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淮安工商联 / 王震华
淮安,古之名郡,交通方便,民风淳朴;市场繁荣,商业旺盛。清代以来,许多客籍的官僚、巨商、豪富纷纷来淮落户,形成运河线上一大消费城市。随着形势的发展,早在民国初年即有同行业公会和商会的建立。
△ 解放前后工商组织概况
民国初期,淮安就建有商会和商团组织,保护工商业户正常经营和维护市场秩序。商会设在旧漕运总督衙门西侧(即现体育场西半边),商团设在商会东南即围墙巷头〔即现邮电大楼朝北大门)。先后担任县商会会长的是:民国期间有徐子澍、汪禹仲、李君实、王遂良;日伪时期有戎海洲、马幼安、苏公安、柳荫荪、沈炳笏;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均系曹天任。
解放初期,淮安县商会由酱业代表柳荫荪临时主持工作,对原同业公会的代表、行业组长和具体办事人员,都基本不动,嗣因柳荫荪年事已高,不能适应商会繁忙的领导工作,经县工商科、税务稽征处会同淮城区党委研究决定,免去其临时商会会长职务;指定城区人民代表、百货业会员卞国梁代理临时会长;并改商会为临时工商联合会。1949年11月中旬,正式成立淮城区工商业联合会。
一、淮城区工商联成立经过:
1948年11月,淮安第二次解放。由于多年战争的影响,市面商业萧条,工商业者思想比较复杂。县工商、税务部门与淮城区党委、政府共同商定,全面进行工商登记并成立工商登记委员会,以后就利用这套班子筹建工商联,并改名为“健全工商联合委员会”。
在县城工委的领导下,工商科长张友兰、税务局长赵荣洲、淮城区长管振东等参加筹委领导工作,经过缜密研究,提出成立工商联的具体方案:(1)根据地区与行业分布情况,成立八个“改进分会”;(2)组织会员酝酿工商联领导班子人选,其组成人员:委员31人,常务委员11人,正副主任委员5人;(3)根据工作需要设秘书、宣教、组织、调研、调解五个股,各股设正副股长各一人;(4)由工商联统一征收会费和雇佣人员;(5)提出45名候选人名单,交代表酝酿;(6)明确候选人条件:思想进步,赞成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在工商界有一定声望、工作积极负责的人;(7)采取记名选举方式。
1950年12月下旬召开全城各行各业代表大会,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大会筹委会提出45位候选人建议名单交代表讨论;各行各业共提出103位候选人。遵照县委意见再度进行政审工作,选举日期推迟到12月31日进行。
淮城区工商联合会于1951年1月1日正式成立。委员会由31人组成,其中常委11人,正副主委5人。主委汪一宇、副主委王效和、卞国梁、王竹声、金紫涵。委员会下设秘书、组织、宣教、调解、调研五个股,配备工作人员12人,行业公会职员11人。经费负担,按照各行业户营业额比例收取。
这次参加选举的计有棉布、杂货、粮食、百货、酱园、纺织、国药、浴室等共47个行业。
参加大会会员2257人,非会员256人。
二、淮城工商联含会会址的变迁:
抗战前,淮安县商会会址在漕运总督衙门西侧,原有房屋己被日机炸为平地。日本侵占淮安后,迁到棋盘街(即今交通局大楼东侧)杂货业公会——敬安公所内办公。51年淮城工商联成立,原址不敷应用,又借用了当时天丰烟店和德丰酱园的部分货房。1958年利用敬安公所西侧的一块空地,新建礼堂五间。那时工商联的会址共占地3200平方,有房屋45间,建筑面积约850平方米。同年因拓宽马路需要,拆除房屋18间,翌年同县政协合建新房七间。“文革”期间,县政协和县工商联均停止活动,所有房屋被房产和交通部门占用。1979年退出部分房屋给政协使用。工商联恢复前一年即1986年,经县领导会办同意将全部房屋出售给交通局;政协迁至西长街东侧原县委小楼办公,由有关部门批拨地皮给县工商联另建房屋。嗣在北门大街章马桥南侧建成一幢新楼,作为恢复活动后的淮安市工商业联合会的新会址。
三、县工商联及其二、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淮城区工商联建立后,成为政府与工商业户加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贯彻政策法令、处理工商问题方面,处处显示了它的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一个能够领导全县工商界的组织,因此成立县工商联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1.县工商联的酝酿和成立:
在县城工委的领导下,淮城镇、工会、银行、合作社、税务局密切配合工商科,于1953年6月26日召开全县工商代表会议,实到代表270余人,这次会议着重讨论成立县工商联的意义、作用和任务以及成立的时间、程序和组织机构等问题。会议中途,接省商业厅通知县级工商联暂缓成立,为此会议仅开一天半就草草结束了。三年后,县委报请淮阴地委批复,同意我县成立工商联机构和人事安排方案。
