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塔 / 陈冬
淮安楚州城西北角有一座文通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国家文物事业局出版的《中国名胜大辞典》考定,它始建于隋仁寿三年(603),是国内并不多见的古塔。
1300多年来,它作为历史的见证,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发达的文化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其价值是其它古建筑物所无法替代的。
塔起源于印度,最初是佛教徒埋葬、收藏高僧遗体(舍利)和经卷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由于塔的造型精美,佛教僧侣又常常用金、银、琉璃、玛瑙等七种宝物装饰,所以又称为宝塔。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传入我国,并和我国的文化相结合后,塔就逐渐失去宗教意义,而以其卓越的建筑艺术成就被吸收成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来作为山川名胜的点缀了。文通塔的建造和历次重修,就显示了塔的这种历史演变。文通塔,原名敦煌塔,又名尊圣塔。它的建造和释迦牟尼的偶像有关。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西域拘睒(shán)国(拘啖,同“扞yū弥”,古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于田县克里雅河东古拘弥城遗址一带)优填王欲见无从,就用旃檀木仿照释迦的形容刻了一尊偶像,谓之旃檀佛。这尊偶像后来流入中国,在中国各大寺院供奉。隋时佛像供奉在江南,淮安楚州即动工建塔,迎接佛像。此后,从唐贞观直至宋初的317年间,佛像一直供奉在文通塔里。
塔的种类有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式、金刚宝座式和墓式等,文通塔属于八角形密檐式塔,腰檐相迭,恰似高层楼阁的重檐。初建时塔为木结构,外层由砖块迭挑而出,更加稳固精美。人们把这种结构称为“壁里安柱”。《西游记》中就有这个词。文通塔建于何年,说法纷纭,需要进一步考证。
一说文通塔为唐景龙二年(708)建,依据是清咸丰元年(1815)重修文通塔的碑记:“文通塔寺有浮图一座,旧名尊胜塔,读元人□□□□□记,知为唐中宗景龙二年所建,属龙兴寺。”其原由,据《淮壖小记》云:唐景龙二年僧伽大士应召入京,唐中宗李显命楚州为大士建尊胜塔一座。但此说不确:第一,碑记未查阅正史方志,仅用私人材料,可靠性差;第二,唐中宗李显为召僧伽大士入京而为他建塔,似不可能,当时塔称“浮屠”,是埋藏佛祖或名僧遗骨的坟。在礼制规范非常严格的封建社会里,大唐朝廷不可能为一个活人建造一座塔。
二说文通塔为隋仁寿二年(602)所建,依据是清同治《山阳县志》转引《王劭感应记》:“隋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以舍利真形分布五十三州建立灵塔。”隋代淮安已有塔,这是事实,但此塔是否为隋代所建,尚难确定。
三说文通塔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明天启六年《淮安府志》记载:“龙兴禅寺,治西北清风门里数十步,晋大兴二年创建砌浮屠二座……一曰尊圣。”这段记载说明文通塔就是原龙兴寺里的尊圣塔。丁默存在《咏淮纪略》中有诗咏道;“龙兴寺本法华院,中有古塔金碧炫,或云燉(敦)煌晋代来,肇锡嘉名译经卷。”清代吴进《续记云:燉(敦)煌塔者以晋泰始三年(268),沙门竺昙在法华译经世称燉煌菩萨之故。
上述三说,以《淮安府志》记载较为可靠。上述资料表明,文通塔最迟建于大兴年。再从塔形和结构上看。我国早期的古塔,塔冠为半球形或圆锥形,高度较低,在35米以下,结构多为砖石砌筑,庄重古朴。文通塔无塔刹,塔冠为圆锥形,上加一个球形的顶,这是塔的早期形式,是隋以前风格。塔体八面形,平面似圆非圆,塔高七级八十尺,塔身收缩斜率较大,立面是抛物线图形,全砖体砌筑。从结构上看,各部受力非常合理。一般学者认为,河南省登封县嵩岳寺塔是我国砖石结构最古的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文通塔和嵩岳寺塔相比,造型相似,但文通塔更加古朴,建成年代也更早,说文通塔建于东晋大兴二年是稳妥的。
(陈冬)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