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与楚州 / 王波

顾炎武与楚州 / 王波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县人,字宁人,号亭林。他一生著作等身,是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有名的三先生之一。他与淮安古城楚州有着密切的关系。

顺治二年,清兵横渡长江,进攻江南,顾炎武与他的朋友们在苏州附近抗清失败,回家后又受到土豪的迫害,“常郁郁无所交,出门至于淮上”。到淮安后,他感到前途渺茫,心情很苦闷,“临河(黄河)不渡,徬徨者久之”,便在淮安寓居下来,并在淮安结识了不少贤人长者,与他最要好的便是王略和张弨(chao)。

王略,字起田,幼年丧父,少年曾追求举业,中年便闭户不试。他的家境比较富裕,每当有穷亲敞友前来告贷,王略总是慷慨解囊,热情相助。王略最爱交朋友,“四方宾客至者未尝不与之周旋”。他的豁达大度很投合顾炎武的豪爽性格,顾炎武赞道:“王君与余同年月生,而长余二十余日,其行事虽不同而意相得,凡余心所存及其是非好恶无不同者。虽不学古而暗合于义,仁而爱人,乐善好施,其天性然也。”张弨,字力臣,号亟斋,工画花鸟,精六书,贫而好学,少年不试,究心金石,将一生心血付之于搜集、考订古碑奇帖,是清初著名的金石书法家。他考证弥勤,刚巧顾炎武也正在搜集资料撰写有关金石方面的著作,张弨小顾炎武十多岁,二人一见如故,引为忘年之交。深谈之下,顾炎武对他的这位“小”朋友十分赞赏:“笃信好古,专精六书,吾不如张力臣。”顾炎武《音学五书》乃弨所写定。从此,顾炎武与王略、张弨常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吊古凭今,畅游淮上名迹。顾炎武在游过淮安楚州刘泽清府第后,对刘“侯时拥兵居,千里暂安堵。促觞进竽瑟,堂上坎坎鼓。美人拜帐中,请作便旋舞”,不思与史可法共同抗清而耽于腐朽的生活,十分气愤,对刘泽清后来降清被杀进行辛辣的讽刺:“何图二师贵,卒受匈奴屠。”在淮安楚州住了一段时间后,顾炎武的愁闷之气一扫而空,又振奋精神四出游学。但他每隔二、三年必来淮安楚州与王略、张弨等朋友聚首。康熙二年,顾炎武正在山西太原游学。这时他的好友潘柽章(字力田)因“庄铤龙明史案”牵连被杀,幼弟潘耒逃到北京遇到顾炎武的仆人,顾仆便介绍他投奔淮安楚州王略。王略一见潘耒就说:“我固闻之,宁人尝与我言,潘君力田,贤士也,不幸以非命终。宁人之友之弟,则犹之吾弟也。”他不怕牵连,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将潘耒收留下来,并将女儿嫁给他。在王略的支持下,不数年,潘耒便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顾炎武闻后十分感叹:“王君与耒非素识也,特以宁人之友故,而余在远,弗及为之从臾(善的意思)也。”

康熙七年,顾炎武又一次来到淮安楚州,见到了久别的朋友。这时,顾炎武与王略都是50多岁的老人了。二人顾视对方斑白的双鬓,感情潮涌。对于顾炎武长年漂泊不定的生活,王略很同情,便关心地劝顾炎武留在淮安楚州。他说:“子行游天下二十年,年渐衰,可已矣!幸过我卜筑,一切居处器用,能为君办之。”但顾炎武想到事业、学问,便婉然谢绝了他的挽留。顾炎武拿出五易其稿的著作《音学五书》,留给张弨审定,便又挥鞭北上。王略、张弨依依不舍地将他送到黄河北。王略又陪他住了一夜。第二天分手时,顾炎武即兴赋了一首诗给王略:“子高徒抗手,君独泪沾衣,送我山东去,春空一雁飞。沂山朝霭合,淮水夜灯微。去去怀知己,愁来不可挥。”顾炎武去淮不久便接到张弨的来信。信中说:对他的著作《音学五书》改正了一二百处,由儿子张叶增、张叶箕分别书写抄清,并告诉他已卖掉一半家产代为刊刻印行。当时顾炎武行囊空涩,正愁无力刊印,接信后十分感激,当即赋诗一首回赠张弨:“遥忆张平子,孤灯正堪(勘)书。江山双鬓老,文字六朝余。愁绝无同调,蓬飘久索居。”其后,顾炎武的大半著作都由张弨代为刊刻,底板也一直藏在淮安楚州,直到清末才被人买到福建去。

康熙十二年,顾炎武又一次来到淮安。当时王略已经去世,顾炎武便相约张弨一起北上山东,同游孔庙、济州。在顾炎武的协助下,张弨写成《济州学碑释文》。二人分手时,顾炎武赠诗给张弨:“张君二徐流,篆分特精妙。独坐淮水濆,临池伴鱼钓。……囊中金石文,一室供长啸。诸子并多材,笔画皆克肖。……莫浪逐王孙,但从诸母漂。”勉励张氏父子刻苦学习,以期对民族、国家有所贡献。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顾炎武在山西曲沃骑马摔伤不幸去世。这位大学问家生前与淮安楚州文人学士诗酒唱酬,在古运河之滨留下了一段佳话。

(王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