淮安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亍1957年4月中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131人,列席代表119人,这些代表来自全县各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组)、小商小贩、各专业公司,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上传达、学习、讨论了“全联”二届大会精神以及陈叔通、薄一波、许涤新等领导同志的报告和讲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彦春同志到会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吿。会议讨论和选举产生了县工商联的组成人员:
主任委员:汪一宇;副主任委员:徐步宏、仲茂贤、赵坚平、朱洪寿;常委十人;执委二十四人。其中常委仲茂贤于1958年作为淮阴地区代表出席全国工商联会议,听取刘少奇同志的报吿;常委吴毓瑜、万学仁分别于1950年3月和1956年2月去北京出席全国女工商业者和工商界家属积极分子代表会和全国工商界社会主义靑年积极分子代表会。他们是淮安工商界最早见到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的三位同志。
2.县工商联二、三届会员代表会议:
1958年5月,县工商联主任委员汪一宇,因政历问题受到査处,1958年11月,召开县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仲茂贤为主任委员,增选蓳殿儒为副主任委员。常执委也略有变动。
1961年7月26日-28日,召开了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应出席代表109人,实到100人。会议听取了三届执委的工作报告,讨论了今后工作任务,学习贯彻了中共中央统战部许洛新副部长的讲话,改选县工商联新的领导机构成员,常执委均略有调整。
1963年5月,主任委员仲茂贤病故。县委统战部报请县委同意提升副主委朱洪寿为主委。
3.县工商联的下属机构及其主要成员:
县工商联下属机构,除淮城建立七个民评分会外,各乡镇工商联及其负责人是:平桥镇主委陈永生,车桥镇主委邵延阜、副主委陶佑芝,钦工镇主委陈超,岔河区主委李乃信(不久划归洪泽县)。县工商联还于1962年在淮城成立商贩联合会,由李寿松任主委,杨寿朋、金贯生任副主委。会址设在现兴文市场内,管辖淮城、板闸、河下、河北、下关和闸口等地区,任务是:加强
对合作商店(组)的行政管理和人员的思想教育;贯彻执行政府的政策法令;督促履行纳税义务;调节相互之间的关系;帮助解决有关问理。淮城商贩联合会到1966年6月“文革”开始被冲掉。
4.工商联经费来源和会费负担:
县工商联经费由所有工商行业会员共同负担,主要用于职工工资和办公支出。会费负担的比例,基本上根据营业额制定,按大店多负担,小店少负担,摊贩酌情负担的原则收取。公私合营后,参加合营的工商业者没有财务上的支配权,一度时期收取会费有困难。省工商联根据国务院《关于工商业联合会经费负担办法的若干决定》的精神,召开有关会议传达部署。不久,县工商联的经费开支,根据上级通知列入县财政计划,会费收缴工作到此为止。
1962年成立淮城商贩联合会就是按国务院决定精神,采取会费自筹方式解决经费问题。
5.工商界生活互助金的来源与使用:
根据全国和省工商联通知,依靠工商界自己解决生活互助金问题,其来源:(一)要求工商界从公私合营投资定息中交纳1%;(二)公私合营企业私方实职人员每月按工资收入交纳1%;(三)小商小贩和个体手工业者,在自愿原则下,交纳部分互助金,最高限额不超过收入的1%;(四)除按规定交纳互助金外,如愿意多交或赠送也列为互助金来源;(五)必要时请政府予以支持。
从加强团结友爱出发,对特殊困难的工商业者,予以支持和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上问题。
互助金的使用,不是谁交谁享受,而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剂、逐级上缴和调用节余的办法,以便地区之间互相调剂。
鉴于我县参加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的私方人员,资本家少,夫妻店多,投股定息有限,而小商小贩和个体手工业者都未交纳,因此互助金为数不多。以后省联拨给我县互助金全系从全国全省统一调剂来的。直至目前省联仍然照拨。
△ 县工商联的任务和作用
从淮安县商会过渡到淮城工商联和淮安县工商业联合会,虽仅七、八年时间,但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淮安工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兹分别记述如下:
一、开展工商登记工作
解放初,淮城区共辖十一个镇:城内有鱼市、楼东、勺湖、瞻岱、联城五个镇,计有工商户1372户;南门外六珠镇计有工商户431家;东门外闸口、下关两镇计有工商户217家;北门外河下镇包括盐河北计有工商户673家;西北郊板闸镇计有工商户120家。以上共有工商户2813家。
1949年,淮安遭受水灾,农业失收。1950年春,青黄不接,市场萧条,又值解放伊始,工商户对党的政策存有疑虑心理,加上捐献、劝募、公债、税收都要他们出钱,一时承受不了,因此有些工商户只好廉价拍卖库存货物或固定资产,有的东借西挪,勉强维持。在春营税的征收中就有26家工商业户(布业9家,杂货3家,木业3家,酱园8家,铜、锡、针织、百货各一家),在继续经商还是弃商他图问题上犹豫徬徨、徘徊不定。后来有的合资化单干,有的坐商化行商,有的商店化摊贩,有的大店化小店……闭业歇业的就占51.5%。为了恢复生机,振兴经济,繁荣市场,增加税源和财政收入,进行工商登记就成为势在必行。
