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当年商业繁华的古会馆 / 毛鼎来
明清时期,河下“盐、漕、河、关四利咸沾其益”,商务鼎盛,“富有无堤,甲于诸镇”,为全国重要的商务集散地。康、乾以后,随着盐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古镇的文化品位也随之提高,使得众多的盐商纷纷迁居河下,外地在淮经商、做官、当幕僚者日渐增多。为了联络乡谊,维护同乡人在淮的利益,各地在淮人士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会馆。
这些会馆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浙江人办的浙绍会馆,主要是经营绸布业,山西人办的定阳会馆,主要是放债收取印子钱,也就是放高利贷,镇江人办的润州会馆,主要是开药店。为行商方便,会馆设立充分考虑与古运河的交通联系。如位于北角楼观音庵的润州会馆,紧靠大运河而建。
河下会馆一览表
会馆名称 地址 建置者
新安会馆 灵王庙同善堂 徽州典商
福建会馆 福建庵 福建商
润州会馆* 北角楼观音庵 镇江药商
浙绍会馆 水桥 浙江绸布商
定阳会馆 竹巷魁星楼西马宅 山西钱商
四明会馆* 湖嘴大街程宅 浙江宁波商
江宁会馆* 中街张宅 江苏句容商
湖北公所 都天庙旁 湖北商
注:“*”为今有遗存的会馆。以上均清代嘉庆(1796-1820年)、道光(1821-1850年)年间始建。
明末清初旅淮经商的徽州人日益增多,成立了同乡会,需要一个聚会和活动的场所以及接待过往同乡的地方。经过讨论,他们选中了在淮公产——位于莲花街中段的“周宣灵王庙”。周宣灵王庙是一色青砖小瓦典型的庙宇式建筑,古色古香。有房屋三十余间,房屋布局为前后三进,左右两厢之外又有两厢。庙门位于前殿中间,大门两旁有两个圆形的石鼓,进人大门迎面神台上是韦陀像,两旁是四大金刚。楼上朝北为戏台,中间一进是正殿,供的是灵王像,第三进为后楼,又称观音楼。于是徽州旅淮人士便在庙里设立了会馆,由于徽州又名新安,所以称为“新安会馆”。同时,他们又筹资增购田产,用田租收入作为会馆的经费,并推选人员,管理会馆事务。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利用灵王庙(即新安会馆)办起了新安小学。1935年10月,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新安小学14名学生成立了新安旅行团,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旅行全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于新安会馆的建立,侨寓淮安的各地商贾纷纷效仿,“每当春日聚饮其中,以联乡谊”(《淮安河下志》卷十六)。如福建会馆、浙绍会馆、定阳会馆、四明会馆、、润州会馆、江宁会馆、江西会馆、湖北会馆等。但由于河下的兴衰完全是和运河联系在一起的,清末,随着漕运的衰落以及铁路等交通方式的兴起,河下失去了重要的交通地位,会馆也因河下的衰落而逐渐颓败。
现仍有遗迹可寻的会馆有润州会馆、江宁会馆、四明会馆等。
润州会馆,位于风景秀丽的萧湖边,南临勺湖,西傍古运河。原为观音庵,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年间由镇江(古又称润州)寓淮商人购置改为会馆。解放后为轻工公司所有。现润州会馆尚存大厅一座,硬山顶,抬梁式,面阔3间13米,进深12檩8米,檐高3.8米,前有廊,卷棚顶。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宁会馆,位于河下镇中街。清代由南京商贾公建,现存座东朝西一座主屋,西阔6间18米,进深7檩7米,正门上方有白矾石刻制“江宁会馆”匾额。江宁会馆亦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明会馆,位于河下镇湖嘴大街程宅。清代由宁波商人建。主体结构尚存,坐北朝南,现房屋为居民张姓居住。现存的润州会馆、江宁会馆、四明会馆,是昔日楚州商业繁荣的见证,是研究古镇河下会馆的演绎及发展和楚州商业发展史的重要的实物佐证。
(毛鼎来)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