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时刻 珍贵的纪念 / 石维坚
——忆周恩来总理对文艺工作者的关怀
1983年春天,我回到了阔别39年的故乡——屹立在大运河边的历史名城淮安。我参观了向往已久的周总理故居,适逢总理诞辰八十五周年,心情格外激动。眼前周总理那栩栩如生的照片,耳边讲解员的感人的话语,把我带回了那逝去的岁月,一件件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心头……
那是1956年,根据周总理的建议成立的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岀了它的建院剧目——《同甘共苦》。周总理来看了我们的演出。在演岀结束后,由我们的总导演孙维世同志陪同到台上来看望大家。我在戏里演一个小通讯员。这时我虽站在舞台的侧幕边上,还是被总理看到了。他老人家把我叫出来,问我多大了,演了几年戏了。当时我多想告诉他老人家:我还是您的小老乡呢!但是我激动得没说出来。总理为剧院出现了一批青年演员感到高兴,并鼓励我们好好学习,还笑着对维世同志说:“年轻人是新生力量,是剧院的未来和希望!”这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这样真切地看到我们的总理。总理慈祥的笑容、关切的话语,温暖着我的心,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在十年浩劫之前,我们剧院演岀的戏,几乎每一出总理都来看过。1961年我们演岀了《桃花扇》,我在剧中扮演侯朝宗。总理因工作太忙,好久没来看这岀戏。我们是多么盼望他老人家能来看戏啊!有一天戏演到一半时总理来了。演岀结束后鼓励我们说演得很好。我们提岀再从头演给总理看,把上半岀戏补上。总理连忙摆手说:“不用,不用!大家很辛苦,已经很累了,早点休息吧!”可我们是多么希望总理能看到我们完整的演出啊!大家都说不累,坚持要演。总理却无论如何不同意,说以后再来补看。果然,没过多久,总理又特意来看了一次我们全剧的演岀。
周总理对文艺工作者非常体贴关怀。大家和总理在一起从来不感到拘束,因为总理是那样地谦虚,那样地平易近人。他老人家看完戏到台上来,不仅看演员,而且还要和每一位参加演出的工作人员握手,拉着大家一起拍照。拍照时他常常坐到边上,甚至不坐在前排而站到后排去。我们的周总理是那样伟大,同时又总是群众中的一员。
最使我难忘的是1958年,周总理看完一次演出后,提出来希望我们到农村去,到生活中去。按照总理的指示,我们全院同志到张家口地区桑干河畔的农村生活了几个月。我本不会写剧本,但在沸腾生活的激励下,居然跟大家一起写了一组反映农村生活的小戏,总名叫《桑干河畔喜事多》(1959年被列入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从技巧上来说,这组小戏当然是极不成熟的,可是没想到,它不仅在农村受到了老乡们的欢迎,在北京演出也受到了文艺界同行的肯定,说这组小戏“清新,有泥土气息”。1958年11月16日,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在颐和园的一座四合院——听鹂馆里,周总理、陈毅副总理接见了我们剧院的主要创作干部,并在院子里的砖地上观看了我搞的这些不成熟的小戏。周总理和陈老总都看得开怀大笑,充分肯定了我们深入生活的成绩。(在1958年11月17日,周总理在致邓颖超的信中说:“……昨日颐和园之游……实验话剧院同志都托我问你好。他们在农村、市区参加劳动锻炼,编了几个海报剧演给我们看,内容和演技都好,证明他们下去确有收获。陈毅、张茜同志带了珊珊同去。我们在日光下玩了三个多钟头,并吃了他们一顿饭。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请陈总为他们写剧本,我沾了光……”此信发表于1988年2月28日《文汇报》。)吃饭时,有人挟了一只香酥鸭腿放到陈老总的盘子里。张茜同志为关心老总的身体,马上又夹到了我的盘子里说:“小青年吃。”陈老总爱喝酒,张茜当然不让喝,因此陈老总就拿眼偷偷地看总理。总理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于是说:“张茜同志,今天很高兴,我来说情,让老总少喝点。”总理说情,岂能不答应!张茜同志看了陈老总一眼,点头笑了。陈老总当然是更得意了。看到他们在我们面前这样随意这样亲切,我们越发从心底里爱他们,尊敬他们。饭后,总理又带领我们登排云殿。虽然台阶很高、很陡,总理却迈着矫健的步伐,第一个登上了山顶。那时总理的身体多好啊!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有些气喘了,可总理却若无其事地和大家谈笑风生。下山后,他又和我们一起游昆明湖,领着我们高唱《社会主义好》。虽然湖上已经泛起夕阳的金色余辉,却依然回荡着总理那爽朗的笑声和高吭的歌声。这一天,令我终生难忘。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我们永别了。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亿万人民怀念人民的好总理的浪潮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记得当时我和剧院的同志们满含热泪在剧场后台赶制花圈,演出后冒着凛冽的寒风,列队抬着它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总理故居里,一幅幅照片忠实地记载了故乡人民对总理的怀念,悲盈淮安,泪飞九州。如今,在总理精神鼓舞下,故乡在前进,祖国在前进。总理,我们的好总理,看到这一切,您的在天之灵,定会感到慰藉吧!
(1996年3月7日发表于《淮安报》,1997年12月12日改写于广州。)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