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领悟总理教诲 实事求是搞好淮安经济工作 / 花法荣

深切领悟总理教诲 实事求是搞好淮安经济工作 / 花法荣

与普普通通的中国老百姓一样,周恩来总理有着深深的乡情。总理生前不仅多次饶有兴味地回忆他在淮安度过的童年岁月,倾诉他阔别未归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且还于日理万机之中对家乡的经济工作给予直接的关怀与指导。这已成为我们淮安人民奋力振兴经济,努力实现四化的指路明灯和精神动力。

在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前夕,我们抚今追昔,回顾淮安经济建设在各个历史条件下的高歌猛进、艰难举步、踟蹰徘徊或痛苦失足的不同情况,备感周总理在对淮安经济建设的深切关怀中,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教诲与启迪,体现着一种严密深邃的经济思想和严肃敏锐的经济目光。这主要是:搞经济工作必须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与摒弃好大喜功的狂热,与貌似革命的空想,老老实实地按经济规律办事,一步一个脚印把淮安经济推向前进。

周总理给我们的教诲与启迪首先集中在这样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决策上:即从中国国情出发,从欠发达地区的县情出发,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县一级经济工作的着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对这个问题,周总理给我们的指示是十分明确而坚定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削弱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周恩来选集》下卷P7)也就是说,必须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建设的基础位置上。

1960年,周总理接见了当时的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刘秉衡,当刘秉衡提出淮安长了不少棉花,想筹建一爿纱厂时,周总理当即指岀,淮安还是应该以发展农业为主。他认为,当时淮安农业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硬要办厂,只能是与城市工业争原料,不利于全国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大局。周总理的这一指示,从表面看,好像只是针对彼时彼地淮安的具体情况而言,但细细体会,总理这些貌似平淡的话语却字字千钧地道岀了一个切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的辩证法。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发展是不可能的。”(《周恩来选集》下卷P8)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大力发展农业,让农副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是办好工业特别是县乡一级工业的重要条件与不可或缺的基础。

遗憾的是,我们虽然受到周总理的耳提面命,却没能深刻领会与牢牢把握周总理教诲的真谛。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当片面追求高产值并以产值显耀政绩的那股风猛烈吹来时,往往就神昏意迷,忽视了农业的基础作用。以至在过去有一段时间,农业在实际上被搁置了起来,领导的精力和所能筹集到的财力几乎全部投向了大办工业。自戕基础,自食其果。农业的发展受到阻遏以后,它就再难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提供材料了,这就势必造成两败俱伤,以致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近年来,我们市委、市政府联系实际,认真对照学习了周总理的经济思想,下决心大幅度调整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努力把口号农业变为真抓实干有声有色的规模农业。我们依据淮安农业的现实状况,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适时提岀了建设运西稻田养殖示范区、渠北蔬菜绿色食品园区、渠南大农业开发开放试验区和渠北特禽养殖示范区的“四大园区”建设的总体奋斗目标,力争让农业迅速跨上新台阶。广大干群以高要求、大压力、重着子、快速度、好效益、争一流自励,经过一年苦战,“四大园区”已初具规模。目前,运西稻田养殖已发展到5万亩,渠北蔬菜连片种植发展到12.2万亩,渠北肉鸽生产发展到400万只,成了全国最大的肉鸽生产基地。随着“四大园区”建设的迅速发展,全市很快形成生猪、家禽、饲料、林果、蔬菜和稻田养殖六大规模基地,并建成基地乡26个,专业村375个,专业户7.94万户。农副产品日益丰富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在全市已建成了棉纺织、茧丝绸、猪鬃、曲酒、蔬菜、木业等6家种养加、种养工企业集团,初步培植各类龙头企业近百家,此外还有上百个加工项目,21800户加工户,其中专业加工收入5万元以上的就有3600余户。农村的流通业随之活跃起来,全市年成交额3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市场就有10个,农副产品直销组织600多个,农民经纪人有1.8万人。这样,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农工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我市已基本形成。

