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来历 / 韩晓健

“平桥”来历 / 韩晓健

平桥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古有平河桥说法,淮水与江水至该桥相平,故称之为平桥。其二,里下河地区有一溪河,溪河之水入大海。而溪河的源头便在平桥镇区。在溪河源头,人们建起了一座拱形桥,寓意海晏河清升太平,叫做太平桥,后来人们就称之为平桥。

吴承恩到平桥,题诗《平河桥》:“短篷倦傍河桥泊,独对青旗枕臂眠。日落牛蓑归牧笛,潮来鱼米集商船。绕篱野菜平临水,隔岸村炊互起烟。会向此中谋二顷,闲挥藜杖听鸣蝉。”在吴承恩写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也留下了平桥的烙印。《西游记》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当明正主救婴儿”描写的《平桥挂乱藤》的“滑凳攀长蔓,平桥挂乱藤?”就是现平桥粮管所院内的景色。传说中的平桥十大景色之一的八角琉璃井如今还在东圣寺的院内。据传说,1742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登临平桥。平桥首富林百万接待了乾隆,为了迎接乾隆,林百万突发奇想,做了鲫鱼脑子炖豆腐,乾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连连称赞此乃“天下第一菜”。林百万便借机请乾隆题词,乾隆信口念道“穷了林百万,海枯石头烂”。可见,当时林家富庶之盛。

平桥傍依京杭大运河,交通便捷,从南庵到北庵相距三里三。南庵就是归一庵,北庵是圆通寺。建于南宋时的这两座寺庙喻意企求国家统一,政通人和。据《山阳县志》记载,公元560年就有了平桥的称谓。乾隆皇帝在平桥登岸后,又亲笔为圆通寺题写横匾。由于历史的变迁,平桥的归一庵、圆通寺、东圣寺都毁于战火。东圣寺又被称之为兜土庵。据史料记载,李缘(现楚州区上河镇人),年过五旬,膝下无子。为保一方平安,捐修东圣寺,变卖了所有家产后,仍没能修好。于是他不顾年老体衰,形单衣薄,四处化缘。善良质朴的平桥人群起效之,用衣角从运河边兜土填塘建庵。据讲,用运河边的土填塘后,地基牢,承受力强。在广大善男信女们的鼎力支持下,加上不少外地人员的捐钱捐物,兜土庵很快就建成了。后来,人们发现参加过兜土的人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便纷纷效仿,在来兜土庵烧香前,从运河边兜土到庵,了却心愿。历史上,东圣寺有土地20余亩,房屋40余间,建筑宏伟,构思独特。

平桥有一个笑人会。过去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称作“小人”的贫民百姓,为借助宗教显示自己的力量,繁荣本地经济,自发的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小人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小人会总会组织穿各式服装的各班会员,列队前往兜土庵兜土敬香,尔后在街道上开展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营活动。后来,小人会逐渐加上了浓重的文艺色彩,淮戏、马戏、高跷、龙舞等各路艺人竞相亮相,热闹非凡。1989年,恢复后的小人会改名为笑人会,一字之差,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充分的显示出来了。

(韩晓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