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十番 / 黄平

淮安十番 / 黄平

《淮安十番》是淮安著名的一种民间音乐。它融管弦、诗词、打击乐于一体,风格独特。

管弦包括笛、管、笙、琵琶、三弦、二胡、箫等乐器。锣鼓等打击乐包括大锣、小锣、小镲、班鼓、荸荠鼓、木鱼、铛铃、拍板、喇嘛号等。“十番”的弦律优美动听,音调跌宕起伏,有时高亢激越,有时如泣如诉,极富抒情性。唱词多是一些民间传奇故事的片断,词句生动、艳丽,富有文采和韵律感。如《咏蝶》开头,有这样几句:“春光艳阳,正人意徊徨。花柳浓妆,西园堪赏。步沙茵喜吸笙簧。桃花烂熳游客醉,院宇深沉春昼长。”演奏和演唱时,锣鼓烘托起了很大作用。如《金盆捞月》,除从头至尾有和打(管弦、锣鼓同时进行)、夹打(管弦、锣鼓相间进行)、尾打(管弦结束,锣鼓收尾)外,段落之间,单独的锣鼓演奏就出现六种不同的锣鼓字谱。演奏起来,管弦声、歌喉声、锣鼓声杂沓交错,此起彼伏,形成了极其和谐悦耳的交响曲。

《淮安十番》源远流长,它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早在清道光年间,淮安著名音乐家孙毓卿就曾将淮安流行多年的古昆曲加以改创,加进了锣鼓打击乐。从此,改创后的古昆曲便称为“锣鼓昆曲”,简称“武昆”,即人们所说的“淮安十番”。

《淮安十番》原先曲牌甚多,但大部已经失传。目前仅剩光绪二十一年流传下来的手抄二尺谱两本,这已由笔者全部翻译成简谱,并录制成音响资料。

谈到《淮安十番》就得谈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淮安东岳庙会。过去,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淮安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形式隆重的东岳庙会。在参加庙会的广大群体中,有各行各业组织起来的群会班社,俗称“堂子”。群会最盛时多至三、四十班。这些堂子的名称皆用一个“安”字作标记,另冠以一个与本行业有联系的字。如布业的班社叫“普安”,钱庄业的班社叫“文安”,杂货业的班社叫“敬安”,粮食业的班社叫“良安”,鞋业的班社叫“履安”,厨业的班社叫“燧安”等等。各个堂子在参加庙会队列间均穿插各种民间文艺和游戏活动。演奏和演唱“淮安十番”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文艺活动。当时能演奏演唱“十番”的堂子约有六、七个,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良安堂子”、“敬安堂子”和“普安堂子”。这些堂子全为自娱性质,活动经费全由各行各业的行会承担。成员也大多是本行业的爱好者。平时他们就很重视演奏技艺的锻炼与提高,每到庙会前夕,他们反复排练和预演。到了东岳出巡时,他们便随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行进在大街上,随着演奏的节拍缓缓前进。每个堂子的队伍由两面有一米直径的大锣开道,紧跟大锣的是执事队伍,执事后面就是演奏“十番”的队伍了。第一排三人,中间一人吹管,两旁的人吹笛。管底镶着大亮珠,笛下坠着红穗子,笛上嵌着金龙,两笛龙头相对,名曰“二龙戏珠”。第二排四人吹笙。笙后面是琵琶、三弦、二胡、箫,各自成双,两人一排。再后面是喇嘛号,铃铛、木鱼和领队合作的拍板。接着便是用红木制作的做工精美的锣鼓棚子。棚子有五尺多长,四尺多宽,好象古式的架子床。上有花梨木雕花顶棚。棚子由四人抬着。棚内四人分成两排,边走边敲锣鼓。前排左边的人敲班鼓和荸荠鼓,右边敲小锣;后排左边的人敲小镲,右边敲大锣。其他人则跟在棚子后面行进。这时大街上人群如流,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队伍走到哪里,那里的人便用鞭炮迎接。东岳出巡时经过的一些主要街道皆用白布搭成天棚。家家户户挂灯结彩,盛况空前。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