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家王锡祺 / 刘怀玉
王锡祺(qí)(1855—1913年)字寿萱(xuān),别号瘦髯(rán)。同治11年(1872年)18岁考中秀才,捐刑部候补郎中。王氏原籍山西太原,据说,其先人偶至江南,看到淮安一带盐商豪华奢侈,心中非常羡慕。于是带一笔钱,到淮安来淘金,落籍淮安府清河县,经营盐业。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迁居河下湖嘴大街白酒巷头路西,除仍经营盐业以外,同时经营典当业,当典商号名永懋(mào),在上坂街多子巷和龙窝巷交叉口(即今勺湖小学大门以北)。嘉庆中三次火灾,当铺被毁。道光元年(1821年),由河下迁居城内南门大街,建筑百多间房屋,除了作为住宅外,并由其族中人王履(lǚ)谦另开当典,名肇庆,因而家境日渐富裕。王履谦即王锡祺的祖父。
王家的住宅区范围很大,楼阁连片,其中有澄观园、九狮园等,亭台池馆,花木竹石,兼擅胜致。还有戏台一座,台口前为池塘,观剧者在池之彼岸。家中蓄有梨园一部,一有喜庆即在家听戏听书。他的堂兄王锡纯喜爱戏剧,曾编辑出版《遏云阁曲谱》,是我国清末一位戏剧家。王锡祺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耳濡目染,熏陶成为一个迂疏浪漫、不拘小节的才子。他天性开敏,工古文诗词,尤喜度曲,当时一些有才学的人,经常出入他的家门。铁岭黄海长、周至路伾、甘泉毛昌本、吴县蒋黼(fǔ)等,都是他的座上客。他们谈诗说剑无虚日。他与朋友们诗歌唱和,往往都高人一筹。有时一边打牌,一边与别人和诗,而所作却“斐然可观”。
王锡祺生平喜好舆地游览之书,从光绪三年(1877年)起,进行专门地理学研究。清末读书人有一种风气,以研究舆记为时髦,魏默深、徐松庵、林则徐、王锡祺等,都是很有成就的,而以王锡祺魄力为最雄浑。王氏出于唤醒国人,“生敌忾之心”,“注意边疆形势,于国防殊为有益”的目的,在同乡好友沈蝶庵、龚寿秋、丁衡甫、王锡礽等亲友的帮助下,编成《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小方壶斋是王锡祺的书斋名。当时小方壶斋之名,随之传遍天下,与清代以编辑舆(yú,地)地丛书而著名的知不足斋、粤雅堂相提并论。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包括补编、再补编,卷帙繁浩,共36帙,64卷,收书1348种。编录作者600余人,其中有40多个外国作者。在编排上,先全球,后分区;先本国,后外国;先内地,后边疆;先近邻,后远邦。地区上包括了五大洲,远及南极新地。所收书籍自然地理知识有35篇,世界地理方面有287种,中国地理种类最多,有总论,有专项,还有属于山川形势、农田水利、名胜古迹、风俗民情、民族事务,以及外交、通商等方面的论著、译著1026种。目前不少研究中外关系,开发旅游事业者,都认为这部丛书中资料最为丰富。
书成之后,王锡祺没有找名人作序,也不与人合资出版。光绪5年(1879年),他以2000元买回印刷机一架,大小铅字两套,陆续自行铸版印刷行世。光绪十七年(1891年)、二十年、三十年,上海刊刻发售雕版书籍的老店著易堂,也用铅印机陆续出版了王锡祺编辑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使这部书流传更为广泛。1985年11月,杭州古籍书店据上海著易堂印本,影印成32开精装本,分装20册,供人们研究使用。
在这期间,王锡祺同时又选编淮安本地人著作数十种,重编丁晏《山阳诗征》24卷为36卷,自己续编《山阳诗征》44卷,一起印行,合称为《小方壶斋丛书》。他在每一书或某一文后,撰写了题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现在,《小方壶斋丛书》,仍为学术界所重视,是研究淮安地方史重要资料。
王锡祺在丛书的编辑和出版上,苦心经营20余年,所编书在学术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全心专注在事业上,不但耗费自家资金一万余两白银,而且未能兼顾好家事,以致典铺经营不善,债台高筑,锒铛入狱,肇庆当典也随即破产关门。后来由友人罗振玉向两江总督端方求情,才得以释放。晚年穷极潦倒,妻离子散,民国二年(1913年)飘泊泰州,客死异乡。现在王锡祺存世作品,除上述以外,还有《小方壶斋诗存》、《小方壶斋词存》等。
(刘怀玉)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