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概述 / 金志庚

楚州概述 / 金志庚

楚州(原县级淮安市)是座历史悠久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在楚州城东北的宋集乡青莲岗,解放前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有各种形状的石斧、石锛(bēn,平头斧子)、石凿、石刀,还有原始人烧食物的遗址上的陶土等重要文物,这些都是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分支,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阶段,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文化遗址被史学界称为“青莲岗文化”。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从扬州附近引来长江水,经过高邮湖、射阳湖,在楚州城北的末口(今位于新安医院东),与淮河连接起来,便于南北水运交通。隋炀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又开挖了京杭大运河,提高了楚州在南北交通中的地位。

楚州在秦汉时期,西北部属淮阴县,东南部属射阳县。东晋建山阳县,也是山阳郡治的所在地。楚州县城西北,原来有一座钵池山,这座山很像和尚化缘用的盂钵,由于它是砂石山,经过历代开砂,以致后来成了平地。因楚州城位于钵池山南,故称山阳县。隋代改山阳郡为楚州,到南宋改楚州为淮安军、淮安县,元代改淮安军为淮安路,明清时代均设淮安府。府治一直设在山阳县。淮安府管辖范围,最大时计有九个县、两个州,包括现在的清河、清浦、淮阴、盐城、涟水、洪泽、泗阳、沭阳、宿迁、连云港、赣榆(gànyú,地名,今隶属连云港)、灌云、灌南、邳(pī,地名,今属徐州)州和睢宁,可以说,楚州是当时苏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明代就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

民国建立后,因为县名与陕西省山阳县相同,1914年改名为淮安县。1945年9月,淮安第一次解放,设淮安县和淮城市,不久又改属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1949年12月,淮安第二次解放,又设淮安县和淮城市,淮城市属两淮市,不久撤消两淮市建制,淮城市改为淮城镇,属淮安县。1986年12月8日,淮安县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淮安撤县设市,隶属于地级淮阴市。2001年2月10日,三淮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

楚州历史上有六城七湖,后来所见有三座城池,连在一起像一条船,老城、夹城和新城分别是船头、船仓和船尾。在东晋时期,楚州就开始造城。楚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处于徐州、海州、南通州、扬州的中心,东临黄海(东门外,曾有座“望海楼”),西接洪泽湖,北边有淮河(废黄河),西南有白马湖,东南有射阳湖。境内虽然没有高山峻岭,却能控制南北交通和东西往来。特别是邗沟的开凿,更使楚州成为古代军事重镇。在历史上南北纷争的动乱时期,楚州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楚州历来是军事家施展韬略的地方。南宋初年,民族英雄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曾经镇守楚州,以淮水为界,与金人对抗。梁红玉就是楚州河下北辰坊人。她出身贫寒,以编织为生。金人南犯时,她流浪到京口(今镇江),沦为艺人。在这里,她认识了韩世忠,并和他结为夫妇。后来他们南征北讨,屡立战功,韩世忠成为著名将领,梁红玉先后被封为安国夫人、杨国夫人。在镇江黄天荡,韩世忠和金兀术进行了一场恶战。梁红玉全身戎装,亲自击鼓助战,金兀术逃向哪里,她就指向哪里,宋朝军队士气为之大振。金兀术大吃败仗,狼狈不堪,后来乘黑夜突围逃跑。韩世忠和梁红玉紧紧追击,直把金兵赶到淮河以北。此后他们驻守楚州,以淮河为界,与金人对峙。据《宋史》记载,在楚州时,韩世忠生活很简朴,和士兵同甘共苦,梁红玉则亲自纺纱织布。在他们的带动下,军民共同奋战,抵抗金兵。韩世忠带兵不过三万,镇守楚州十多年,金人不敢南犯。后来人们在西门建旌(jīng,表扬)武祠,祭祀韩世忠,在新城北辰坊建梁红玉祠。

还有许多著名的军事将领,在楚州驻守过、打过仗。三国时魏将陈登镇守楚州,抵抗孙吴;邓艾也曾在这里屯兵,作讨伐孙吴的准备。西晋末年,大将祖逖带三千人马在楚州一带开垦荒田,制造兵器,准备北伐中原。东晋初年,大都督桓温在这里收集散兵游勇,积蓄力量以图北进。名将谢玄也在这里招兵积粮,然后在淝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苻坚,取得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大捷。五代时,周世宗柴荣征伐南唐,曾驻兵楚州北门,攻城四十天才攻下。北宋时,范仲淹曾以大理寺丞的身份监督楚州粮料院,治理楚州。南宋初年,赵立、魏胜曾先后在楚州与金人作战,壮烈牺牲,楚州都建过他们的祠堂。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曾途经楚州,“九月初二日,车马发淮安”,他曾形容楚州遭到战乱以后的景象:“烟火无一家,荒草青漫漫。恍如泛沧海,身坐玻璃盘”。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手下的将领占领楚州。不久,朱元璋又派大将徐达、常遇春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收复楚州,并派华云龙在这里镇守,封他为淮安侯。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评话《大闹淮安府》,广为流传。