对工业的发展,周总理给予我们的教诲也是极为深刻的,并强烈地体现了他一贯坚持的实事求事精神。

那是1958年,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同志受县委委托进京,任务是向周总理汇报家乡建设情况,并请求总理解决钢板500吨、钢管300吨,拟创办造纸厂、缫丝厂和铁木农具厂。这一次,周总理又婉拒了淮安县委的请求,但同时却谆谆告诫淮安同志,要先把铁木农具厂搞起来,然后再及其他。

周总理为什么婉拒淮安县委的请求,又为什么主张先搞规模很小的铁木农具厂?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总理不徇私情、不搞特殊的高尚政治品质来作答,这当然不错。但细想起来,却又不全是这样。在这里,同样体现着总理那深刻而富有远见的经济思想和他在经济工作中所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精神。这就是要靠自力更生,走逐步壮大、稳定发展的道路,而不能主要依赖国家、依辜关系和外援去实现那种不切实际的所谓超常规大跨度的冒进。

众所周知,工业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资本积累的过程。发展地方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依当时淮安情况而言,农业刚刚有所发展,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样的经济实力就决定了淮安工业化的起步,不能高,不能大,只能是兴办投资不多、技术要求不高,又能在本地农村找到市场并能直接为农业服务的铁木农具厂。这个起点确实很低,然而它却是现实的,是力所能及的。而也只有勇敢地确认这个起点,我们才能真正面对现实,面对困难,面对差距,从而奋发图强,艰苦創业,不靠救世主,而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水滴石穿的精神,把淮安工业搞上去。

周总理对我们的的这一教诲作于50年代。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已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在经济建设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因素的情况下,我们是否仍然要强调自力更生,强调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呢?

回答是肯定的。这倒并非出于各种主观动机,而确确实实是客观现实需要我们这么办,是无情的经济规律逼着我们这么干,也是诸多挫折在教训着我们这么办。

我们淮安还处于经济欠发达的阶段。对经济发展从上到下都有着一种强烈的紧迫感,由于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状态,所以在一段时间,我们曾经把希望重重地寄托在跑部跑省跑项目跑资金上,寄托在筑巢引凤吸引外商的大笔投资上,但努力的结果却收效甚微。现在冷静看来,这不足为怪。因为国家不可能给我们吃小灶,就像总理当年不同意给批钢材一样;而外商早已将注意力集中在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也不可能对我们慷慨解囊。这一切告诉我们:主要地依靠外因,依靠偶然性,使淮安经济出现奇迹是不可能的。根本的岀路依然是周总理当年所指岀的,依靠自己的力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因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的积累只能靠自己的艰苦劳动和增产节约,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而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积累初期那样,对外搞掠夺,对内搞“圈地运动”,逼使农民破产。国家若此,地方就更不应该产生任何非分之想了。

我市大户办工业的成功也生动地证明周总理给我们指岀的自力更生、稳步发展、逐步壮大的道路无比正确。80年代中期,我市学习苏南模式,竭尽财力,兴办了一批乡村集体企业。但到了90年代,由于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银根紧缩,过去一直受着资金不足困扰的乡镇企业就一下子变得更加难以为继了。全市310多家乡办企业有二分之一出现严重滑坡。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我们再也没有等上面,靠外面,而是坚定不移地立足自身,靠自己,靠淮安百万人民克服困难渡难关。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我们加快了乡镇企业以公有民营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动员,全面吸纳能人大户来租赁、承包或购买各类企业。这样做为困境中的乡镇企业引来甘泉解了近渴。仅1995年,全市能人大户就集中投入1.35亿元,占总投入的55%。有了这笔巨资,再加上能人大户的善于经营,乡镇企业就很快由万马齐喑变成了万马奔腾。这一年,我市乡镇企业共实现产值7.2亿元,利润近0.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我们依靠自力更生,滚动发展,又在“小打小闹”中逐步形成了服装加工、粮油加工两个支柱产业,形成淮安棉纺织厂、远东木业集团等4个重点企业和6个重点产品,建成翔宇电缆、宏宇制衣、淮光饲料等10个企业集团,淮安工业已开始向国内外大市场迈出了它坚定而可喜的一步。应该说,这是周总理在经济工作上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在家乡的一个生动体现。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书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