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才子”毛元征 / 陈慎恫 郭寿龄(执笔)
1944年邹鲁编《中国国民党史稿》中有一篇记录辛亥革命烈士江来甫(原名祖同,淮安人)事迹的文章。这篇文章笔力遒劲、凝炼,为淮安清末民初著名诗人、学者毛元征所著。毛元征一生勤奋治学,著作甚丰,“骈散文、诗词遒逸渊懿”,并创作了通俗演义小说《十二女英烈传》,其文采“淮士无出其右”。时人以多才多艺誉之为“江北才子”。本文谨就毛元征的生平、诗词创作和史学成就作一简单介绍。
(一)
毛元征(1875-1931)讳乃庸,字伯时,后更字元征,别号剑客,晚年因不满民国以后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借汉代诗人韦孟《讽谏诗》中“勤欸厥生谊”句,自署“欸生”。祖籍江苏甘泉(今江都),其祖凤韶在太平天国时期定居淮安,父名昌本,字生甫,县学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士,“诗文精深简炼”,医、奕、书、画“罔不精妙¨,著有《花隐居丛稿》。毛元征光绪元年(1875)生于淮安,后长于淮安,“操淮安语,习淮安风土”。少年时颖慧过人,七岁知声律,能背“塾选唐人诗”,十岁时作《重阳》诗有句云:“断鸿穿古塔,瘦蝶恋寒芳”,颇受长辈赏识。光绪二十一年应甘泉县试,入泮,因诗文出众,参与督抚汇考核选为拔贡生。毛昌本先生长期充当大官僚冯煦(字梦华,号蒿庵,金坛人,清探花,曾任山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安徽巡抚)的幕僚,使毛家有比较优厚的收入。清朝末年虽然国是日非,民族危亡,政治腐败,然而动荡的时局,没有冲击到毛元征安逸小康的家庭。三十岁以前的毛元征在家读书、写诗、做文章,师事淮安著名学者段笏林(名朝端),自编《剑客诗稿》,成为淮扬一带颇有名气的文人。随着冯煦的卸任,毛家断了生活来源。1905年毛元征离淮赴江宁(今南京)就贵池刘氏馆谋生,走向社会,不久充任淮扬道江北查赈放赈员,1907年任江北师范(学校在清河县城内,今淮阴市清浦区)教务长。1909年又赴江宁,先后任江南高等学校教员、浙江旅宁公学教务长兼江南实业学校蚕桑分校监督,两江督练公所总文案,江苏通志局分纂等职。年过而立的毛元征此时方知社会的复杂和生活道路的艰辛,他一心治学,但在那动荡的年代里是不可能的。他在上段笏林先生书中汇报了当时的生活处境:“受业(毛自称)江沱旅食,学殖日荒,近兼制府幕中新军秘书官(即两江督练公所总文案),地位颇高,而事权不属,每日据案枯坐,吏抱牍进,于纸尾衔下署‘诺’而己。……比又得制府檄,使任江苏通志局分纂,局章无修,计书给直,如书贾之买稿然,每撰成百十页为一卷,贵者给银币百,极廉者半之,采访胥钞,一概均由作者自任,并书籍亦不供给。……受业奔走于公所、学校、志局之间,夕乃得休。而宾朋之往来,签函之裁答,校生课文之评改,均须于此休时为之,终日劳劳,心神交瘁。”
辛亥风暴席卷江南,江宁形势紧张,已不是谋生治学的地方,毛元征乃去苏州、上海等地后归淮安家居。淮安光复期间,由于他的学识、经历以及他对这次革命所持的平和态度,为新旧两派势力所接受,被公举为山阳县临时议会议长,后又被选为江北第一次临时议会议长。毛元征在《辛亥革命烈士江来甫》一文中曾写到:“武、汉军兴,山阳始脱清羁轭,乃庸时与顾秋岚承乏临时县议长事,更新革故,(余)顾均文士,不习军旅,惴惴焉以伏莽为虑……”辛亥年底,毛即取道江宁赴济南就任山东巡警道署秘书长,后代理内务司司长。辛亥革命后的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在袁世凯及其爪牙严密的控制之下,毛元征对当时现实极为不满,他又在致段笏林书中说:“……南中乱事,久在意中,今虽暂平,隐忧弥大,江北各地无萑(音zhuī)苻,即无大盗之起,已成糜烂,矧重以他警,乘机劫夺,势必益炽,南望粉榆,惄(音nī)焉如擣。”