明朝中期,倭寇两次进攻楚州,企图夺取城池。楚州军民在巡抚李遂和嘉靖状元沈坤的率领下,奋力作战,在柳浦湾、姚家荡一带大败倭寇。两次歼敌二千二百多人,尸体埋积成墩,名“埋倭墩”,位于现在的复兴、季桥之间。沈坤是河下人,在抗倭中他散尽家产招兵买马,立下了功劳。后来知府和他不睦,说他招兵买马是想造反,把他抓进监狱治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河下为他造了一座“状元楼”。

楚州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元、明、清三个朝代都曾在这里设立过漕运专署,统管南方诸省的漕运,直到清末才废除。明代的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施世纶、琦善、穆彰阿、恩铭、杨殿邦等人都在楚州任过漕运总督。杨殿邦原籍安徽泗县,后来定居楚州。他的孙子杨士骧(xiāng)在清光绪年间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死后谥文敬。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武士,都和楚州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汉初年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在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此外,楚州城内还有不少古迹,如胯下桥、韩侯钓台、韩侯祠、漂母祠和漂母井等。

西汉时期的枚乘,也是楚州河下人,他写的《七发》很有影响,开创了新文体——汉赋。他的儿子枚皋也是有名的文学家。现在西门到河下有一条古枚里街,直通到古枚里。古枚里附近曾建有牌楼,上书“枚皋故里”四个大字,解放后修筑清扬公路时被拆除。

晚唐诗人赵嘏,河下人。他在诗中自称“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陂连”。而抛砖引玉这个成语,就是源自赵嘏:唐朝诗人常建听说赵嘏来到苏州,断定他一定要去灵岩寺,就先在寺前写了两句诗,赵嘏看到以后,便接在后面加了两句,完成一首。因此说常建这种做法是“抛砖引玉”。赵嘏的诗才,可以从《全唐诗》中窥豹一斑。《全唐诗》收录其260首诗作,并称他“为诗赡美,多兴味”。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河下打铜巷人。他的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学官。到了父辈,改作商人。吴承恩从小就聪慧过人,名闻乡里。他在浙江长兴当过县丞。1975年元月上旬,在城南二十里的马甸乡二堡村的吴承恩墓地,出土了一块吴承恩为其父撰书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他的家世。河下现建有吴承恩纪念馆。

另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故事的背景也在楚州。关汉卿在创作此剧时,曾特意来楚州考察过。楚州至今流传着窦娥的故事。楚州城东北角,至今还有窦娥巷这一地名。

清初朴学大师阎若璩,河下竹巷街人。他是清代考据学风气之先的杰出代表人物,“继顾炎武之后崇尚实学而开考据之风的第一位经学家”。在治学方面,他主张“事必求其根柢(dǐ,根本),言必求其依据”。他的《古文尚书疏证》列举了128条证据,包含极其丰富的资料和非常严格有力的论证,断定《古文尚书》为伪造,获得了学人的普遍认同,在学术界轰动一时。纪晓岚认为阎若璩“博极群书,又精于考证,百年以来,自顾炎武之外罕能与之抗衡者”,梁启超则称赞他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第一功臣”。

扬州八怪派画家边寿民,1684年出生在楚州城内。以画芦雁著称,时称“边芦雁”,自号苇间老人。寿民弱冠之年,便以文名闻于河下萧湖曲江楼,被誉为“曲江十子”。后来,他与郑板桥、金农、李鱓(shàn)、陈撰、罗聘等画家被誉为扬州八怪。而他的挚友郑板桥对他评价很高,有诗盛赞边氏的芦雁图。他的画室名为“苇间书屋”,在城东北角梁陂桥(今楚州区审计局附近),已圮毁。金农曾以仿魏人三字体为边氏的《苇间书屋图》题诗。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1758年6月生于河下。所著《温病条辨》一书,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后世医家多用以指导临床,日本中医博士著有《内科温病条辨的研究》。此外,吴氏还有《医医病书》和后人整理的《吴鞠通医案》流传于世。