淮城成立工商登记委员会,镇设分会,街成立登记小组。首先召开有关部门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工商税务全力以赴。然后组织商会、行业以及城区镇街以上干部和积极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和运用各种方式,大力进行政策宣传并于1950年6月26日开始登记。
这项工作从宣传、申报、审査、发证为时三个星期。由于面广量大,情况复杂,而负责登记的主要单位工商科仅两三人,税务方面仅五、六人。这些同志底细不明、深浅不知。只能领导、筹划,具体工作主要依靠工商界委员、代表、组长和积极分子配合镇街干部进行。他们知情出力,不仅主动带头登记,从实申报资金,还不辞劳苦,不分早晚,挨门逐户去做思想工作,从而鼓舞和坚定了闭歇业户重整旗鼓、继续经商的信心,到月底就有几十家工商户要求恢复营业。如布业副代表金紫涵所经营的股东店,已经拆伙歇业,现在又动员股东重新复业,并影响了其他三家也复了业。百货业代表汪一宇原在背街做批发生意,为了以身作则,又在大街上开设门市,从而带动了荣记、恒昶两家百货店继之筹备复业。
这次登记发证的原则:生活无依靠、能遵纪守法,交税态度好的发证;对于一贯不守信用,惯于套用客款的不发证,对于亦商亦农、有田可种的从紧发证。
通过登记、发证,加强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髙工商业者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闭歇业不易,开设业也不易,只有振作精神,一心一意经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才是唯一的出路,也才有光明的前途。
二、建立助税网络,成立“民评”机构
淮安县税务局为了扩大助税网络,增强征收力量,经盐城分区税务局同意于1951年8月成立工商业税民主评议委员会。委员会由工商联正副主任委员、部分常委和税务部门负责同志共十五人组成。下设八个民评分会,按行业分别隶属某一分会。分会设正副主任委员,另配备会计和公勤人员办理具体事务,在淮城工商联和评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民评分会的职责是分管全城区68个行业,2844家工商户,带领大家遵章守法,积极履行纳税义务,评定和监督税收,做好统计回报、物价管理、维持市场秩序、检査商品质量等项工作。
三、协助政府鼓励工商业者积极纳税
建国初期,淮安开征的税种有:商品流通税、货物税、工商营业税、工商所得税以及地方各种税收。其中以工商营业税和工商所得税为重点。税率规定,各工商户(除定額征收户)每月要申报营业额,每季自我申报、民主评议。每年评议和核算所得税,按月预交营业税,每半年预交所得稞,保证税款及时入库。
评议营业税的依据是:税务部门拿出市场旺淡与商品购销情况的典型材料,提出与上年同期的幅度比例进行浮动。所得税是根据每个工商户全年民评总营业额为基础,按照商品营业额求出纯利润额依率计征,税务部门与工商业税民主评议委员会协商升降比例,然后通过民评分会以及各行业代表、组长进行民主评议。征税原则是:税不少征、税不重征,依率计征。但在征税与护税的做法上,往往有些工商户负税不足,也有的以表现好而掩盖了税收重征的现象。由于工商联和民评分会经常对工商户进行思想教育,动员他们遵章纳税,大倡纳税光荣之风,揭发那些进货不登帐,销货不走帐,应付税收做假帐、“搭天桥”,“飞过海”等偷税漏税的可耻行为。
在税务人员的指导下,民评分会,行业代表、组长不辞劳苦,动员督促各工商户按月如实申报营业额,按季民主评议,催缴税款。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他们大多能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大家不仅如实申报,而且还主动承担纳税义务。如工商联副主委、正太铜锡店经理朱洪寿,他认为开店为了生活,不是为了发财,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多承担些纳税义务,对社会多作些贡献,也是我们工商业者的光荣职责。原工商联主委、德丰酱园经理仲茂贤认为纳税是尽义务,处处不甘落后,人们给他起一个绰号叫“仲二呆子”。原四分会副主委李寿松评税议税,敢讲敢说,不问亲疏,谁负税不足,谁要增加,直言不讳,人称“小钢炮”。棉布业代表左松熙,经常对各户做思想工作,认真宣传税法,启发他们自觉纳税。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同行感动地说我们要向“左”看齐。一分会主委太昌祥布店负责人张宝仁,在评税中挺身而出,说到做到,正气慑人,事事走在人前。积极分子毛庆泉,经商规模小,资金少,但他思想进步,主动监视和揭发偷税、漏税的各种不法行为,经常向税务部门提供市场购销旺淡情况和依据,帮助剖析升降原因,协助搞好税收工作。如太昌祥商店等由于自觉纳税,取得税务部门的信任,由县税务局呈报经苏北税务局审査,首批获得“自报査帐纳税户”的光荣称号。分会主委、行业代表和组长,他们无偿的拿出时间,做到评税动嘴、催税跑腿,帮助査账,造算征纳底册,收缴税款,定期纳库,不分晨昏日夜,不管风雨寒暑,不怕刁顽恐吓,不因情面难却,不为吃喝所动,敢于向偷税漏税和拖税现象作斗争,为助税协税做了大量工作。
