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闸民歌 / 金矿

南闸民歌 / 金矿

高宝歌台上千首,
风味最佳新河头①。
——摘自清《安宜县志》

南闸镇地处淮安楚州西南边陲,东依大运河,西南紧邻白马湖,三面与宝应、金湖、洪泽交界,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既饱汲京杭千里文化丰韵,又积淀厚重湖泽文化底蕴,富有量大质优的乡土民歌宝藏资源。多少年来,这里从搜集整理、普及传承到创新发展的乡土民歌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连绵不断,成为一种定格的淮楚特色民俗文化品牌——“南闸民歌”。

别看南闸只有6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民歌的含量大得惊人,中国民协副主席吉星1981年来这里采风,只有短短的半天时间就搜集到几十首民歌珍品,他赞叹这里是国家级不可多得的民俗博物馆。通过我们多年的拉网普查,南闸民歌初步统计有各种调式共156种,其中可供填词和已被填词约85种,其中单“四季游春”调填词的词式就有12种,音调接近的、歌词也相似的有20种,有词不达意、模糊命题的有16种,基本灭绝无人传唱的约50种,至今保存基本完好,仍很有艺术价值。

按照歌词的起源年代和时代特点,我们把它分为三类:无政治色彩、流传久远的是传统民歌,粗略统计约有300多首;从抗战到建国初土改庆翻身的为革命历史民歌,新四军四师五团十八营文化工作队曾在这里创作和教唱了大量的抗战民歌,现在已搜集到120多首;社会主义建设时代至今的为新民歌,这个部分主要是1958年新民歌运动(红旗歌谣时期)和后来历次群文宣传所创作演唱的民歌作品。

上海音乐学院黄白教授和单林博士在2004年夏专程来采风南闸民歌,他们如获至宝,认为南闸民歌在全国民歌界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主要表现在三点:其一是“人无我有”,像“花儿”、“信天游”、“走西口”都是自然界定的地域民歌代表作。而南闸这个小地方,竟有多首他地绝无仅有的特色民歌,像“姐儿香儿”、“十二只舟船”、“西凉月”、“姐儿香来姐儿秀”等,只有在白马湖北岸的南闸才会形成旋律,音乐名家深为感慨。其二是“人有我优”,南闸也流行好多首广角民歌和客地民歌,像“孟姜女”、“十二月调情”、“杨柳青”、“手扶栏杆”等,南闸口传的衬词简单,旋律优美,既有基地民歌原汁原味的胚胎风味,又更富有浓郁的乡土情感韵味,大部分南闸民歌的歌词都具有较高纯朴的口语艺术,又使用了众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很值得音乐文学专家研究和欣赏。其三是“面广量大”,一个小小乡镇流行上千首乡土民歌,有上千人爱唱乡土民歌,这种民歌密度和歌手密度,专家认为在全国罕见。

据有关资料考证,南闸民歌在早年就饮誉江淮盐阜,南闸境内千户大姓张祠堂就印有民谣水词唱本散落各地。抗战时期新四军《拂晓报》经常刊登南闸民歌,淮宝边区政府庆建国民歌汇演,南闸歌手方秀英“学习新文化”荣获一等奖。1953年,宝应大新桥四县荡湖船汇演,南闸船姐徐慧竹一曲“手扶栏杆”在三百多条船中一举夺魁。红旗歌谣时期《淮安县新民歌歌谣集》有三分之一是南闸作品。20世纪80年代《淮安(楚州)歌谣集成》南闸民歌占半。还有多首收入省市卷本,两首收入中国民俗资料库。

20世纪90年代,“南闸民歌”已作为该镇特色文化重点项目挖掘和开发。1995年,该镇承办了白马湖区域四十个乡镇乡土民歌大赛,《光明日报》等17家省以上报刊予以报道。“南闸民歌”2004年被批准为省级特色文化项目,《南闸民歌》等三篇情况报告(2万字)编入省特色文化丛书。近二年央视、央广、江苏卫视、上音网站等重要媒体均有采编和专访,《中国文化报》也有专题报道。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楚歌》主创郝维亚、胡进已将南闸民歌纳入该剧的主要旋律和素材。金矿同志为南闸民歌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搜集1000余首原生态民歌民谣,40余万字民歌研究原始资料,已在相关报刊发表民歌散论、散文、论文、民歌歌词等150余篇,其本人创作整理的《民歌散论百篇》、《南闸民歌精选二百首》已争得公开出版。近年来,南闸新民歌活动异常活跃,已有近百首计生民谣、廉政民谣、法制民谣、创业民谣、劳务民谣、校园民谣童谣等系列新作在新一辈民歌手中推广普及。三支南闸民歌演唱队常年服务远近十多个乡镇的婚丧喜庆,南闸中心小学已将“南闸民歌”作为重点校本课程开发,形成规模。这样,“南闸民歌”又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金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