法。每人月工资,因地区不同与生意大小不同而有高有低。工资评定的依据,以原一家一户由国家计划供应营业所需的粮、油、糖、荤食品、燃料评定。实质人员(即主要养家劳力)每月三十元左右,附属人员(即家属子女)每月最高不超过三十元,最低不低于十二元。组织起来以后,由于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增加花色品种,讲究清洁卫生,重视配料规格,加强成品核算,基本做到价廉物美,应时可口,从而博得顾客的信任赞赏,生意为之兴隆,使全行业步上正常轨道,巩固了组织起来的成果。

二、为公私合营做好准备

(一)组织力量,调查摸底。

1955年下半年,在普遍组织联营店和经营组的同时,县工商科从百货、花纱布、烟酒专卖、食品、蔬菜、油脂等公司和工商联抽调十六、七名人员,按淮城八个民评分会(工商联助税组织,是按行业组成的)组成四个工作组,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一次调查摸底。他们按中央下发的表格,逐户调查登记,内容有:店主姓名、商店字号、开业时间、商店所在地、从业人数(包括店员工人)、经营品种,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以及盈亏、守法等情况。登记结束后,统计汇总上报。这次调查摸底,基本上弄清淮城工商户的情况,为社会主义改造做了准备。

(二)建立组织,开展宣传。

1956年1月上旬,中共淮安县委成立了“对私改造领导小组”,由副书记谷良同志任组长。下设对私改造办公室,税务局局长徐光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手工业科副科长周廷爵、工商科副科长徐志高任副主任,县委财贸办公室秘书朱长绍任秘书,税务局王震华为办事人员。除工商科、税务局全力以赴外,县委还从县总社、银行、县总工会及有关公司,抽调国家干部二十多人,建立五个工作组,分赴各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宣传、教育工作。对私改造办公室首先召开了一次全城工商业户代表大会,进行宣传动员。然后,各行业分别召开工商业者大会、产业工人大会以及各种类型座谈会,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主要内容有:①党和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方针、政策;②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前途;③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另外,根据不同对象宣传不同的内容。例如,对资本家强调放弃剥削,参加劳动,接受改造,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一般工商户要求接受改造,转变态度,为人民服务,搞好经营,对工人强调工人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公私合营中和合营后,要更好地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对小商小贩,强调组织起来的优越性等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广大的工商业户对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普遍提高了认识,从而为公私合营奠定了坚实前思想基础。

一月中旬,根据中共淮阴地委的通知,淮城工商联民评分会主委以上人员共计二十多人,出席了中共清江市委召开的工商代表大会,听取了淮阴地委和清江市委领导人的讲话,清江市工商界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关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发言,使大家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

(三)自觉接受改造,运动形成高潮。

宣传阶段,很多工商业户在会上纷纷表示态度,愿意揆受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淮城响铺街(现名镇淮楼西路)街长、震丰园饺面店老板黄万富在讨论会上说:“我要求政府,现在就批准我参加公私合营,改造思想,为人民服务。”淮荫园菜馆老板王寿祺开始存在观望思想,其子王宝林、王宝顺积极动员父亲报名参加公私合营。工商联主委、百货第一联营店经理汪一宇,分会主委,工商联常委、正泰铜锡店经理朱洪寿,分会主委、德丰酱园负责人仲慕贤,天丰烟店小老板柏恩来,顺兴饭店老板周永太等工商业户也都在会上表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要求公私合营。有很多工商户,发言一结束就呈上申请书,要求政府批准他们参加公私合营。到1月19日,要求参加公私合营的声势已形成高潮。有的是全行业,有的是个体户,少的几人、十几人,多的几十人或一、二百人,抬着申请书,拿着小红旗,敲锣打鼓,队列整齐,喜气洋洋地走向南门大街,涌向县人民政府大院(现市招待所二区),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公私合营!”等口号,纷纷争向县领导人递交申请书。当领导上表示同意某行业公私合营时,大家笑逐颜开,掌声,欢呼声、口号声以及锣鼓、鞭炮声,汇成一片,响彻政府大院。被批准的联营店,经营组,也都张灯结彩,书写大红横幅,标明已被批准公私合营字样,还有的在门前张贴标语口号,粉刷装新。整个淮城好象盛大节日一样,沉浸在一片沸腾欢乐的海洋之中。

三、实现金行业公私合营

经政府批准,淮城饮食业全行业实行了公私合营,当时有503户,749人参加合营。县人民政府派中共党员、国家干部高杰为公方代表,该行业推震丰园饺面店老板黄万富、经济食堂经理杨振富为私方代表,共同筹备。一星期后,县人民政府发文宣布高杰为饮食业公私合营公方经理,黄万富、杨振富为私方经理,并建立党支部,许良芝任支部书记,建立饮食业基层工会,唐洪章任主席,管士贵任副主席。商号定名为“公私合营淮安县淮城镇饮食零售商店”,隶属淮城镇和商业局双重领导。

(一)清产核资,审议调整。

公私合营开始后,即进行清产核资,包括各联营店和经营组的工商户,逐一登记。登记内容是:店主姓名、商店字号,从业人数、经营项目,经营地址、固定资产(包括营业用房、作坊、营业设备和用具)、流动资金等。同时成立固定资产审议小组,负责各工商户固定资产议价结算工作。根据上级指示,凡无店房、流动资金不足一百元的小商小贩,一律动员退出公私合营,重新建立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

