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都堂巷与龙光阁 / 未名
明朝时候,淮安楚州城内南门大街小鱼市口的北面,有一条巷子叫潘都堂巷。巷口树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面东朝西,紧靠南门大街,牌坊横额上勒刻着三个大字:“补衮坊”。
潘都堂巷并不怎样长,宅巷内有一座白粉围墙,高大门楼的房院,很是起眼。这座深宅大院是赫赫有名的潘季顺的府第,潘季顺。在京城做大官,已经做到都御史,职权大得很哩!既可以检察京城的大小官的贪赃枉法行为,随时奏报朝廷;又有权上奏给皇帝,指出朝廷政事的弊病和皇帝犯下的错误。都御史既然有这样高的地位,别人就对他很尊重,平时称呼起来就尊称一声“都堂”。所以潘都堂就是潘都御史,他是淮安府山阳县人。他家居住的巷子起先被家乡人叫做潘都堂巷,后来叫顺了口就改成潘都巷,把“堂”字省掉啦。这个潘都堂可是有胆量有气魄的人物,很替家乡人争光哩!他耿直刚强,常常上表劝谏皇帝,指出皇帝的过失,言词直率,不怕触犯龙颜,惹下祸事,丢掉自己的脑袋瓜。
有一次,他又上表劝谏啦,因为言词太激烈,击中皇帝的要害,皇帝气恼得拂袖而起,要退朝而去。好个潘都堂,他抢前一步拉住皇帝大叫:“皇上且慢!”哪晓得用力太猛,一下子把皇帝的龙袍袖子扯破了。说来也怪,皇帝见他这样大胆的举动,倒把一腔怒火消散掉了,心里话:“我何不将计就计,摆出宽洪大量的气度,博个虚心纳谏的美名呢?”当下就脸色一变,十分温和地对潘都堂说:“卿家忠心耿耿,犯颜直谏,可喜可嘉!寡人一定虚心纳谏,反省改过。这件龙袍虽然扯破了膀袖,不要紧,可缝补一下,让寡人每天穿在身上,也好时时刻刻地记着卿家劝谏的一片良言苦心。”这下子消息传出去,潘都堂耿直刚强的名声更大啦。后来潘都堂告老还乡。皇帝觉得要表示一下,让天下人知道他是个虚心纳谏,优待贤臣的好皇帝,便下了一道谕旨,命令淮安府、县地方官给潘都堂建造一座深宅大院的府第,又要在府第外面竖立一座石牌坊,题名叫做“补衮坊”。这“补衮坊”三个字是皇帝御笔写下的。“补”就是龙袍,“补衮”的意思就是当初潘都堂冒死直谏,扯破了龙袍的膀袖,皇帝对他并没有加罪,倒反过来把衣袖缝补一下,当作珍宝一样地穿在身上。皇帝还亲笔写了一道诏书,给潘都堂带回家乡,上面写着:文武官员不论官职大小,经过“补衮坊”时,一律肃静无哗,乘轿的下轿;骑马的下马,如有违犯之人,定按藐视朝廷罪严厉惩办。
那时候,淮安楚州已经是南方各地漕米北运的集中地。漕运总督衙门就设在城里,地址在今天的镇淮楼的正北。漕运总督是个封疆大吏,职权大得很哩,他既管南方九省漕米运输、十三省巡抚,还掌握军事大权,可以调动兵马,剿捕盗匪,真是权势显赫,人人敬畏。这一年,潘都堂已经老病去世。淮安来了个新上任的胡总督,这是个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他到任之后大摆威风,在城内外巡游三天,招摇过市。他坐着一顶八人抬的红缎大轿,一队亲兵手执兵器,紧靠大轿两侧护卫。轿子前面是一群衙役,扛着一对“肃静”、“回避”的虎头牌,敲着两面大铜锣,喝道开路,接着就是十多个人扛着镂刻涂金的炫示各种官衔的木牌,还有打旗的,撑伞的,名目繁多;轿子后面又是一队骑着高头大马的家将、马弁。巡游行列足足拉长了半条街,真是威风凛凛,气派豪阔!这天轮到巡游城南,胡总督坐在大轿里洋洋得意,心花怒放,忽然看到手下人走到大轿前禀报:“大人,前面快到潘都御史家的巷口了,那里有一座‘补衮坊’,文武百官经过,照例下轿下马,徒步行走。”胡总督一听好生扫兴,鼻子里哼了一声:“要我下轿,岂有此理!什么‘补衮坊’不管它,照旧一路前行!”他心里想,我堂堂漕运总督,封疆大吏,难道还比不上一个死去的都御史,何必低头屈服,自扫威风,惹淮安楚州百姓轻视呢!活该这个胡总督自找倒霉。他坐着轿子经过“补衮坊”,喝道鸣锣的一片喧闹声早已传进潘都堂府第。管家慌忙禀报都堂夫人。夫人勃然大怒,立即寻出当初皇帝写给潘都堂的诏书,亲自捧着,带领一群家丁走上街,拦住胡总督的大轿。胡总督还不知死活,掀开轿帘发脾气:“何人大胆拦道,拿下!”好个潘夫人,不慌不忙。威喝一声:“圣上有诏书在此,还不下轿跪拜!你有多大的胆子?!”胡总督一听,就如五雷轰顶,吓得浑身发抖,只好跌跌爬爬地下了轿,跪伏在地。潘夫人吩咐管家把他带到都堂府第,其余人等一概不准进府。
潘夫人在府第的厅堂坐下,手里仍然捧着诏书,朝跪在面前的胡总督瞪了一眼,嘲笑地说:“你这个漕运总督真了不起哇!皇上御笔颁赐的诏书写得明明白白,文武官员经过‘补兖坊’,一律下轿下马。你公然鸣锣喝道,乘轿而过。哼!你眼睛里还有皇上吗?!你知罪不知罪?!”
