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后期。朝政日非,无锡人顾宪成在漕运总督兼淮抚(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徐、和、滁三州,实际上掌握今苏北和皖北大部地区的军政大权)李三才的支持下,领导东林党,“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在全国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李三才驻节淮安,淮安、扬州成了东林党活动中心。以至东林党的反对派攻击顾宪成时称:“天下之学术坏自(顾宪成)濡足淮、扬”。当时,淮安一批官吏也支持东林,代表人物有推官曹于汴,知县孙肇兴等,而夏曰瑚就是由孙肇兴奖掖、提携而成名的。
夏曰瑚,字肤公,河下仓桥人,大明名臣之后。崇祯四年(1631)探花及第,时东林再起,更名曰复社,以张溥、张采为领袖。发祥地为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安庆七郡,成员分布于苏、浙、皖、沪、赣、鄂、湘、闽、鲁、晋、豫、粤、秦、川、黔等地。崇祯五年,张溥将其骨干编人“国表”(复社名录),门墙严竣,计657人。夏曰瑚为淮安府复社领袖。时淮安府入国表者计11人,(后人社者如张致中等未列名其中)。夏曰瑚与张溥同年及第,张溥为会元,夏曰瑚为探花。复社以文社为名,实际上亦是政治团体,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复社成员非常重视科举应试,整个崇祯年间,复社人登高第者纷如雾列,这一方面是因为复社成员皆一时俊彦,登科势所必然;另一方面,复社成员之间相互奖掖、举荐,亦起一定作用。崇祯元年,孙肇兴充会试同考官,夏曰瑚卷适在其房,取中头卷,后被主考抑之。崇祯四年,夏曰瑚始人三鼎甲。崇祯十年会试,夏曰瑚任会试同考官,分校礼闱,荐赵士春为头卷,殿试为探花。是科,状元,榜眼、探花皆复社中人,浙人谓之“社榜”。时吴伟业荐孙以敬(张溥门下士)于夏曰瑚,时夏曰瑚病痢剧甚,置以敬卷于枕畔,同帘探视时,夏已不能言,后竟死于闱中,同帘即取孙以敬卷荐中式,孙以敬在复社中地位高,好事者列入复社“十哲”之目。
夏曰瑚为人清廉恬静,崇祯七年,奉旨策封江川王,不受丝毫馈遗。在故乡萧湖边筑恢台园,常徜徉其中,优游自乐。
明末清初,旅居河下另一名复社骨干为“徐州二遗民”之一的万寿祺,字年少,崇祯举人,名列“国表”,曾举行反清起义,失败后避难来淮安,时在河下菜市桥西筑隰西草堂,与淮安诸文士相唱和,生活靠淮人接济,数年后移居清江浦里沟头,仍名其宅为“隰西草堂”,《清史稿》有传。
清初,淮安当地一批知识分子继承复社衣钵。组织“望社”,发起人为张虞山,阎修龄,靳壁墨,阎修龄是河下人。为大经学家阎若璩之父,靳璧星住在盐河北街。张虞山、阎修龄与清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顺治二年,因拒绝参加清政权的科举考试而被革掉功名,当时一起共16人。多为望社成员。望社诸君子慷慨悲歌,感时伤世,“徘徊丞相之祠(丞相,指南宋末年民族英雄陆秀夫,楚州盐城人),瞻望田横之国”(田横,汉初齐国拒绝投降的义士,海州人),怀念故国,哀悼苍生,发而为诗歌创作,一时淮安称为“诗城”。