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罗振玉 / 叶占鳌
罗振玉(1866—1940年),字叔蕴,又字叔言;初号雪堂,晚号贞松,江苏淮安楚州人。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人,被誉为“甲骨学开山之祖师”。
罗振玉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秀才出身。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报》,后从事教育,创办东文学社,教授日文。1900年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1901年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任江苏师范学堂监督、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
罗振玉为保存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也做出了贡献。大库是清代内阁收藏档案、书籍的处所。库分东西,东库贮存《实录》、《圣训》、《起居录》等,由本阁满本房掌管;西库书籍多为明朝文渊阁藏书之孑(jié,孤本)遗,档案则是清列朝内外臣工的题本、奏本、历科殿试的大卷等。这些都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由于时局动荡,所藏大多被盗,散佚在外。罗振玉得知这种情形后,主动承担起书籍的保存、整理、归类的工作。他曾直接或间接苦口劝说文襄(xiāng)和荣延,保存、整理库档。文襄虽表面赞同,但以奏准销毁为虑,行推诿之实。罗振玉又与会稽(jī)司长进行了商议,将库档移往国子监,又同国子监丞徐梧生交涉,几次引起冲突,后经人出面调解,才获准。经过一番周折,这批史料总算保存下来了。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这批史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有些还险些遭到被改为还魂纸的厄运。罗振玉闻知,急忙以高出原售价三倍的价格买回,保存起来。
自罗振玉在楚州刘鹗家中始见龟甲兽骨文字的墨本及龟甲残片,到其收求甲骨文残片,罗振玉以其渊博的学识,浓厚的古文字功底,接二连三地考订并刊印了这一方面的著录,遂在学术界引起许多专业工作者与爱好者研究甲骨的热潮,在当时形成一种时尚,学人誉为“开甲骨文识字之始”。
“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是甲骨文书法的开创者,他以考释的几百个甲骨文字编集楹联,于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引起了不少书法家的浓厚兴趣,众多崇拜者也以罗振玉所书为典范。他所书写的甲骨文秀妍清丽,笔笔圆笔中锋,点画平正,力求字型整齐,显得浑朴含蓄,但借用金文笔法太多,颇似清末吴大澂将雄强粗犷、参差不齐的金文写成规范化的小篆一样。
罗振玉为保存和流传敦煌(huáng)石室遗书做出过切实的努力。敦煌石室遗书是我国光绪年间新发现的一处千年宝藏。所谓“石室”是指甘肃省敦煌的莫高窟(kū,洞穴,俗称千佛洞)。窟内藏有丰富的经书、绣像等,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但却遭到斯坦因和伯希和的攫(jué,夺取)取。为了保存这些中华文化的“劫余”,罗振玉奔走呼告,筹措资金,并决心捐出个人全部俸禄,购买余下卷轴,后又主倡集资影印敦煌遗书。
而对于印学而言,罗振玉精于对其的收藏、甄(zhēn,审查鉴定)别、集谱,尤其是对于玺印、封泥、秦汉瓦当、隋唐以来官印诸方面的集存、研究,他也做出了较大贡献。
董作宾《罗雪堂先生传略》曾对罗振玉有高度概括:其一曰:内阁大库明清史料之保存;其二曰:甲骨文字之考订与传播;其三曰:敦煌文卷之整理;其四曰:汉晋木简之研究;其五曰:古明器研究之倡导。终其一生,他的著作达130多种,刊印书籍400种以上。
(叶占鳌)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