根据历年情况分析,淮城纳税总额约占全县75%以上,具体情况见下列附表:
淮城十年来纳税情况一览表(略)
从表列数字来看,淮城工商界纳税幅度是直线上升的。以50年为基数,51年为2.2倍,52年为4.4倍,53年为5.6倍,54年为6.4倍。税收入库成绩如此显著,这与工商联及其领导下的各级基层组织的艰苦工作和广大工商户自觉纳税是分不开的。
公私合营之后,生产资料所有制起了变化,过去税务部门与私营工商业者的征纳关系,已转变为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的关系,因此工商联也完成了协助政府税收工作的历史任务。
四、关心灾民生活、支持抗美援朝和国家建设:
1.捐赠钱物,帮助灾民度过生活难关。
1949年的水灾,带来了1950年的严重春荒。淮城工商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掀起劝募活动,救济灾民,各工商业户慷慨解囊,捐赠衣物钱财折购大米六万斤,为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尽了一份力量。
2.捐献飞机大炮,募集慰问资金,支持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美国出兵侵略朝鲜,直接威胁我国的安全。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是年10月25日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1年,淮城工商界同全国工商界一样,心系国家安危,坚决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和募集慰问基金活动,欢迎志愿军伤病员来淮疗养。
淮安县捐献指标原为18万元。由于全县人民同仇敌忾,踊跃捐献,实达24万元。仅淮城工商界就捐献31147元。
3.开展为志愿军伤病员献血活动:
为保家卫国光荣负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来淮疗养,淮城工商界在工商联的带领下,不仅多次去医院慰问,还号召大家献血,以助亲人康复。上至工商联主委,下至行业组长均带头报名,带动了大批工商业者。在工商联精心组织下,先后有四百余人参加献血报名。经过问病史、査血液、验血型等程序,最后在“九康”和“十康”医院输血的有章壮舒、沙景阳、王士权等20余人。为此工商联特携带礼品,对献血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五、认购公债,支持恢复经济和国家建设
为了加速经济恢复,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中央人民政府向全国人民发出认购胜利折实公债的号召,工商界即时组织学习,在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工商业者把认购公债视为热爱祖国的表现。
淮安县成立胜利折实公债推销委员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指示,以工商界及城市殷实富户为购买公债主要对象,为此推销委员会吸收工商界有关人士参加。
推销公债的方法是宣传动员,启发自愿认购,避免强迫摊派。从1950年2月开始,到5月结束。淮安认购折实公债为两万分,当时每分值约三元,从数字来看两万分好象不大,如以市场的商品和黄金比值来计算,却很可观。淮城工商界中殷实富户不多,大都是小本经营,他们出于爱国热忱,积极认购,如酱业裕茂一次认购500分;百货业陈兴盛、陈祥盛两家借金子到银行换购公债;达生药店、正泰铜锡店、周殿福杂货店借纱购买公债;陈太和杂货店、庚和布店按成本打六折出售商品来购买公债。在相互影响和推动下,工商界终于胜利完成认购折实公债的任务。
1954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国家发行经济建设公债,这对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次公债任务全县为10.2万元,分给淮城任务4.4万元。淮城工商联在县推销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支会,各民评分会成立小组开展推销工作。民评五分会副主委朱洪寿在工商联委员会议上主动认购一千元,工商联常委金紫涵、组长周玉山等也积极响应,对工商界影响较大,仅两天半时间就认购公债3.5万元。
1955年建设公债淮安为1827700元,分给工商界27700元。由于上年大水灾,加上风虫灾害,农业减产,购买力下降,因此在认购公债方面虽经工商联各级组织的努力,实际认购15382元,仅完成56,5%。
1956年建设公债淮安的任务为10.65万元,分配给淮城工商界任务1.5万元。县政府考虑到当时淮安连遭旱涝风虫灾害,为了不影响群众生活,提出“合理分配,自愿认购”的原则。工商联发动各工商户积极认购,如勺湖商店在经理周桂林的带动下,全店31人共购买公债522元;五洋业李寿成生活相当困难,主动认购4元;估衣业代表邵云甫自认100元,当场一次交淸。通过全面发动、典型引路,又一次掀起认购高潮,公私合营私方股东认购8041元,合作商店认购5460元,手工业认购6090元,共认购19591元,实际入库数为16069元,超额完成认购任务。
