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医派 / 殷大彰 叶占鳌
楚州中医药事业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自清代中叶以来,在江苏省范围内谈到中医,即有“南数孟河,北推山阳”之说。所谓“山阳”,即指淮安市楚州区(楚州原名山阳县),因楚州在明清时代设府治,故其中还包括现在的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和扬州、徐州等市的部分地区。所以山阳医派又称:淮医学派、苏北医学流派。
“山阳医派”的形成时间距今约二百余年,有史可考的医家500余名,遗有著作百余部,该派以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为宗师(吴鞠通史迹,本书另有记述),以温热病研究为中心,在海内外具有深远影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与安徽新安医学、广东岭南医学、江西盱江医学以及我省苏州吴门医学、常州孟河医学同为我国近代中医药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楚州在历史上名医很多,如公元前156年就出现了一位精通中医学理论的著名文学家枚乘。宋代人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还自编《治风方》一卷,外甥杨介是国内著名中医学家;宋代还有著名“小儿医”王鉴等。元代有名医潘思城为淮安路教授,明代王庸为医学教授,马元良为学正。名医潘彦直任淮安府医学正科,御医潘瑛任阶修职郎。还有著名“大河(今河下古镇)外科”王拳等。
清乾、嘉年间,河下吴鞠通,著有《温病条辨》一书,是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代表作品,—直为近代医家所推崇,并作为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必读书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一定的反响。日本中医博士奈良贤太郎就著有《内科温病条辨研究》一书。而在他的家乡楚州也掀起了学习热潮,如河下名医李厚坤将吴氏《温病条辨》编成赋与方歌,便于诵读,故当时“江淮涟泗、北迄冀鲁、南泊镇扬”,医界传抄学习蔚然成风。而继吴鞠通之后,河下还出现了“淮扬七仙”之一刘金方,苏北三大名医张治平,曾被慈禧誉为“医术不在御医之下”的黑热病专家高映清,以神医之称名噪一时的边大浚(jùn)(扬州八怪派画家边寿民弟),两淮名医汪汲(jī)、汪筱川、何金扬、季凤书、张锡周,省内名中医章湘侯,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岳伟德等近百位名医。故《医学摘瑜·序》云:“吴氏既风行一时,淮医亦遂有声于世”,因而吴鞠通故里、山阳医学发源地河下古镇,清末民初一度成为“从医镇”。
楚州中医多、名医多,他们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医药人才,输送大批名家到全国各地。明清两代先后有卢续祖、潘安道、潘泰、潘瑛、潘胜、潘赞、叶正芳、韩永璋等曾任太医院太医,其中潘瑛、叶正芳曾升为院判。还有如近现代在北京的就有张菊人、杨子谦、余瀛鳌、程莘农等,在上海的有姚肃吾、朱伯屏、刘树农等,在济南的有杜小元,在苏州的有邱慕韩,在河北的有岳伟德,在徐州的有高行素、高鸣珂父子等,在清江的有高景堂,在淮阴的有王绍和等,他们都享誉一方,是山阳医派的姣姣者。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山阳医派的这些古今名医,也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中医药著作。如西汉辞赋家枚乘,所著《七发》,是我国中医心理学最早的一篇论著。宋代杨介所著《存真图》载有国内最早的人体解剖图。又如继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后,还有李厚坤的《温病条辨赋》、《温病条辨汤头歌括》,石寿堂的《医原》、《温病合编》,刘金方的《临证经因考》,韩达哉的《医学摘瑜》,这些著作,在中医药史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在中医药史事业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楚州区卫生、文化部门,正在将“山阳医学”,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殷大彰 叶占鳌)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