民族英雄关天培,1781年生于楚州城内。他从当兵开始,屡建功劳,不断提升,最后出任广东水师提督,镇守虎门炮台。后来,在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他的事迹很多,流传的故事也不少。城东有关天培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县东街有关天培祠,里面有烈士塑像和林则徐题写的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时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国学大师罗振玉,1866年出生在楚州城更楼东巷。罗振玉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秀才,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报》,后从事教育,创办东文学社。1911年,携弟子王国维去日本考察。回国后任江苏师范学堂监督、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曾一度整理清廷内阁大库档案,搜购大批出土的甲骨,成为我国甲骨学奠基人之一。著有《殷虚书契》和《流沙坠简》等。

辛亥革命前夕,楚州周实、阮式二人参加柳亚子先生创办的南社,回乡后,他们在楚州又组织淮南社。武昌起义后,他们在楚州组织武装巡逻队响应,后被山阳县令姚荣泽杀害。楚州人民在城西南角万柳池边建有周、阮二烈士祠,并整理出版了他们的诗文集《无尽庵遗集》二卷、《阮烈士遗集》一卷,都有柳亚子先生作的序。

近代小说家刘鹗,丹徒人,但在楚州客居过多年,一直把楚州当作他的故乡,他在被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里多处写到楚州勺湖美景和园林。现在西长街尚有刘鹗故居。

1898年3月5日,一代伟人周恩来诞生在楚州驸马巷。清道光年间,周恩来曾祖父周光勋和二曾祖父周光焘,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官时,合买了驸马巷的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周恩来就是诞生于此,并度过了童年的12个春秋。此外,在楚州城北桃花垠,还建有周恩来纪念馆。

在抗日战争中,河下新安小学还组成了著名的儿童抗日宣传组织——新安旅行团。途经十八个省、市,行程四万五千里,以文艺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而成为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上的一面旗帜。

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楚州城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目前全区共有2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唐代的文通塔,宋代的镇淮楼、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府署等。文通塔在勺湖园内,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镇淮楼在南门大街北端,建于北宋年间,雄踞楚城,巍峨壮观。总督漕运公署遗址位于镇淮楼北边,兴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元、明时期,这里为淮安路总管府。明万历七年(1579年),移漕运总督府于此。2002年8月,在漕运广场建设施工中,漕署大堂、二堂及其他部分建筑遗址被揭示,一大批石础、石宫灯相继出土,保存状况基本完好。该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楚州的突出历史证物,对研究明清衙署建设制度、建造风格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淮安府署,位于楚州区东门大街与北门大街的交会处,原为南宋五通庙和元代为沂郯(tán,地名,在今山东)万户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姚斌改建为府署。淮安府署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府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州人崇文尚武,好学上进,尤其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早在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就在楚州城里建立儒学,即后来的淮安府儒学,至清光绪时,境内建立各类书院112所,还包括在漕运总督署旧址上创办的江北陆军学堂。辛亥革命后,淮安府学堂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九中学,许多在国内知名的革命家、学者都曾在省九中就读。

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楚州人会试不乏魁首,且三鼎甲齐全,仅山阳县一县就出过状元2名,榜眼4名,进士210名,河下一镇就出过进士58名。文人潜心著述,清代楚州人吴山夫曾将唐代以来淮安文人所写的诗作摘录成册,共五大册,收诗几千首。据不完全统计,古代楚州人共出版过著作373部,计733卷。

楚州的文人学者颇热衷于园亭建设,清初时园亭山庄甚多,为周边城市所不及,仅河下一个小镇,就有大小园亭112处。

楚州还是名闻九州的淮扬菜之乡。美食总是与地域特征及其因地域而产生的历史人文条件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楚州位于淮河下游,气候湿润温和,物产丰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智慧的古人依水卜居于此,享受着上苍对于勤劳者的赐予,育孕非凡且灵性的河畔儿女,并形成江淮地区最璀璨的区域饮食文化。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淮扬菜为何姓淮名扬,这不单纯是地理上的习惯说法,而是突出了淮(楚州)菜在淮扬菜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而民间谚语“会说楚州话,能把厨刀挎”则是对楚州美食文化的充分诠释。楚州诞生的大量淮扬名菜名点,如平桥豆腐、文楼汤包、楚州蒲菜、钦工肉圆、淮白鱼、朱桥甲鱼、博里羊肉以及108样的楚州长鱼席等等,都是名扬海内的经典佳肴。

古城楚州,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闪烁着璀璨的江淮流域文明。在人类通向文明进步的历程中,楚州人用精力、汗水和鲜血,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世人留下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勤劳智慧的120万楚州人民,在这片滋生文明的热土上正在创造更加美好明天,一个文明、繁荣、富裕、和谐的新楚州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傲立在古运河之畔。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