1957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分配我县任务为9.4万元,其中工商界2.6万元,经过努力,终于又一次超额完成任务。
六、加理市场管理,整顿市场秩序,改变市容市貌
解放初期,淮城计有个体工商户2813家。店靠店、行靠行、摊靠摊,有的跨业,有的跨行,肩挑手推,到处摆摊设点,价格不一。加上街道狭窄,人流不断,以致市容凌乱、拥挤不堪。因此,整顿市场、改变市容市貌已刻不容缓。
1.严格经营范围,统一物价管理。
1952年,淮城工商联在县工商科直接领导下组织检査小组,兵分九路,深入检査各商店、摊贩经营范围有无超出许可证的规定,商品价格有无明码标价,有无超出行业议定的合法利润。经过这次检査,适当地调整了商业网点,改变疏密不均状况,整顿了市容,规定了合法利润,克服了“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坏作风。对于油条、烧饼、包子、面条以及菜肴等大众化食品的规格、质量作了明确规定。他们还经常不定期的带着盘秤抽査和普査。通过整顿,査处了少数粮行套用客款长久不还,动用机关存粮进行投机,米中掺水,粮摊用大斗进粮,杂货店囤积居奇等等不法行为,均报请县工商科批准,给予还款、毁具、悔过、封闭、批评、检査、停业等处分。
2.统一度量衡器具,方便群众监督。
淮安城区度量衡器具,规格不一:斗有南门、东门、下关之分;秤有一斤廿四两、十六两三、十三两六钱四、十三两六之别;尺又分为老尺、时尺。由于斗、秤、尺均不统一,地区各异,易于欺诈,特别是农民群众受害颇多。经过整顿,统一规定:秤以十三两六钱为一斤;斗以十六市斤为一斗;尺以旧制十寸为一尺。在淮城市场上做到衡具统一,价格统一,既方便群众,也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整顿旧市场,建立新秩序:
以淮城鼓楼西侧旧货市场为例,简述这次整顿情况。这里本以寄售旧货为主,由于有些商业户化店为摊经营,逐步形成了综合市场,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面积从五亩扩展到二十多亩,人群往来仍然拥挤不堪,所谓“脏、乱、差”三者兼而有之,秩序非常混乱,偷窃、欺骗时有发生,投机买卖不胜枚举。在工商联的领导下,在税务、公安部门的配合下,由黄绍亭率领的一个小组着手整顿与规划。对原来开店的摊贩,一律退出市场,恢复原店面,把剩余的商贩划分三个区,摊贩排列横竖成行,摊位固定,行道宽敞。一段作为各行各业定户定位,按类集中经营;一段作为旧货出售或寄售范围;一段作为鲜鱼肉蛋、水果瓜菜等食品经营场所。每区推选组长一人负责维持秩序、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反映下边情况、收缴税费等。各摊位还订立爱国卫生公约。通过整顿,市场秩序井然,面貌焕然一新。原来那些包浆豆腐、鱼染腮、鸡鸭揣砂、肉注水等以次充好,克斤扣两等现象几乎绝迹,对那些出售陈腐食物和偷窃行为惩处极严:有的公开检査、有的敲锣周游市场。最令人难忘的是市场管理员黄绍亭自己也游了市场。有一天,黄在市场西北角发现一泡大便,无法査清是谁拉的,于是叫人敲着锣,黄双手捧着大便游市场一周,边走边喊:“谁在市场内解大便像我!”从此,再没有人随地大便了。
4.组织工商业积极参加城乡物资交流。
为了推销农副产品和供应生活日用品的需要,淮安县于1952年秋积极筹备召开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以县长、城工委书记、工商科长、城区教导员、工商联主委分任正副主任委员,以国营公司有关部门及县工商代表27人组成筹委会。委员会下设秘书、业务、宣传、服务四个股。淮城工商联在县工商科的领导下,在国营公司和合作社的有力支持下,担负起筹备交流会的任务,并连续召开有关会议,认真宣传,精心组织,周密布置,力求把交流会开好。
8月上旬着手筹备,9月14日开幕,到23日闭幕,交流会历时10天。参加交流的淮城工商界有24个行业,他们一律实行明码标价,参加交流的外地代表28人,本县代表77人,其中工商界代表63人,贸易代表206人。本着“积极交流、实事求是,有买有卖,互助互利”的交流方针,大宗成交额22.1万元,小会成交额67.6万元,现货现款82.7元,期款期货4.9万元。大会开得很成功。
此外,工商联还组织有关行业参加淮阴、扬州、盐城、南京、常州等地的物资交流,从而为淮安土特产品打开了销路,促进了农副业生产进一步的发展。
5.积极投入币制改革工作。
国务院决定于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币以代替旧人民币。淮城工商联在银行的指导下,分别召开有关会议,宣传币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各工商户坚定不移拥护政府的政策法令,积极配合银行开展旧币回收工作,对以旧币购货的工农群众要热情接待、不嫌麻烦,仔细清点,让顾客不因新老货币的交替而感困惑,并要求各户对旧币只收不出,统一交银行结算,
七、组织学习,统一认识,协助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思想改造
