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小康步伐作贡献 / 农业工作组

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小康步伐作贡献 / 农业工作组

自1979年起,我市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以每年近一亿斤的速度增长,到1984年,由1978年的9.23亿斤提高到14.65亿斤,此后6年徘徊不前,一直维持在13.5亿斤左右。1991年我市遇到特大洪涝灾害,粮食产量下跌到10.5亿斤,这就充分说明了我市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如不注意改善,必将严重地影响我市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

我市位于淮河下游,地势低洼、易涝易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大灾以后,我市水利工程暴露出不少问题,我们组织委员会同有关部门视察和调查了灾后水利工程设施现状,提出了加大水利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髙抗灾标准,洪涝旱渍兼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重视并付诸实施。近几年来,加固了大运河、灌溉总渠及废黄河等流域性堤防10公里,加固了沿荡圩区堤防56公里;为改善排灌条件,疏浚了板闸干渠、乌沙干渠、头闸南干渠、茭陵一站引河、南支河、渔滨河、温山河等骨干河道11条;兴建了博里新市河洞灌溉渠首、审支河调度闸、十字河颜湾地涵;扩建了板闸渠首、席桥渡槽、运西新河灌区星阳节制闸和韩码节制闸、拆建了南闸东闸口船闸、沙口地涵、永陆套闸等建筑物;农田水利工程,计投工5100万个,做土方9488万方;搞连片后治理79个片,治理面积49.15万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25.25万亩。目前,全市抗灾能力达到70天无雨不受旱,日降雨150mm不受涝的程度,为农业丰收、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先后获得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和“大禹杯”先进县(市)称号。

1992年我们农业组又集体提出“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案,认真分析我市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的原因,并详尽提出解决问题办法和措施,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在承办提案时作了如下答复:“该建议很好,关系到发展我市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落实有关部门就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采取建立农业发展互助基金(重点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建立农业合作保险基金,大力开发农业后备资源,建设吨粮田,鼓励农民培养地力等5项措施。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条件,从人力、科技、资金等方面增加投入、从而使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快的提高。

为改变我市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种植规模不大和生产方式落后等现状走高效、节本农业发展之路。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力度,推广了一系列农业生产新技业、新工艺,实施了四大工程:一是吨粮田建设工程,大面积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其主要是水稻推广“金南凤”、“武育粳3号”,小麦推广“7422”、“璟麦18”、“扬麦158”,玉米推广“西米3号”、“掖单12”等,使每亩单声增长20%—40%。全市已建成吨粮村108个,建立吨粮田14万亩,1995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二是统一供种工程,为改变粮食用种多、乱、杂状况,全市实行“农户不留种,市乡统一供”的措施,目前全市统一供种率达到85%以上,三是补钾工程,由于绿肥种植面积减少,有机肥使用数量下降,土地出现地力养份不平衡状况,尽管农民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仍然不能增产。我们开展了对全市土壤肥力状况调查,建议实行科学用肥,大面积施用钾肥,作物生长“三要素”合理配置;四是推行病、虫、草害防治工程,针对千家万户面临的防治病、虫、草害实际困难,全市基本实现了统一植保,由于采用了科学配方,防治及时,几年来未出现因病虫防治失误造成大面积减收情况,对已形成严重威胁粮食生产的草害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受到省农业部门的表彰。

我市还加大了农业投入,累计投放资金达11.32亿元,落实了保障措施,发展农业保险,加强科技进步,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实施机械化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措施得力,使我市农业生产后劲不断加强,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增长。

农业结构不尽合理,产量单一一直是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农业组就组织委员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次调査,先后向市政府提交了“优化农业结构、主攻多种经营”等多份调査报告和集体提案,受到重视和采纳。市政府相继召开了全市农村科普、农作物布局、多种经营等工作会议,就全市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进行研究和部署。

1994年以后,我们组注意围绕市委、市政府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战略方针,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在市政协九届三次、九届四次全委会议上作了题为《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看法和建议》、《架好金桥奔小康》等大会参政议政发言,就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两专一基”中产品营销问题献计献策。在发展“两专一基”中,专业村建设最为关键。今年7月,我们在主席带领下,组织本组委员分赴8个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实地调査,摸清现有专业村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拟写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专业村建设的崖议》调査报告,经市政协九届十八次常委会议讨论上升为建议案,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市委、市政府在实施“两专一基”工程的决策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与此同时,我们针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发挥委员的智力优势,积极开展咨询服务。1991年洪涝灾害后,我们深入施河、溪河、朱桥等重灾乡镇调査,提出了《关于灾后多种经营生产补救工作的意见》,被市政府全文转发。1994年5月,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组织考察阜宁县马荡乡,视察我市南闸乡,结合我市具体情况进行座谈讨论,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加快实施“稻田养蟹工程”的建议》,为沿湖沿荡地区“走水路,奔小康”献出了良策。对建淮、钦工等乡镇快速养猪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对蚕桑生产严重滑坡现象进行专题调査,提出了《关于我市茧丝绸生产面临的问题与建议》等调查报告,均被市委、市政府所采纳。

几年来,我们农业组委员针对全市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1995年我市粮食总产达到15.37亿斤,创单产、总产历史最高水平,与1991年相比,从1992年以来年均增长1.22亿斤,与前15年平均产量相比净增2.1亿斤,与最高的1994年14.65亿斤比,净增0.72亿斤。与此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1995年达到2010元,名列淮阴市前列。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发展我市农村经济,加快奔小康步伐作出新的贡献。

(朱学举整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