毛元征外出任职,完全为了谋生,对于官宦场中互相倾轧,“多方僭毁”,颇为愤慨,“故不得志”。业余时间他有志于文学和史学,多方搜集书籍资料,为后来史学著作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东(山东)颇得多书,或购于肆,或取于友,亦有朋好知受业嗜此举而见馈者,以邑志为最多,以二巨柜载之,尚不能罄也。”在山东两年多以后,他回淮著述,完成了《后梁书>)等多部史学著作。然而家庭生活的担子使他不能安心做学问。1915年毛元征又被迫离淮赴川,先后担任垫江、梁山、壁山、云阳等县征收局长,涪陵烟酒分局局长。川省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其时军阀割据,战事纷繁,官匪沆瀣一气,互相勾结,为害地方,民不聊生。毛在挽其姻丈邵鸿生的联语中有云:“入地倘逢先子,为道西华失路,漂泊兵歌。”可见其当时的生活处境与怍客心情。毛元征为人清高耿直,秉公廉洁,在川所任之职虽皆为“肥缺”,但到1920年卸任回淮时,带回来的不是金银细软,而是书籍和盈篇累牍的手稿。毛元征的晚年基本上寄居南京,从事著述,整理旧作、随笔、日记,境遇日趋窘迫,以致靠借贷度日,“常以炊饼充饥”。1928年毛元征的姑丈邵叔武先生病逝时,毛从南京挽以联云:“羁苦微时,万感交萦偏哭丈;蹉跎暮景,一生期许最孤(通“辜”)公。”名为哀悼别人,实为慨叹自己。毛元征晚年的穷愁潦倒状况,由此可见。后来,不得已回淮,境况更加窘迫,沉疴在身,无钱医治,甚至贱售藏书以偿债。1931年病逝于淮安城内围墙巷赁宅。
(二)
毛元征的诗歌有《剑客诗稿》八卷,《诗余》(《词》)二卷,现在能读到的只有诗五卷,词一卷,1916年以后所作的诗词都散佚了。
毛元征是生活在旧社会的典型的知识分子,他耿直而狷介,不是热情奔放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是慷慨激越的民主主义者,但能抱持节操,不与恶势力同流同污。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听到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心声,触到一位正直知识分子与时代同休戚的脉搏。他的诗歌“不斤斤于章句,而豪宕直捷,一洗凡俗绮靡餖飣之习,忧时感事,陈意讽谏,皆得其正。”(罗振常:《剑客诗稿·序》)
毛元征青少年时代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其时清政府腐败糜烂,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尽管毛元征生活在闭塞的山阳小城,但他也看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乾坤摇落摧秋色,时事艰难动客心”(《秋雨感赋》)。毛元征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平壤吃了败仗以后,日本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了中国领土。李鸿章慌忙调集军队出关迎战,而平时只知养尊处优不能打仗的将领则闻风而逃。毛元征在《走马行》中写到:
“红锦花袍金络马,缓辔摇摇大旗下。
连天烽火照阴山,仓皇走马先入关。
先入关,将军喜,
回头语健儿,汝曹今免沙场死。”
这首诗辛辣地嘲讽了清廷投降派将领色厉内荏,不战而走,贪生怕死的可耻嘴脸。清政府用这样的人领兵打仗焉能不失败?!