广大工商业者既有拥护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遵守政策法令的积极一面,也有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消极一面。工商联认为组织学习、加强教育是统一认识、提高觉悟的重要一环。从1952年开始,即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协助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自我思想改造。同时向省地两级政治学校推荐学员参加学习。
1.分两个层次组织学习:(一)组织工商联委员、民评分会主委和部分行业代表进行学习;从正面教育着手,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努力工作的光明前途,要求他们消除疑虑、靠近党和政府,爱国守法,团结广大工商业者并以身作则,起影响、带头、推动作用。(二)各民评分会在税务人员的配合下,按行业组织工商户学习,对他们进行爱国守法、遵章纳税、端正经营作风的教育,反对以次充好和投机倒把行为,树立新的商业道德风尚,推行明码标价,薄利多销,服从国营领导,遵守价格政策,服从市场管理,协助国营搞好市场物资供应,保证人民消费需要。使他们认识到私营工商业只有这样,才是接受改造的唯一途径,并要求他们检举揭发那些投机倒把、偷税漏税、违反政府政策法令的人和事。
2.成立学习分会和学习小组。
工商界通过学习,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思想觉悟,有利于开展各方面工作,因此工商联研究决定:为了进一步推动工商户学习活动深入持久继续下去,在县工商联学委会领导下,成立淮城工商联学习分会,下设十三个学习小组,各组推选组长领导学习。学习分会委员具体分工,检査督促各组学习。
学习制度包括时间、内容、方法等都制订得比较明确,大家也基本能自觉遵守,很少缺席。对于学习好的人,除公开表扬外,还给以日记本、钢笔、奖状等奖励。
八、组织工商界人士参加历次政治运动
1.“五反”运动。
淮城工商业联合会,在城工委和工商科的领导下,于1952年1月26日-2月29日共35天,开展了以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行贿、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为内容的“五反”运动,分四步进行:(一)宣传发动。召开全城工商业者会议,阐明“五反”的内容及其危害性,激发其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动员他们集中火力向“五毒”开火。(二)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根据材料,掌握重点行业、重点户,召开坦白检举大会。被检举揭发的工商业者185户,行贿102件,受贿干部243人,钱物折合12400余元;自动坦白交代的有204户,行贿467起,钱物折合3889元。(三)批判错误,提高认识。许多工商业者在会上发言,严肃批判行贿受贿错误的严重性,被批判者也能承认错误并表示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广大工商业者无不引以为戒。(四)思想建设与组织处理。按照“团结——批评(斗争)一团结”的公式和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原则,促使工商业者的思想觉悟有了较普遍的提高。通过这次“五反”,大家一致表示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也为开展“三反”运动提供了必要的资料,为搞好党风和整肃社会风尚作出了贡献。
2.组织工商界人士参加整风运动。
淮安县工商联成立不久即组织工商界人士投入整风、反右运动。1957年7月26日召开城区商干(扩大〉座谈会。座谈党的“二百”方针的目的和意义,为积极投入整风、反右运动打好思想基础。从57年12月2日开始,到58年3月5日结束,在历时三个月的学习过程中,县工商联在整凤学习中重点辩论的题目是:(一)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是不是优越?(二)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立场在目前是不是反动?(三)当前资产阶级还有没有两重性?(四)要不要共产党领导?(五)要不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六)怎样看待和工人的关系?在公私合营企业内又如何看待公方代表?(七)合营合作究竟比联营单干是不是优越?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明辨了是非,分清了界限,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髙。
整风反右分学习鸣放、反右斗争和组织处理、思想建设三个阶段进行。参加这次运动的工商界总人数为3775人,其中参加一般整风的551人,共贴大字报17256张,定右派7人(后均改正)。这次运动规模之广、声势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远,载入淮安工商史上重要一页。
3.组织工商界人士向党交心。
