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桥 / 朱福裕

范增桥 / 朱福裕

在镇淮楼前有一座桥,许多人称此桥叫“三思桥”。但也有更多的老年人称此桥为“站生桥”(音)。其实,此桥原名叫“范增桥”,而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原来,秦朝末年项羽手下得力谋士范增在未出仕之前,曾远离家乡流浪江湖,于现在的镇淮楼前的桥头摆一测字摊糊口。在这期间,范增认识了正处在穷困潦倒之中的韩信,以其慧眼,断定他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自己虽较韩信年长二十余岁,却心甘情愿与韩信结成忘年之交。两人经常一起商讨兵法、对弈。不久,项羽在家乡举兵,范韩二人一起去投奔。范增因有长者的风度,又有满腹韬略,在对秦作战中是每计必中,故项羽尊范增为亚父。而韩信却因其貌不扬,年青体弱,看上去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还是看在亚父的面子上,项羽才委任他当个管粮的小官。因而,韩信屡次想离项羽而去,都是范增再三挽留。最后,范增唯恐韩信为他人所用,对项羽不利,不得不再次向项羽推荐韩信,且语重心长地说:“信有奇才,大王用则重用,不用则杀之,如其去之,则为大王之劲敌也。”嗣后,又将此话告诉了韩信,且说:“前者,吾欲大王杀贤弟,是尽君臣之义,今者诉于弟是全朋友之情也。”要韩信赶快逃走。韩信听后,笑着说道:“王既不信兄之荐,又何以信兄杀信之言。”待范增走后,他草草收拾一下,信步西去。后来,韩信投奔刘邦。在肖何的举荐之下,刘邦筑坛拜将,委韩信以重任,与项羽抗衡。韩信用计逼走亚父,及至听说范增悲愤而故,不由感慨地说:“生信者父母,知信者范增,呜呼,吾失一知者。”为怀念范增旧情,在官封淮阴侯、衣锦还乡之时,韩信将从前范增赖以测字谋生之处的桥命名为“范增桥”。至于“站生桥”一名,则是后人音讹而已。“三思桥”一名起自清朝。当时府衙建于镇淮楼北侧,官员出衙必经范增桥,告状人也必经此桥,故取《论语》“三思而后行”中“三思”二字,将桥易名为“三思桥”。

(朱福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