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拈花寺 / 葛晓丽

古拈花寺 / 葛晓丽

古拈花寺座落于楚州区淮城莲花巷11号,其“拈花”二字是由佛教的典故“拈花微笑”而来。根据佛典上的记载:在灵山大会上,佛祖释迦牟尼手拈金色波罗花,示诸大众,众人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因而任其为“正法”。拈花寺的开山祖师佳慧,深研佛法,根据此典故创建了拈花社,后改名古拈花社,1989年改名为古拈花寺。

古拈花寺的开山祖师佳慧是一名聪慧的女子,书法很好。当她女扮男装在镇江金山寺做“维那”(即佛寺中一种僧职,管理僧众事物,位次于上座和寺主)时,有一段“尼扮僧装金山寺,书法露绽建拈花”的传奇故事。

清朝初年,有一个文人雅士游览金山寺时,发现墙壁上写着一副对联:

天镜照晴空,谪仙去后来坡老;
石钟留胜迹,小姑依旧对彭郎。

此副对联字迹娟秀,似出于女性之手,便问寺中僧人:“何处妙女,写得一手如此好字?”僧人答道:“壁上对联乃出于我寺维那手笔,实非女子所书。”文人听了,大吃一惊,要求引见维那。

佳慧听说此事,说道:“真是岂有此理,哪里的事?你可先去回复,待我处理好手头杂事,马上就到。”随后匆匆下山,渡江北上,消失在南来北往的人群当中。后来,佳慧来到淮安,在城东南角建立了拈花社。她苦心经营,弘扬佛法,使拈花社的规模逐渐扩大,来社参拜的人员逐渐增多。她的继承人一导禅师将她所开讲的佛法整理编成了《廪山正灯录》一书。

古拈花寺现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外墙呈枣红色,建筑是典型的两淮地区风格,线条流畅,青砖小瓦。从偏门进入东殿主堂屋,楼上为玉佛殿。东殿的东面为天王殿,2005年,福建省永泉寺普法大师捐资一百多万元修建天王殿和西殿。天王殿,宽15米,进深7米。其北面为大雄宝殿,宽12米,进深10.5米,歇山顶。殿的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左右分列他的两个弟子迦叶和阿南,后侧为观音像,大殿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塑像。天王殿的西面为西殿,东西两殿对称于两边,均宽11米,进深19米。在西殿的西面为法堂,硬山顶。法堂南面正拟塑造一尊具有较高文化艺术品位的标志物,名为“天下第一花”的石刻雕塑,外形为佛手拈花,高为3.48米。同时,在雕塑东侧拟建石刻照壁一座。照壁中央为四个大字“知恩报恩”,四角雕有莲花图形,四周雕刻二十四孝图,其中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单衣顺母、为亲负米等历史故事。

古拈花寺是楚州一处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1991年4月,台湾“大法官”杨建华等台胞6人捐款6万新台币,建设古拈花寺大门。1993年8月,著名的海灯法师得意弟子、香港定慧寺董事、福州市妙峰寺主持济平法师回故里探访时,专程前往古拈花寺烧香拜佛,并就任淮安市(今楚州区)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古拈花寺不仅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而且积极开展佛教教育和学术研究,协助政府保护好这处佛教文物古迹。同时,加强与海内外佛教界的友好联系,增进了中外佛教文化之间的交流。

(葛晓丽)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