整风运动后期,提出工商界向党交心活动。参加交心的对象有资本家41人,小业主216人。其中经理级44人(包括合作商店经理36人)、股长级3人、门市部主任级35人、门市组长级75人、会计21人、营业员79人。
这次交心活动,不仅纠正了工商界人士的错误认识,提高了他们思想觉悟,还审査了部分人员的历史问题,为整顿和纯洁工商队伍提供了材料。
4.组织工商界人士参加义务劳动。
为了加强工商业者与工农之间的联系,密切同工农之间的感情,县工商联经常组织各级工商干部、工商业户参加近郊农村夏收夏插、秋收秋种、积肥造肥、挑河挖土等义务劳动。根据1959年3月统计资料,工商界人士参加劳动的达1991人次,为农业水利工程挖土3626方,积肥运肥350120担。此外在拓宽城市街道、拆除房屋和其他各项建设中,工商界先后参加500人次左右,为城市建设作出了一份贡献。在1958年“大跃进”中,工商业者从事发明创造,积极工作得到奖励的有250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有159人。
九、初级含作,组织联营:
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的最后一年,淮城工商业者大都是一家一户的单干,在购进、生产与销售环节中,存在着资金短缺、运输困难、经营能力受限等具体问题。有些中、小工商户趋势岌岌可危,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不仅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而且还给以扶持和帮助,在资金上银行给予贷款。在经营方式上,工商联提出适应市场形势的措施,组织联营,向初级合作方向发展。通过工商联的组织发动,各行各业展开大讨论,在各户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初步组成了联营合作形式。具体分为四种:(一)联产联销;(二)分产联销;(三)联购联销;(四)联购分销。工商户通过实践体会到组织起来的好处: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可以统一筹划;二是对商业网点进行合理设置,方便供销;三是相对集中人力,用人以才;四是集中资金,重点使用;五是节约开支,降低成本费用;六是减少运输困难。以联营为支柱,加强了外购外销的信赖,对内更便于管理和监督。
推行合作联营时,提出“三反”、“四要”的原则,“三反”即反对投机取巧、反对操纵垄断、反对强迫拉夫;“四要”即要自觉自愿团结互助、要遵守政府一切法令、要精密计划严格制度、要反对狭隘、保守、自私。每个人都经过了利弊得失的考虑,结果大部分工商户愿走联营的道路,这为今后公私合营打下了思想基础(具体情况见附表)。
淮城工商户联营组织概况(略)
十、组织工商业户走合作化道路,实行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的前奏。
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之一。1954年正是解决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矛盾的主要途径。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和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充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借以加强对工商业户的管理和教育,促使他们在经营思想上由唯利是图转变为为人民服务;在经营管理上克服盲目性,防止他们掺假掺杂,反对他们进行黑市交易,限制他们发展和牟取暴利。工商联遵照党和政府的统一部署,由上而下召开各种会议,着重宣传三点:(一)服从国营商业的领导,在经营上一律向所在地国营企业和合作社进货,必须按月按季编报计划,由国营公司和合作社审核供应,不得擅自向外购货;(二)树立新的商业道德,对从业人员加强教育,必须做到货真价实,老少无欺,在经营时间上要方便群众;(三)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明码标价,不得擅自变动价格。通过宣传和组织整顿,淮城工商户绝大部分都能遵照执行,直到公私合营高潮的到来。
2.公私合营髙潮的掀起。
合营前淮安私营工商业者的概况:根据1955-1957三年档案资料分析统计,淮安县私营商业计4958户、从业人员6410人。淮城私营商业2492户,从业人员4012人,其中纯商业1841户,从业人员2574人,内含职工91人。饮食业405户,从业人员809人,内含职工51人。服务业246户,从业人员809人,内含职工235人。全县个体手工业3108户,从业人员3925人。其中淮城2160户,从业人员2721人。
为了顺利完成对私改造的任务,县委、县政府全面发动,抽调干部,组织力量,成立“淮安县资改办公室”领导这项工作。