日本占领台湾以后,侵略者烧杀抢掠,同胞遭诛戮,妇女被奸淫,祖国宝岛在铁蹄下呻吟,请看毛元征在《赤嵌城·哀台民也》中悲愤的控诉:
赤嵌城头鬼夜哭,白骨如山压城麓。
炮雷一震城门开,长须虾夷海上来。
马前酋长发新令,文物衣冠更旧政。
峨峨大岛悬南天,狉榛一启三百年。
诗书礼乐沐王化,奈何从此污腥膻。
虾夷得意肆荼毒,日日括金还括粟。
姬姜憔悴执盘匜,王谢流毒溷厮仆。
横行淫掠复何堪,轻乃拘囚重诛戮。
城中碧血化青燐,城外狐狸饱残肉。
天寒日暮哀遗民,北望神州泪盈掬。
泪盈掬,鬼夜哭,不恨虾夷不诉苦,
但恨生不得为中国民,死不得葬中国土。
这首诗鲜明地揭露了殖民主义者惨绝人寰的罪恶,在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把矛头指向腐败的清政府,诗人甩反语的修辞手法谴责了清政府割让祖国领土,卖国求存的可耻行径。象这样感怀时事的作品在《剑客诗稿》中随处可见。这些诗歌与他同时代诗人的作品比较,可谓是上乘佳作。
早在1897年毛元征有江宁之行,结识了南方很多有识之士,增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这个时期写了很多讽谏时政,颇具爱国热情的诗歌。他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只寄希望于明君贤相来治理国家,洗雪国耻,可以让他施展才华,实现抱负。让我们再看看颇能反映当时毛元征思想的两首《咏史》:
卞和不献玉,厥足何由伤,
精金在炉躍,工师惊不祥。
知希未为憾,有美戒自扬。
明珠傥在握,韫匵犹在先。
卧龙日抱膝,避世潜南阳。
闻达未尝求,三顾来真王。
其二
管仲相齐桓,转败能为功。
范蠡佐勾践,雪耻倾吴官。
艰难赖旋斡,报国摅公忠。
古今不相远,未必无英雄。
搏鹏得劲翮,一举凌高空。
前一首警告自己应以卞和献玉为戒,要学诸葛孔明潜居南阳,不求闻达,而希望得到“三顾”;后一首则盼望国家能有管仲、范蠡这类贤相出来辅佐君王,使国家“转败能为功”,“雪耻倾吴宫”,使自己“一举凌高空”。
然而毛元征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能不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他的诗歌不过是知识分子的吟咏、呐喊,就是这些愤世嫉俗的诗歌传出后,也同样遭到清政府官吏的抑压。他苦闷、彷徨,只得以酒浇愁,以诗解闷。“有口惟宜日饮酒,古人此语非虚谈,布衣岂合论时政,横议有咎畴能担。”“好衣美食趁今日,却忧时事宁非憨。”(《再寄东川》)在《宝剑篇》中又说,“盘空光逼星辰昏,抽锋划天天有痕,八方盪决消纤尘,至今虎气犹精神。”他空有这样的“宝剑”,空有这一腔爱国热情,于是心灰意懒,无可奈何,留这样的宝剑又有何用,“不如改铸作铅刀,明朝沽向屠牛肆。”
毛元征平生自视甚高,无意仕途,但他生活在那个动乱不宁的时代,他的心扉也不可能不受到时代风雨的扣击,故其所作诗歌于时事有关系者甚多。他顺乎历史潮流而作,未敢逆历史潮流而动,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对近代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看法,表白了自己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对于象毛元征这样的旧知识分子来说,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了。
毛元征的诗作除上述反映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诗歌以外,大量的是与朋友酬答唱和以及描写个人、家庭生活的内容。这些诗歌感情真挚,表达了个人的情思和生活情趣,其中不乏有动人的篇章。
如词《踏莎行·题清河陈笠<湘衫银砾词>遗稿》:
荡气回肠,引商刻羽,丝丝吐出情千缕,可怜彩笔促华年,愁销不去魂销去。 我亦无聊,公真大误,一生尝尽春心苦,北邙自古好埋忧,君今正到埋忧处。
这首诗感情深沉细腻,诗人从朋友的凄凉离去,联想到自己萧瑟的境遇,既是对友人的悼念,也是对自己身世的哀怜,表达了落拓失意、忧愁感伤的情绪,读了感人肺腑,词的语言流畅如诉,神似南唐李后主。
再如《春夕偶作》:
大儿毁齿初授书,小儿解语时咿唔。
篝灯坐课大儿读,一卷生书生未熟。
褓中幼女呱呱啼,小儿索果牵娘衣。
小儿得果自嬉戏,大儿辍读还呼弟。
高堂见此舒欢颜,旨甘分赐盘中餐。
两儿饱食各无事,明月高高下庭际。
山妻抱女挟书来,坐向灯前叩疑字。
好一幅安谧、恬静、合家欢乐的家庭生活画卷。这里有儿女的嬉戏,夫妻的恩爱,祖辈的慈祥,天伦之乐,情趣无穷。这正是毛元征三十岁以前家庭生活的写照,但这样的作品在客观上起着粉饰太平的消极作用。
(三)
毛元征不仅是杰出的诗人,而且是著名的学者。他的史学论著有:《后梁书》二十卷、《北辽书》九卷、《辽进士考》二卷、《西辽纪事》,《明季封爵考》一卷(国学图书馆影印)、《檀香山岛国志》十九卷、《勺湖志》十六卷等,另外还有《欸生随笔》二十二卷、《墨脞》一卷。
海内著名学者柳诒征先生(曾任北洋军阀时期国学馆馆长,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馆长)在毛元征去世后,为毛写的传记中述及:“……(毛)尤深于史,棼乱脞遗,史所荒忽者,栉剔孴(音yī)集,识之尤悉。”(全文见《淮安文史资料》第六辑)
