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英英雄关天培 / 毛鼎来

抗英英雄关天培 / 毛鼎来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林则徐

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1781年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后从戎行伍,因“年壮技优,晓畅营务”、“有干济之才”,得以逐级提升,1834年受命任广东水师提督。在任六年,整肃军纪,精心设防,将广东海防建设得固若金汤。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后,关天培鼎力相助,配合林则徐收缴、销毁英商鸦片“共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值英金三百万镑,折合银约八百万两。1839年十一月,侵华英军挑起穿鼻洋海战,时约半月,打仗六次,关天培身先士卒,把装备精良的英国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在以后的打仗中,关天培又在船民渔民的配合下,屡创英军,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侵略者的威风。后由于清廷腐败,林则徐受到诬谤,被革职。琦(qí)善接替林则徐之职后,卖国求荣,将关天培苦心经营的军队和海防设施全部破坏。1841年二月二十五日,英军乘海水涨潮,发动进攻。关天培在孤立无援情况下率部死战,亲操火炮,怒呼杀贼,“身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后英军冲上炮台,关天培胸膛又被敌人“刺刀刺伤”而殒绝于地,壮烈牺牲。

道光皇帝听此噩耗,十分哀痛,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五月御制祭文,祭奠关天培。“优恤子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谥忠节,入祀昭忠祠(位于北京崇文门内,祀将帅之臣)”,并在虎门建立专祠,“祀关天培暨陈连陛父子”,而且“赐葬如礼”。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忠节公之子遵其祖母吴太夫人遗嘱,用朝廷所发抚恤金和从家庭、亲友、有关部门筹借的资金在楚州县东街建造了“关忠节公祠”,以祭祀民族英雄关天培。

关忠节公祠大门南向,大门对面为照壁,在祠堂庭院的北边是三间大殿,正中为一高六尺的神台,神台上有金丝楠木制作的碧纱橱,内安放着关天培官服塑像,神采奕奕,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两旁是两个侍从塑像,一侍从手持宝剑,一侍从手托兵书。塑像上方梁上有道光二十一年御书匾额一块,上书“为国捐躯”四字。在神台两旁悬挂林则徐听到关天培殉难的噩(è,可怕惊人的)耗,悲痛欲绝,愤而挥笔写下了一副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联语如泣如诉,然而也锋芒毕露,矛头直指琦善等一伙卖国贼。

关氏后裔建关忠节公祠制作此联悬于祠堂中时,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惹起祸端,故请当时淮安的大书法家周木斋重新书写此联时,策略地将“何人”改成“何时”。现悬于关祠的林则徐的挽联即是修改后的。民国时,原国民党江苏省教育厅长周佛海也制了一匾悬于塑像上方二梁上,上书“威震华夷”四字。

在庭院中间有碑亭一座,为九层十阶,碑亭内刻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宣宗旻宁亲笔所书的御制碑文而制作的石碑一块。

关天培祠堂后来由于战火和其他原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剩下一间半东厢房了,此时关天培塑像被移置在东厢房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对关忠节公祠进行了整修:在大殿原址重建了三间大殿,大殿长9.85米,宽5.60米;中间设神台;对神台上原有关天培官服坐像进行了整修;新建了大门。

关天培墓葬于“城东三里塘水路口周家庄”(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即今城东乡南窑(yáo,封闭的大炉,用来烧砖)村,墓为其殉国当年所造,时处战乱,仅以土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护,广植松柏。现墓基四周为水泥块石结构建造,高出四周地面二尺,墓基周长76米,直径24米,墓高1.35米,周围用青砖砌成,墓前立一碑石,上隶书“关忠节公天培之墓”。

关天培祠、墓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毛鼎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