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乘与《七发》 / 郭寿龄
马上文,胯下武,枚里韩亭,彪炳经纶韬略;
石边孝,海底忠,徐庐陆墓,维持名教纲常。
——原淮安府学堂联
淮安西门外,古运河堤旁、萧湖畔有一座“枚亭”,亭中石碑上刻着“古枚里”三个字,这里就是二千多年前西汉辞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的故里。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把自己的子侄分封到全国各地做“王”,还和子侄们杀马宣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即不是姓刘的为王,或者刘姓子孙有异心,天下人一齐来攻击他。这就是所谓“杀马为盟”的故事。西汉初年,刘邦和他的儿子汉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了农民徭役和赋税,还制定“三十税一”的田租政策,提倡节俭,西汉国力增强了。刘邦的侄子刘濞(bì)被封为吴王。他的领地在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这里出产盐和铜,吴国在诸侯国中,军事力量最强,经济最富有。枚乘就在吴王身边做侍从官(郎中)。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继位。这时,刘濞做吴王已好多年,吴国也财大气粗了。他看到现在的皇帝是自己的侄儿就肆无忌惮(dàn),不服从中央政权领导。枚乘看出吴王心怀鬼胎,提醒他不要利令智昏,指出他的野心是“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可是吴王专横高傲,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枚乘就和几个好朋友投奔梁孝王刘武了。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终于按捺不住,联合楚王、赵王、胶西王、济南王、胶东王,借口皇帝身边出了奸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西进,攻打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汉景帝立即出兵镇压,三个月内平定了叛乱,吴王在失败逃跑中死于丹徒(今镇江)。其余六王也都先后自杀了。
枚乘的代表作品是汉赋《七发》,就是他在吴国做郎中时写的。赋是古代韵文(如《诗经》、《离骚》)和散文的综合体裁。《七发》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楚国太子有病,吴国客人去探望,“说七事以起(古字通‘启’)发太子”,所以叫这个篇名。第一段是序曲,指出楚太子患病的根源在于安逸懒惰、腐化享乐,不是一般药物、针灸所能治好的。然后分述音乐、饮食、车马、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太子受到启发,病情逐渐減轻,最后竟然“据几而起”。枚乘写《七发》是对吴王沉缅酒色、贪图财物、骄奢淫逸的劝告和讽刺。可是吴王不能领会枚乘的良苦用心,还是发动叛乱,自取灭亡了。《七发》的写成,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也奠定了汉赋的基本形式和写作技法,成为“七”体。
汉武帝刘彻做太子时,读了《七发》,就十分仰慕枚乘的文采和谋略,他一登上皇位,便派使臣到淮安接枚乘去长安。这时枚乘年纪已高,使臣用蒲草将马车轮子裹起来,减轻路上颠簸。可是,淮安离长安两三千里,枚乘还是经不起长途跋涉,在途中去世了。
后来汉武帝把枚乘的小儿子枚皋叫到长安,命他做文学侍从,还派他出使匈奴。枚皋也是写汉赋的能手,并很有“急才”。刘彻每次外出巡游狩猎,必令枚皋随侍左右,有时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即出个题目,让枚皋写赋。枚皋往往骑在马上,很快就口诵成篇,其速度惊人,远远超过另一个文学侍从司马相如。当时人赞称枚皋“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文章开头联语“马上文,胯下武”,即指枚皋、韩信这一文一武两个大“名人”。
(郭寿龄)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