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谈荔孙和周作民 / 毛鼎来

银行家谈荔孙和周作民 / 毛鼎来

谈荔孙(1880—1933年),晚清大清银行创始人之一,民国初任中国银行行长,是大陆银行创办人,对我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有过不少贡献。

谈荔孙,字丹崖,祖籍江苏无锡。1880年(清光绪六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祖父静山先生曾在淮安作幕僚,后去四川任夔(kuí,地名,在今四川省)州知府,解职后于1891年返回淮安定居。1892年,其进自家东文学堂学习基础学科和日文,1896年毕业后转入江南高等学堂学习四年。1900年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商业学校(今日本东京商科大学),攻读银行经济专业。毕业后在日本银行实习。回国后便毕生从事开拓我国的金融资本,用以扶助工商业的发展。1906年,谈荔孙学成回国,任南京高中两等商业学堂教务长,兼任银行科主任教习。1908年,清政府设立大清银行,他调任该行稽核之职。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谈荔孙应聘赴南京财政部供职,管理军用钞票的发行、流通事宜。1912年2月,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谈改任中国银行总行计算局局长,为该行创建了新式会计制度;后又转任国库局局长,负责拟订国库管理制度。

1915年,中国银行行使国家银行职权,收回各地的财政权,并扩展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业务,派谈荔孙去南京筹建分行。分行建立后,谈任第一任行长。

1919年3月,大陆银行正式成立,设总行于天津,同时设立北京分行,并成立董监会,推选谈荔孙为董事长。1920年4月,谈荔孙先生毅然辞去中国银行行长职务,专任大陆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从此专心致力于大陆银行经营管理的业务达十四年之久。

1921年,谈荔孙与“北四行”创设“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设立“四行准备库”,以四行的资金支持保障中南银行纸币的发行。在此基础上又合办“四行储蓄会”,累年积有盈余,从而在上海兴建当时被称为远东摩天大厦的二十四层高楼——国际饭店。这标志四行合作创业的精神,也体现了创办人的雄图大略。

1932年春,应绥远省主席傅作义之请,大陆与天津中国、交通、金城、北洋、保商五家银行联合借贷十万元,筹建绥远毛纺厂,为内蒙古毛纺业奠定了基础。谈荔孙亦非常关心家乡的事业。1921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淮安地处淮河下游,田舍淹没,灾民遍野。谈荔孙联合在京同乡,捐得巨款,送到家乡,赈济灾民。1926年与朱虞生、周作民将赈济之余款创办了“江北慈幼院”(地点在今楚州实验小学)。

周作民(1884—1955年),又名维新,是旧中国一位有抱负、有魄力、有实绩的民族金融家。

周作民出生于江苏淮安(今楚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家教熏陶,勤奋好学,1906年入广东公学求学,1906年考取官费赴日留学。1908年在南京法政学堂任翻译,同时自学财政经济,辛亥革命后在临时政府财政部供职;1915年,任交通银行稽核课主任和交通银行芜湖分行经理。

旧中国北四行之一的金城银行成立于1917年5月,从成立之日起周作民就出任总经理,达三十二年,并兼任董事长十多年。他以金城银行作为他毕生的唯一事业。他锐意经营,以金城为核心,掌握一部分工矿、交通贸易业,他更以金城为“血库”,积极资助我国的民族资本工业,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周作民开拓业务的宗旨,不单纯是为金城本身,投资的目的也不完全是为银行资金谋求出路,而是通过银行雄厚的资金,来扶植、发展我国的民族经济。

旧中国杰出的化学家、实业家范旭东1921年在塘沽建立制碱厂,资金缺乏,周作民力排众议,让他在金城银行开户,并订立透支合同,积极支持范旭东。接着周作民又和中南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投资支持改组后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创办硫酸厂,给国内化工工业填补了一大空白,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新型的化学肥料。

我国造船专家、中华造船厂厂长杨俊生(楚州人)长于技术而短于经营,企业亏损巨大。1934年周作民出任中华造船厂董事长,并调去一批管账人员,帮助扩充资本25万元,金城银行出资12.5万元,使得中华造船厂渡过了难关,得到了发展。

1948年底,北平和平解放,党中央决定筹备召开新政协会议,定都北京,成立新中国。此时周作民先生为避国民党逼迫,暂时赴香港。而此时,留在香港的民主人士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等,响应党提出的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号召,准备前往华北解放区参加会议。当时中共香港地下党负责人潘汉年找到周作民,问他能否协助这批人士北上,周作民毫不犹豫地表示可以由金城银行出资,在香港租一艘轮船开往天津,担负起这个任务。1949年2月末,金城银行花了四五十万元港币,租了一艘“华中”号轮船,运送了一大批民主人士离港北上。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6月,周作民在党的方针政策感召下,毅然离港返京。在金融界中他是最早回归祖国的人。周作民抵达北京后,由乔冠华陪同,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待,互相握手时,总理连声说:“欢迎,欢迎!”又说,“你我同乡又同姓,也许是同宗嘛。你比我年长,是老前辈哩。”对于这次会见和谈话,周先生永难忘记,后来还经常提起。周作民回国后,积极响应和推动私营金融业向公私合营发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12月,周作民担任了由全国60家合营银行和私营银行成立的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并积极建议把联合总处迁往北京,可就近接受人行总行指挥监督。经全体同意,联合处迁往北京。

1955年3月8日,周作民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逝世,终年71岁。

周作民毕生谋财,死时却两袖清风,他立下遗嘱要把毕生积蓄和珍藏文物全部捐献国家。周作民收藏的珍贵文物、书画很多,抗战时,他的大部分财物移存香港。1957年,家人在人民银行的协助下悉数运回,展出后全部捐献给了国家,计有:美金、证券约25万美元,金城股票约人民币100万元、古书5300余册,书画、碑帖、瓷器、铜器、古玩等文物1045件。

(毛鼎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