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总督公署遗址 / 贾健

漕运总督公署遗址 / 贾健

楚州是大运河水运的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当时千万艘粮船首尾衔接途经淮安,由末口入淮上。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途经楚州,使得楚州成为漕运集散地,客观上形成了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

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楚州设立漕运专署;到了宋代,东南六路的粮食由淮水入汴水而至京师(清同治《山阳县志》)。明、清时在楚州设漕运总督公署,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等筹运工作。

漕运总督公署是朝廷的派出机构,总督都由勋爵大臣担任。明代景泰二年(1451年)始设漕运总督于楚州,与总兵参将同理漕事(清同治《山阳县志》)。漕运总督权力显赫,不但管理漕运,而且还兼巡抚,因此也称漕抚。公署机构庞大,文官武校及各种官兵,共约二万多人,下辖储仓、造船厂等。

漕运总督署遗址坐落在镇淮楼北侧(今漕运广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南北长33.5米,东西宽100米,它高出地面1.5米,漕运总督公署是历史上主管全国漕运的机构。

位于现址漕运公署,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由录事陈敏兴修,后经元、明、清三朝多次整修,到万历七年(1579年),都御史凌方翼将淮安卫迁往城隍庙东,移漕运总督公署于此。

当时,建筑规模宏伟,有房213间。其中大堂五间,中厅七间,后厅五间,耳房东西各三间,厨房七间,案房东西共六间,书吏房二十余间,皂房东西五间,工字厅三间,中厅东西花园,耳房四间,花亭三间,亭东耳房四间,大堂西院一宅计十五间,东西耳房厢房,穿廊共三十二间,水土神祠三间,寅宾馆三间,仪门三间,脚门两间,大门五间,鼓亭两间,牌坊三座:中间叫“重臣经理”,东西分别叫“总供上国”、“专制中原”。司道府县厅共九间,中军旗鼓卫官厅二十间,兵勇各房三十余间,请美堂共十五间。中轴线上分设有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楼、淮河节楼。东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大门前有照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以上建筑,在20世纪40年代被侵华日军飞机炸为废墟。屋基、础石仍存在地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衙门前有一对全国罕见的石狮。据说,在元朝,朝廷曾从波斯(现伊朗)运进两对艺术价值很高的石狮,一对运往京都,一对留在楚州。可惜,留在楚州的这对石狮,在“文革”中被砸成了碎片,现在这对石狮是2003年复建的。

2002年8月,在漕运广场建设施工中,漕运大堂、二堂及其他部分建筑遗址被发现,一大批石础、石宫灯相继出土,其保存状况基本完好。建筑规制与历史资料记载和实图对照完全吻合。该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楚州的突出历史证物,对研究明清衙署建设制度、建造风格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从遗址上可以看到的是当时漕运总督部院大堂和二堂的柱础、墙基、下水道的遗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建筑规模之宏大。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2002年10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贾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