(二)设立门市,安排人员。

调整后,参加公私合营的工商户为122户,从业22,1人;投资额为二万零三百八十八元五角九分,其中固定资产一万零八百三十二元一角九分(这是现任饮服公司会计股长靖文武根据会计档案1956年合营股票提供的资料)。合营店下设四个门市部,共二十五个供应点。第一门市部,从南门外到大鱼市口设五个供应点,陈峰(原饮食第四联营店负责人)为主任,屠锦元(原饮食第一联营店负责人)为副主任。第二门市部,从府学市口到鼓楼设四个供应点,唐洪章(饮食业基层工会主席)为主任,王学如(第一联营店负责人之一)为副主任。第三门市部,从响铺街到北门大街设四个供应点,李金生(第三联营店负责人)为主任,杨士如(饺面业代表)为副主任。第四门市部,即菜馆部,分布全城(不包括新城、夹城、板闸、下关),共十二个供应点,周荣泰(菜馆业代表)为主任,田树明(原北裕乐老板)、王寿祺<原淮荫园老板)、许朋增(原菜馆业代表)为副主任。以上均由县人民政府行文宣布。 (三)组织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 欢欣鼓舞、兴高采烈参加公私合营的小商贩,一下叫他们退出来,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谈心走访,召开会议,说服动员,他们逐步产生了正确的认识,不再唉声叹气,怪话牢骚。大家一致表示,听从政府安排,叫怎么办就怎么办。在此基础上,对私改造办公室会同淮城镇,在公私合营饮食零售商店的配合下,使那些既无房屋、资金又不足百元的小饭店、小面店、小熟食店、小烧饼店、小馓子店、油条豆浆店,以及卖大粽子、米面饼、烧饼的小商贩,都从公私合营店退了出来。他们又把合营前的经营组,重新整顿调整,成立了合作商店。退出合营店的人员,分类排队,根摒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的要求,按照合作自愿、入退自出的原刚和他们的自身条件,分别进入有关地段的合作组织,重新建立十二个饮食合作商店、二十八个供应点,大部分叫合作小组,从业人员计有158人。在人事安排上,大帮分经营组的负责人为合作商店经理,隶属公私合营饮食零售商店,由公私合营店副经理杨振富分工结合,一切财务、建设、添置均由杨振富审查批准。这些合作商店都是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调配,分点经营的。后来,由于合作商店太多,又缺乏管理人才,要求参加合作的人又越来越多,遂将十二个饮食业合作商店合并为十个,二十八个供应点增加到三十个。合并调整后,城西合作商店有供应门市二个,经理李志明、王东才;城东合作商店有供应门市八个,经理陈鹤鸣、高鸿章、施福玉;城中合作商店有供应门市三个,经理陈彭年,以后是孙有富;机面合作商店有供应门市二个,经理邱炳钊;闸口合作商店经理为李锡祥;下关合作商店有供应门市二个,经理王玉祥;板闸合作商店有供应门市二个,经理苏维善;河北合作商店有供应门市二个,经理陈国年;河下合作商店有供应门市七个,经理杨士标、王步高;回民合作商店经理为马志诚。各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经营项目有饭、菜、面、饼、包、饺。油炸的、水煮的,干炕的,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佳肴名菜,荤素皆有。 与此同时,又重新组建独立核算的合作小组八个,从业121人,经营项目同样是饭菜面点、油条烧饼,但他们摆摊设点,规模较小,灵活性较大,分布全城。这样,淮城饮食业存在公私合营、合作、个体经营三种企业体制。原工商业人员,除进入合营、合作企业或继续干饮食行当外,还有一部分人员,有的自找门路改行学艺,有的进机关,工厂各尽所能,有的回乡务农。总之,人人有职业,大家有饭吃。(四)改革工资形式。 对私改造后,公私合营从业人员都是固定工资。饮食业人多面广,思想复杂,加之合营后的工资,不分技术高低,不问贡献大小,每人每月都是三十元,这就挫伤了一部人的积极性,仅在合营第一个月,就亏损近二千元。这就在客观上显示了改革工资形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于是,根据江苏省1956年2月中旬南京会议精神,县对私改造领导小组决定对公私合营的工资,采用固定、记分、工分等多种形式。店主保留工资,经公私合营店研究,报对私改造办公室批准。原有工会店员工人,仍保持固定工资不变。其余人员,对合营商店,一律实行评工记分,最高110分,最低45分,升降按6分一级距离计算,根据盈利情况确定工分值。当时每一工分值为三角八分。有特殊贡献或犯有严重错误的,可以适当增减。随着盈利升降,工分值也同步进行,这种工资形式叫做“死分活值”。各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也由固定工资(最低十二元,最高三十四元)改为工分制,最高110分,最低40分,工分值定为每分三角五分,他们的原则是保本吃利,拿超产,多积累。 公私合营店和合作商店、合作小组,除进行工资改革外,还都先后制定了学习、工作、营业、请假、财务、物资保管领发、产品规格价格、清洁卫生等制度,特别是对职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巩固和发展,并使之展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总之,通过有领导、有步骤的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其逐步引上社会主义的轨道,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商业打下初步基础。 ************* 全国六届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明确了文史资料工作在新时期的方针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更充分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