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阁 / 秦九凤
在淮安楚州河下估衣街和文昌街相连的地方,“文革”前曾有座造型别致的楼阁。这座楼阁楼顶高大,四檐高翘,登上阁的上层可俯视河下全镇。这就是淮安楚州河下古镇上著名景点之一的二帝阁。说起它的来由,引出两个人物来。
北宋末年,楚州北辰坊(今新城内)诞生一个女子,姓梁,名红玉。少时,会织蒲,善歌舞,还从师练得一身好武艺。父死后,为避金人之乱,随母流落到京口(今镇江),沦为军中艺人。一年元旦,梁红玉五更进军府贺年,忽见廊柱下似卧一只白额猛虎,鼾声如雷,非常惊异。近前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青年将军。听人介绍,才知他叫韩世忠。梁红玉非常敬慕,邀之家中,接谈融洽,经母亲同意,两人结为夫妇。韩世忠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升为元帅。建炎四年(1130)八月,韩世忠偕梁红玉驻守金山,将金兀术十万众军围困在黄天荡,梁红玉亲执桴鼓,激励士气,打击金兵,大获全胜,从而传为千古佳话。有诗赞曰:“旧是平原女,今从定远侯,戎装如月孛,佩剑亦娇柔。眉锁江山恨,心分国士忧,金山曾击鼓,赢得姓名留。”
南宋绍兴五年(1135),韩世忠与梁红玉同守楚州。当时宋、金之间只隔着一条淮水,两军对峙。金将阿里雅贝勒为了刺探宋军情报,常常派三五金兵化妆越河偷渡,趁机到南岸劫掠财物,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闹得沿河百姓鸡犬不宁,家家自危。韩世忠性情暴躁,金人每偷渡骚扰,他也每每怒责守岸军校,并严令沿河增岗加哨。可是,金人偷渡袭扰的事却有增无减,直气得韩世忠元帅要将守岸军校斩首示众。后来,幸为爱妻梁红玉出面劝阻,这才获准饶恕,平息了这次风波。
一天晚上,梁红玉换上一身便服,只带了两名亲随女兵。她们沿河串街,一路向居民打听金兵偷渡的情况。可是梁红玉听到的都是一腔怨气,有的人还诉说的没完没了。夜渐渐深了,她们走到一座兵营哨位附近,忽听几个守岸宋兵议论:“也真是不像话,金兵奸细屡屡得手,不要说元帅生气发怒,我们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另一个士兵叹息说:“唉,有什么办法,我们的哨位都太低,稍远一点就看不见……”
听到这里,粱红玉心中什么都明白了。在回营帐途中,她想起了汉末三国时的名将关云长沿江筑烽火台防止东吴越江偷渡的往事,心里想,前人能做,我们何不效法。她匆匆赶到韩世忠的帅府,向韩世忠作了禀报。韩世忠一听,连声说:“好主意!好办法!”夫妻二人经过一番运筹,当即下令在淮河南岸筑一座上下两层的高大亭阁。阁楼的上层比河南岸的所有房屋都高。士兵登阁瞭望,沿河上下五里,历历在目,河面上渔船、摆渡等舟楫尽收眼底,连北岸金兵出入营帐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打那以后,金兵一偷渡,阁上哨兵就射出响箭报警,守岸部卒立即出动。这么一来,金兵每偷渡一次,就被捉一次。连遭几回失败后,金兵就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偷渡骚扰了。
韩世忠、梁红玉把三万人马操练得兵强马壮,金人再也不敢南犯。他俩又上疏临安,请师北伐。不料,宋高宗已偏安新京,乐不思蜀,加之权奸主和,北伐中原的主张成了泡影。想恢复宋室一统河山的韩世忠思念起被金人监禁的宋徽宗、宋钦宗,虔诚地与夫人梁红玉登阁遥拜二圣。韩世忠置酒焚香,跌跪阁上;粱红玉素服淡妆,陪侍一旁。面对缭绕上升的烟圈,想到国家山河的破碎,黎民百姓惨遭暴虐和两位皇帝的被羁押,夫妇二人忧心如焚,不觉泪如雨下,阁上守军和随侍亲兵也感动得个个落泪。拜毕,人们出于对韩世忠、梁红玉夫妻忠肝义胆的崇敬,就把这座楼阁叫作“拜二帝阁”。字多拗口,时间一久,第一个字渐渐被人们喊丢了,就只剩下了“二帝阁”。这座二帝阁历经800余载,一直到十年动乱年间才被人为拆毁。如今,还常见游人在二帝阁遗址上踯躅徘徊,并引发起对韩世忠和梁红玉的深切怀念。
(秦九凤)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