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楼汤包 / 叶占鳌
冻肉凝脂拌蟹黄,薄皮敞口一包汤。
蒸笼抓取防伤手,齿舌从容着意尝。
——王辛笛《蟹粉汤包》
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说:“北平淮扬菜馆子出卖的汤包,诚哉是好,在扬州却少见;那实在是淮阴(指楚州)的名产,扬州不该掠美”。朱先生文中所讲的汤包,便是指诞生于楚州河下古镇花巷街上百年老店文楼的名点“文楼蟹黄汤包”。
《慈禧全传》中也记述了“文楼蟹黄汤包”名震京师的一段故事:念头刚刚转定,忽然灵机一动,何不就在饭馆里打听张荫桓的事?他定定神细想,这里有两家有名的饭馆,一家叫玉华台,掌柜籍隶淮安,那里从前是盐务、河工、漕运三个衙门的官员汇聚之地,饮馔精细,海内闻名。这家玉华台新开张不久,但已名动京城,薄皮大馅的小笼包子称为一绝,但不会吃会闹笑话,两层皮子一包汤,第一不能用筷子夹,一夹就破;第二入口不能心急,不然一包油汤会烫舌头。会吃的撮三指轻轻捏起包子,先咬一小口将汤吮干,再吃包子,尽吸精华。
文楼饭店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与当时的清真菜馆武楼遥遥相对。文楼兴办初期,经营早茶,只卖清茶、早点,后来逐步增加了涨蛋、卤肉、煮干丝等茶点,在楚州很出名。后来,店主陈海仙吸收了武楼酵母串汤包的绝妙技艺,并将其改制成水调面汤包。久而久之,在名师不断研制基础上,“文楼蟹黄汤包”逐渐名闻遐迩,其鲜美和名气胜于当时的扬州富春包子。
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与河下古镇的“文楼蟹黄汤包”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周恩来总理对于故乡的“文楼蟹黄汤包”有着深切的感情。1960年4月,周总理在接见淮安的负责人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童年时乘船去河下品尝“文楼蟹黄汤包”的情景,并亲切地问及文楼饭店是否兴办。著名的“九叶诗人”王辛笛,当年踏上别离数十年的故土,品尝着家乡的名点“文楼蟹黄汤包”时,诗兴大发,口占七绝《蟹粉汤包》:冻肉凝脂拌蟹黄,薄皮敞口一包汤。蒸笼抓取防伤手,齿舌从容着意尝。而据河下古镇的年近九旬的刘元富老人回忆,20世纪50年代,京剧名角荀慧生以及淮剧名角筱文艳,都曾特意来古镇河下品尝“文楼蟹黄汤包”。
“文楼蟹黄汤包”于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2002年4月经国家商标局注册专利。2004年11月,应邀来淮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的高占祥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淮安可以推出一个甚至几个品牌,比如饮食文化方面,文楼汤包就很好”。相信不久,这一淮扬特色的名点,一定会享誉海内外。
(叶占鳌)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