胡总督吓得脸色蜡黄,瑟缩发抖,结结巴巴的说:“下官知罪,下官知罪……下官愚鲁狂妄,还望夫人高抬贵手,饶恕这回……”潘夫人嘿嘿冷笑:“你巡游全城的威风哪里去啦?本当奏报朝廷。请皇上将你革职降罪,姑念你已经低头认罪,看你这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我也不过分为难于你,只是你违抗圣旨又岂能轻轻放过!现在责打你四十大板,你愿不愿意?”胡总督急得不住地叩头求饶,潘夫人哪容得他噜哩噜苏,早已喝叫家人拿来刑板,摘去他顶戴,脱掉官服,按在地上,霹雳巴啦地打了四十大板,打得他象一堆稀泥似的瘫在那里。
胡总督做了多年的官,好不容易挣到漕运总督这份美差,还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羞辱哩!他被赶出了潘都堂的府第,巡游的人把他抬回衙门去养伤。他又羞又恼,怀恨在心,就连睡梦中也咬牙切齿,非要想出个恶毒的主意,吐出这口怨气不可。隔了一些日子,胡总督出外游览,不觉走到府城东门,登上城楼眺望城郊的景色。一看,东门外有条长长的土堤,就象一条活跃的蛟龙,昂头朝着东南,蜿蜒盘曲地游去。这个胡总督很相信“风水”这一套,他不觉吃了惊,连忙问跟随在旁的衙役,才晓得这条长堤叫龙堤,是淮安府山阳县的一处风水宝地。有了它山阳县才能够文风兴旺,多出人才,才能够代代有人中进士,点翰林,在朝做大官。这个刁滑的胡总督望着城外的龙堤,心里闪起了一个恶毒的念头:好哇!我把这块风水宝地破掉了,叫你山阳文风下降,岂不泄一泄我那天饱受潘夫人的羞辱的心头之恨!胡总督打定主意,立即回衙,把心腹可靠的家将亲兵叫来,吩咐他们如此如此。
当天夜里,几十名家将亲兵带着铁铣、三齿钩,悄悄地出了东门,来到龙堤上乱挖一阵,把龙堤切成三段。胡总督认为,这下子风水龙被斩成三截,山阳的文风再也不起作用了。
山阳县的做官的人和绅商大户,也都讲究“风水”的说法。难怪,那时侯的人不懂科学知识,自然就迷信什么“风水”。当下,他们发现龙堤被人破坏了,不免又气又急,连忙把全城的风水先生找到一起,商量办法。风水先生们到东门外察看了龙堤的四边地势,回城之后,其中有一个风水先生说:“不难,我有一个好办法,能把破掉的风水圆活起来。”山阳县的做官人和绅商大户听了这个风水先生的话,就凑齐一笔钱,雇了很多工匠,两面动土,一面把切成三段的龙堆填土修补,恢复原先的完整模样,一面又在龙堤东南造了一座飞檐回廊,雕梁画栋的三层楼阁。这座楼阁十分气派秀丽,叫做“龙光阁”。意思是,被胡总督斩成三截的风水龙又被接骨治好,这座龙光阁镇住它,它又昂头活跃,大放龙光了。这些风水话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只要登上阁的顶层,放眼眺望,就可以把全城的大街小巷,千门万户,还有城郊的运河风光,四野景色,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东南乡和运河西岸的农民进城,走出几十里路,腿脚走累了,只要远远望见巍峨壮丽的龙光阁,便会感到亲切,脚底不觉就添了劲,进城的脚步也就跨得更大了。可惜得很,这座建筑精巧的龙光阁在抗日战争胜利前被敌伪拆除了。那条古老的潘都堂巷呢,到民国时期就成了一条无人居住的废巷,但是古巷旧址和“补兖坊”,直到解放初期还存在,潘都堂巷这个地名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未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