顺治五年,邱象升、邱象随兄弟加入望社,他们经常活动于河下,筑西轩以作望社活动基地,由于邱氏兄弟的父亲较早与清政权合作,多少影响了望社诸君子对清政权的态度,诗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少了些故国之思,而更多的是反映民间疾苦和描写地方风物的诗作。望社成员最初为10人,后发展为24人,再后来为30多人。初期成员除3名发起人外,尚有张玙若、陈台孙、卞为鲸、李孙伟、胡从中、张镇世,陈、李、胡均为河下人。陈台孙南明时行取吏部,明亡归里,“诗旨凄然”,与陈卧子并称“二陈”。胡从中为明崇祯举人,清顺治三年,地方官强令其参加会试,胡中途逃归,筑楝居,著有《藉湖堂诗集》。中期参加望社的除二邱外,有张新标、陆求可、马骏、阎若璩、阮晋、陈美典等,继后参加望社的还有郭为珙、李挺秀、黄申、沃起龙、沃起凤、嵇宗孟、潘取临、程涞、杨方、徐转迅、陈谷俊、程淞、赵朗、倪之煌、张新栋、张鸿烈等。嵇宗孟为安东籍,世居山阳,倪之煌为临清籍,后移家山阳。马骏、李孙伟、张新标、黄申、张新栋、程涞、程淞、倪之煌都住在河下。
参加望社的客籍社员,早期有河滨李楷,黄岗杜浚,太原傅山,吴人蒋楛[kǔ,音苦,一种树],徐州万寿祺、阎尔梅,歙人范良,稍后有毛奇龄、潘问奇、胡介、冯景等人。
邱象升、邱象随人称“淮南二邱”,邱象升字曙戒,少负才名,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大理寺副,多平反冤狱,京师谚云:“邱公为理,民无冤死”。邱象随字季贞,年十四即工诗,后应试博学鸿辞中式,历官司经局洗马。邱氏世代书香,名人辈出,明代吴承恩表外甥邱度为其祖辈,晚清才女邱心如即出其门。
望社客籍人物,常住河下的有杜浚、蒋楛、冯景等。杜浚,字于皇,黄岗人,高蹈不仕,客淮经年,马骏分舍以居,诗宗少陵,为海内所重,列《清史稿、文苑传》。蒋楛,字荆民,吴人,诗清丽以则,晚号天涯布衣,客河下,生活由马骏、张鸿烈接济。冯景,字山公,钱塘人,经学深遂,工古文辞,馆邱氏兄弟家,与阎若璩友善,互相切磋学问,《清史稿》亦有传。
望社以每月望日(农历十五)举行社事,每逢佳节胜日,亦举行特别活动。活动地点一般在邱氏西轩,有时到都城尊经阁、湖心寺、萧湖等名胜之地,特别是在萧湖举行的几次社事,盛况空前,载人地方志和文人笔记。一次是五月五日萧湖大会,由歙人范良倡导,在舟中举行,名之日舟社,“唱予和汝,歌管之声闻数里,”岸上围观的人群排列成墙,时大诗人毛奇龄避难在淮安,更名王士方,亦与会,作诗艳称之。一次是中秋曲江楼大会,曲江楼是萧湖名胜,为张新标所筑,望社诸名士凡数十人参加社事,会上伎乐合作,美酒华筵,毛奇龄倚醉扣盘,赋《明河篇》,凡600余言,歌颂萧湖楼阁壮丽,锦天幕地,歌舞杂技盛陈。夜晚万树华灯,堪称人间仙境。次日,其诗不胫而走,淮上人家传抄殆遍。后学使施愚山过淮,见其诗,大喜道:“何物王士方,此吾友江东小毛生也。”立使人请见,及见面,果其然。
康熙十七年(1678),举荐博学鸿辞,应试人员,全国仅180人,望社中就有7人被荐,其中河下有5人,张新标、张鸿烈父子同时应征,为一代佳话。通计望社成员30多人中,后中进士的有11人,举人8人,贡生6人。望社成了大清王朝的才薮,望社成员也完成了由起初对抗清政权,到顺应形势与清政权合作的转变。
邱象随曾辑《淮安诗城》一书,辑录了望社诗人的代表作,现淮安市志办有手抄本,此外,阮晋有《同社唱和录》一帙,大诗人查慎行作序,已失传。
(陈凤雏)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