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动容的白首完婚故事 / 刘怀玉
如果说杨鼎来与查婉香的故事,是属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男女爱情自由的典型,那么,程允元与刘秀石白首完姻的故事,就属于恪守封建礼教所谓女贞男义的典型了。
康熙五十年,经过江南科场案以后。程光奎逃过这一劫,不再想当官了,专心致志地做他的生意。康熙六十年,他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叫程允元,字孝思。第二年,他在北京与他的朋友刘登庸一起,谈得很投机,便为他们的儿女订下了亲事:刘登庸将他的四女儿刘秀石,许给程的二小子程允元。程光奎当时以玉环一双为聘,他们便成了儿女亲家。刘是山西平谷人,当时在吏部为郎官。不久,即被派到山西当地方官,后任蒲州府知府。任满后,归居天津,与程家断了音讯。因为程光奎回淮以后,家业衰败,夫妻俩不久即都死去。允元还小,虽听说有刘家婚姻一事,他也无法与刘家取得联系。后来允元长大了,光听传说刘家现在天津,想北上寻找,哥哥未同意。哥哥劝他另找人成家,他说父母已为他订了婚约,自己不应背弃它。就这么一拖再拖,一直到了近六十岁时,仍是光棍一个。他老想到天津看个究竟,如刘秀石死了,就为她上次墓。
程允元“身不满四尺,其睿貌谨愿,不苟言笑,操行耿介。”父母死后,家已败落,断了生活来源,只好在漕帮上为漕丁教读为生。乾隆四十二年(1777)四月,大河卫前帮漕船北上,程允元又照样上了船,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船上生活。五月,船到天津时,因为风大浪急,只好暂时停泊,等待好天气。
一天,岸上有人闲谈,说他们这儿尼姑庵里寄住有一个年近六旬的女子,始终不肯嫁人。据说幼时父母将她许给一个盐商的儿子。后来盐商家遇上大祸,现在不知在何处。允元所在的船上人听见了,好生奇怪,顺口插话道:“我们船上也有一个五十大几的男人至今未娶哩!”两下越说越有兴趣,互问其详,这下才知道,岸上说的那个女的,就是程允元的对象刘秀石。
偏偏这几天风向越来越不顺。像在这儿有什么事应办而未办好,老天挽留住不让走的样子,漕船老是不能开走。船上的粮长杨锦文,字晓村,是程允元的表侄。他对此事特别热心,乘机上岸去打听打听。原来,刘秀石生得“端慧绝伦”,四岁随父居山西平阳,八岁复随父到蒲州。刘父罢官后,全家定居天津北仓。居北仓六年后,父母诸兄死丧殆尽,长兄远出不归,只剩庶母、姐妹、嫂、侄及弟弟刘清善、刘崇善共八口人。原赁居的房屋被人家收回了,只得暂居一位姓李的人家。全家就靠弟弟崇善教馆维持生活,冬天无棉衣,姐妹相互倚偎取暖。后来弟弟也死了,常常有两三天不能举火。当时刘秀石已22岁了。又过了五年,剩下的亲人陆续亡故,只余下她一个人,茕茕孑立。准提庵老尼照震同情她,将她带到她的庵中居住。别人劝她找个婆家,生活也有个依靠,程氏郎生死未卜,何日是个尽头。秀姑坚执前盟,不肯嫁人。她说:“薄命婚父主之,其人存,与俱生;其人亡,与俱亡。予弱女子,忍以贫贱生死易其心哉!”她寄处尼庵,以针黹自活。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平常不出外见人,因此,许多人都不知道她长得什么样子。在庵又住了16年,后有人要强娶她,老尼帮她躲到城中接引庵,才避免了灾难。到接引庵后,一幌又住了14年,好像老天爷安排好的一样,与她的程郎碰上了面。当时刘家的一个老仆人叫苗义,80多岁了,已沦为乞丐,便是此事的一个活证人。
也有人说,事情是程允元主动上岸打听出来的。不管怎么样,反正是他们的关系联系上了。
杨粮长与众人联名将这件事报告给运粮官员刘大纲,并用公函告知天津知县,要求天津县大老爷为程刘二人作主。天津知县金之忠,桐城人,是个风流儒雅之人。他派人查实情况后,马上着夫人告诉刘秀石,要为他们办理婚事。刘秀姑不肯,金知县说:“你等到现在不就是为了程郎吗?如果因没有父母在堂,我可代表你父母。”崇善的妻弟李文灿也帮助相劝,刘秀石答应了。金知县捐俸为程置办妆奁和一切衣物用品。择于六月初八,备舆马仪仗,派执役数百人,持“义男贞女”金字牌,随程允元到接引庵去迎亲。在天津县衙大堂上举行了婚礼,金知县亲自为之主婚。婚后,刘秀石随程上了漕船,跟着程允元来到了山阳县定居。这时他们俩都已五十七岁了。
事后,天津知县将此事上报朝廷,皇上认为这是千古奇事,符合封建婚姻的规范,值得褒扬。特地给予旌表,并赐给黄金三十两,建坊表彰,日“贞义之门”。礼部又将此事记入《礼部则例》,公布天下。果然,立即起了轰动效应,海内外传为盛事。有人写记,有人写诗,有人写小说,更有人写剧本,梨园到处演出。本来落魄无以为生的穷书生,一下子成了传奇人物,士人学习的榜样。
由于二人年纪毕竟太大了,婚后自然无法生出一男半女。嘉庆2年,程活了77岁,方才去世。而刘秀石寿更高,竟活到88岁高龄,才离开人世。据看见过这位老太太的陈丙说,她“清癯高朗,性严毅,甘淡泊。”“端重温恭,举动恒无轻率,客来祝,答拜惟谨。终日无倦容,虽见童稚,皆待以客礼,无世俗煦妪状。”在程允元过世以后,刘秀石一个人当然很孤独,程允元的再从弟弟程景乔,为了使其后继有人,并有一份晚年的快乐,将自己二儿子程韶凤过继过来为子,并分给一份家产。韶凤字仪廷,号小迂,给他们生了个孙子程钟。程刘二人过世后,经过官府的出面,商人的资助,韶凤为他们建了义贞牌坊。程钟则将官府的文书、方志记载,以及世人所做的诗文序跋,搜集到一起,后来由王锡祺为之排印成书,流传世上,名之曰《义贞事迹》。道光五年,在官府与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义贞祠建立起来了,在竹巷街西端。
程小迂善画,义贞祠的前一进,名曰伴竹居,是他的画室。程钟字秀峰,一作袖峰,号讷庵,廪生。他特别关心地方文献,曾编著过《淮雨丛谈》十卷,又续编、补编各二卷。在祠堂的享堂北面,有一岑山草堂,是程锺设帐授徒的地方。岑山者,是程氏原籍歙县老家,用以表示不忘故土的意思。
(刘怀玉)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