过去史家由于受正统思想和大汉族主义的影响,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重视不够。例如北宋时期,北方辽政权存在二百余年,为发展北方经济,对祖国的文明史都作出过重要贡献。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应当与宋政权平等看待。毛元征把史学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此,是很有见地的。他主张“论世之识未可一孔之囿也。”他写史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论世之识”。为著述《后梁书》,毛元征翻阅了几十种史书、笔记和有关资料,可见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提出与正史《梁书》诸多不同见解,补充许多疏漏的史实。如正史在记述湘东郡王萧绎和岳阳郡王萧察的互相交战残杀的史实时,极力褒扬萧绎,指责萧察,毛元征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进行考证分析,提出了与之截然相悖的“宜屈湘而伸岳”的观点。遗憾的是他的史学原著,由于社会动乱,大部分己散佚了,有待于今后发现、整理。我们只能从他的《后梁书叙传》,《西辽事辑自序》、《北辽书叙传》等篇文章中,看到这些史学著作的纲目和大概内容。现在能读到的完整的史学著作仅存《辽进士考》。
毛元征在《辽进士考·序》中说,他的写作目的在于“补于国史,原原本本,炳炳麟麟,验制度之得失,则因革之龟鉴也,觇人才之盛衰,则知人论世之关键也。”辽君王耶律氏为选拔人才,学习汉民族先进的文化技术,以加强自己的统治,也效法宋朝开科举士。《辽进士考》详细地考证了开科举的始年、年限、额数、资格、禁例、试期、甲乙丙科、廷试、试题、职官应举、放榜、惩罚等,还记录了科名盛事、杂事、历科进士的人数姓名。他还考证了“辽以进士科为汉人致身之阶”,契丹人不得应试。耶律氏有个叫“蒲鲁”的人,不经特许应试,在重熙年间中了进士,兴宗(耶律宗真)革其功名,“鞭之二百”,还有个叫杨绩的南院枢密副使负责开科时“坐与杜防”,因“韩知白擅给进士堂帖”而获失职罪,被撵出京城,降为长宁军节度使,由此可见辽开科取士之严格。《辽进士考》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毛元征研究史学还注意从各国史书上寻找治国经世之道。檀香山是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经过上个世纪从世界各地去的垦荒者的开发,很快成为富庶的地方。毛元征看到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十分希望祖国能尽快富强起来,为了借鉴国外的经验,他于1914年呕心沥血著述了《檀香山岛国志》,可惜这部著作已散落民间,有待查访。
毛元征的《勺湖志》一书,考证了家乡勺湖一带名胜古迹,记载了历史名人吟咏勺湖的诗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名胜志书,据《跬园诗抄》作者顾竹侯先生诗注,《勺湖志》原稿并录付本藏之于家。现在原稿与录本是否仍藏于顾氏后人手中,也待寻访。
毛元征先生经历了清末民初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那个时代,祖国大地哀鸿遍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的遭遇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他一生嗜学若渴,勤奋著述,青年时怀有救国救民之志,但怀才不遇,他的学识不能为社会所用,他为人傲岸耿直,不能为社会所容。为了使一家人免受饥寒之苦,几次离淮谋生,终不能久在其职,愤然回乡,贫病交加,凄然辞世。毛元征先生的一生告诉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学识是不能发挥其作用的。毛元征先生逝世六十年来,他的生平、著作无人提及,不能不是一件憾事。笔者认为毛元征的诗作及史学成就应该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一九九○年一月初稿,五月改定
*************
在目前经济建设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正在大幅度发展,科学、教育已提到战略重点的地位,改革正在深化的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探求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建设的知识和经验,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必须审时度势,自觉地把征集出版的侧重点放到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上来。
——摘自孙晓村1989年8月24日在各省市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