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与《水浒传》 / 刘怀玉

施耐庵与《水浒传》 / 刘怀玉

据王道生的《耐庵墓志》和袁吉人的《耐庵小史》,施耐庵(约1308─1382年)本名施子安,元末明初吴兴人,在元代中过进士,并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施耐庵流落淮安,闭门著书。《水浒传》为其中之一。罗贯中是其门人之一,也是施耐庵著书方面最得力的助手。《三国演义》亦为他们师徒所作。明初,施耐庵老死在淮安,并且葬在淮安。后来由他的孙子施述元迁葬兴化白驹大营,所以现在施耐庵的墓在兴化施家桥;因为他的子孙很多人住在白驹,所以他家的宗祠在白驹(现属大丰县)。道光末年,施氏第15代孙施永茂等,修建施氏祠堂,派施占鳌写始祖耐庵的事迹。施占鳌至淮安府西门内,经袁林甫家帮助,找到了施耐庵当年所住的房子。施占鳌回去后,就将采访到的情况写了一篇《迁籍志》悬于祠堂里。

从南宋开始,水浒的故事就广泛流传。淮安是大运河上一大都会,当时水浒故事在淮安一带非常流行,可以为写《水浒传》提供了丰富而完整的素材。因为这里适合写作《水浒传》,所以施耐庵便定居淮安。他还从淮安地方掌故中采用了不少东西。

百回本《水浒传》的第90—99回说,宋江等讨方腊,“水军头领已把战船从泗水入淮河,望淮安军坝,俱到扬州取齐……于路无话,前军已到淮安县屯(tún,驻扎)扎。”淮安本名楚州,改称淮安是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事情。北宋的宋江行军,使用了南宋才有的地名,这是作者有意留下这个地名破绽,吸引读者关注,意在表现他所定居之处淮安的风光。

梁山泊原来只有一个水寨,名叫金沙滩。后来又有个鸭嘴滩,古典小说研究专家王利器先生认为,这个地名应当是“取源于楚州附近之鸭涧(jiàn,水沟)古地之称”。实际上它是“鸭洲”这一地名(在今三堡乡北端)之移植。施耐庵写书至第44回时,曾被朱元璋召见,他怕不能再回淮安来,便在走之前增加这个地名,以便作为纪念。

《水浒传》结尾时,宋朝皇帝给宋江的封号是“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这是施耐庵的发明创造。《水浒传》最后一回说,楚州南门外有个蓼(liǎo)儿洼,居然同梁山泊一样。书中是这样写的:“原来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做蓼儿洼。其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与梁山泊无异。虽然是个小去处,其内山峰环绕,龙虎踞(jù,占据)盘,曲折峰峦,坡阶台砌,四围港汊,前后湖荡,俨然似水浒寨一般。宋江看了,心中甚喜,自己想到:‘我若死于此,堪为阴宅。’但若身闲,常去游玩,乐情消遣。”

后来宋江、李逵被皇帝赐的毒酒毒死,就葬在蓼儿洼。花荣和吴用知道宋江死了,二人在墓旁相对“大哭一场,双双悬于树上,自缢而死”。二人也“葬在蓼儿洼宋江墓侧,宛然东西四丘。楚州百姓感念宋江仁德,忠义两全,建立祠堂,四时享祭。里人祈祷,无不感应”。

施耐庵生于乱世,飘泊一生,最后选定淮安“安家”,自然对淮安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他为宋江选择一个归宿,这个归宿放在楚州,当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施公将此安排在全书最后一回,作为总的点题,回目中赫(hè,显然鲜明)然大书“宋公明神聚蓼儿洼”,成为全书的大结局。

(刘怀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