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闸淮关 / 陈民牛

板闸淮关 / 陈民牛

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
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
——《淮关小记》

自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扬州至山阳的邗沟,隋炀帝又在邗沟和其他沟湖的基础上,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动用近200万兵民,花6年多时间,凿通从北京到杭州3000华里的京杭大运河。在那没有铁路、飞机、海运也不畅的年代,大运河便成为中华民族南北漕运唯一的大动脉,包括东北、西北以及闽粤各省的货物也必须经过运河运输交流。据《山阳县志》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沿运河北运,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淮安板闸,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板闸实为咽喉要地也。”千百年来,因大运河成为南北唯一的漕运枢纽后,运河沿线的城市都得到发展,运河心脏的淮安在历史上更为辉煌,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列为“四大都市”。俨然省会,粮货山积,繁荣热闹,“市不以夜息,富庶相沿。”随着漕运兴起,关榷设立,凤凰宝地的板闸也跟着崛起,漕舟衔尾而至,商船云集、店门茶馆林立,庙宇寺院众多,经济十分发达,市井极为繁荣,成为京杭大运河畔璀璨(cuǐcàn,光彩鲜艳)的明珠。

由此,朝廷便选定淮安凤凰宝地板闸东西街中间,设立天下第一大关关署衙门,其建筑规模比淮安府还要宏伟壮观。大门外有一对白矾石制成的正面朝天吼巨型石狮,石狮左右各有一间吹鼓亭,每天早晚奏乐。大门对面照壁上有“楚水司储”四个大字,左右各有一根近20米高的旗杆,东西出口处各有一座辕门,在东辕门外左方东南角有座四窗十二门的更楼,为更夫休息处。大门内左边有座关帝庙,二门内有东西配房,向后便是大堂、二堂、花厅、大仙楼。再向后是上房;出后门有座大花园又叫后湖亭,周围三面均有丈五土圩松墙。整个关署衙门建筑宏伟壮丽,堪称建筑一绝。衙门内监督1人、科室书班20多人,办理誊写文件等工作;还有卫队,负责保卫……

坐落在板闸南街偏西的运河堤上的一座二层楼的淮安大关大楼,似凤凰开屏展翅,楼顶硕大的“淮安榷关”白底黑字,此关专门办理南北往来的漕运货物船只的查验报关收税等工作。关上关下漕船衔尾而至,三四百只漕船排着二三里长的队伍等候纳税过关。其辖区计有三关十八卡。“三关”即淮关和宿迁、海州(今连云港市)两个分关;十八卡又叫十八口,即上一铺(河下)、下一铺(今楚州南角楼)、清江闸(今清河区)、码头(今淮阴区)、高良涧(今洪泽县)、顺河(今楚州顺河)、东沟、益林(今阜宁县)、流均沟(今楚州流均镇)、车桥(今楚州车桥镇)、老堤头、蒋坝(今洪泽蒋坝镇)等以上关卡机构,有钞户及其他头目、巡查人员、卫队、更夫等千人之众。淮安大关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隋唐以后的财政收入和粮茶,主要依靠江南,而江南需要的淮盐,都要经过板闸淮安大关验关盘查,纳税放行,而后再分头北上、南运,故封建王朝对板闸淮安大关,十分重视。在山阳隋设漕运专署,唐宋设江淮转运使,元设总管府,明清两代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配备封疆大吏在淮督办漕运事务。明代的陈瑄、潘季驯、章焕、史可法等,清代的贝和诺、铁保、杨锡绂(fú)、琦善等,都曾在这里督促办过漕运事务。每年从江南运往北京的粮米,都达几百万石以上。顺治初年,每年可达367万石。为便于贮存、转运粮食,明永乐年间在山阳县清江浦设立常盈仓。储粮保持30万石左右,是全国囤积漕粮的四大名仓之一。因此,别处封疆大臣不带兵或少带兵,而这里却要带重兵,若这里出了问题,莫说强国富民,就连皇帝老儿穿衣吃饭都要受到威胁,封建王朝为增加财政收入,明清特在淮安板闸设立户部钞关,类似现在的国家财政部,在山阳清江浦设户部储粮、工部抽分,到清康熙九年(1670年)时,又将“储粮”、“抽分”两关并入板闸淮安大关。每年漕运关税收入有五六百万两白银,最多年份近七百万两白银。天下第一大关淮安榷关坐落在板闸这块凤凰宝地上,整整繁荣鼎盛了明清两个朝代,达400多年,为国家南北经济交流、发达昌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后因漕政贿赂风极盛,“兵燹水潦”之患,税收锐减,加之,当时铁路筑成,漕运不再是南北唯一交通生命线,因而,朝旨将淮安榷关体制下放,进行整顿。据《山阳县志》记载:道光十一年(1831年)后宿海两关共征税银36万两,而咸丰、同治至光绪年间税额仅二三万两。于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经户部奏奉谕饬裁减淮安榷关,移交两江总督办理;旋又归淮安府兼理……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实行货物就厂征收统税,取消内地关卡,辉煌一时的淮安榷关也就在这年被裁撤……

(陈民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