工商联首先利用平时组织的学习活动和工商业余政治学校加强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进行反复学习,反复辅导,使工商业者逐步认识到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使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在我们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其次经过对私改造的理论宣传和组织联营的具体实践,大家开始认识到组织起来的优越性。从1954年起,就明确必须向国营进货,编报计划、按照国家牌价的规定和限制,再加上税收的杠杆,促使工商界坚定了走合作化道路的信心,特别是淮城的座商少于商贩,单干多于合资,夫妻店多于资本家,资金不多,规模不大。这些人逐步形成对公私合营过渡到国营,成为国家从业人员的愿望。更主要的是对私改造的宣传和工商联委员、代表以及进步人士的带头和鼓动。因此,淮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成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势。
从1956年1月起,公私合营的浪潮风起云涌,席卷淮城。各行各业递决心书、写大幅标语,向政府申请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私合营。全城锣鼓喧天,鞭炮阵阵,有些行业得到批准后,莫不欢欣鼓舞,组织报喜队,召开庆祝会,尤其是棉布业在1月20日下午9时,顶风冒雪,满怀喜悦,敲锣打鼓,集体游行,迎接公方代表,表现出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无比热情。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将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小组初步组织起来。全县共组成了新药、国药、百货、酱醋、南北杂、饮食、福利、棉布、家禽野味九个合营商店、一个化工厂、一个裕农油米厂。
此外交通运输部门组织了七个木船运输生产社、一个搬运生产社。
3.清产核资与定息情况。
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之后,为了进一步明确工商业者的股金情况,组成了清产核资小组,对各户原有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理和核算,以便明确合营投股金额。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发现某些工商户有吃大锅饭思想,依靠合营企业偿还银行贷款,有的对合营早有准备,抽缩资金;有的以次充好或提高库存价格;有的提高不动产的估价,有的隐匿、截留生产工具……但是大多数工商业者均能如实申报自己的动产和不动产的股份数额,特别是那些觉悟高、表现好的工商业者,不仅将合营前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如实投入合营,还另外想方设法多投股金,不少人自觉的把收藏的银元、金首饰、铜锡、房屋投入合营企业。如天丰烟店柏恩来就以银元400枚,黄金4两、德产缝纫机针35打入股。正太五金店朱洪寿以存锡400斤投入作股份。浴业陈寿洪自觉的低估房屋和实物价格。棉布业毛旭平以全部房产和其他股东黄金3两作股金。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大批工商业者如实申报,积极投股,使清产核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遵照国务院关于公私合营企业中推行定息办法的规定,组织私方人员进行学习,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讨论各行业合营后的定息问题。根据企业性质提出不同利率:百货、新药、福利、化工厂、杂货、裕农油米厂等六个合营企业固定资产息率为三厘,流动资金息率为五厘;棉布、国药、酱园、饮食、家禽等五个合营企业固定资产息率为二厘,流动资金息率为四厘。以上讨论意见上报待批,后来按照党和政府的赎买政策精神,各合营企业定息率均按五厘执行。
4.对私营工商业者的工作安排。
县人民政府对于那些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在历次运动中能起带头作用并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工商联委员、民评分会主委、行业代表、组长以及部分工商业者,在公私合营后立即作了适当安排,并于1956年6月6日通知正式宣布部分人员的职务。其中百货业7人、酱业6人、棉布业5人、饮服业16人、国药业5人、南北货11人、化工业4人、新药业、裕农米厂、家禽商店各1人,共安排58人,其中经理、厂长级12人、主任、组长级46人;另有部分未参加公私合营的工商业者均安排在合作商店和小组里,让他们为合营后的企业作出贡献。
△ 为集体为社会办了几件实事
(一)举办工商业余政治学校
随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深入,怎祥帮助广大工商业者进一步提高认识,更好的适应形势的发展,县工商联成立了学习委员会,由九人组成,推选商业局副局长徐志高、工商联主委汪一宇为学委负责人,并决定成立“工商业余政治学校”,于1956年7月18日举行开学典礼,校务委员会由汪一宇、赵坚平、仲茂贤、朱洪寿等21人组成,汪一宇任校长,戴炳琪、侯士敏任副校长,陈方成任教导主任。
校务委员会下设两个组:一是教研组,由李大金、赵坚平、柏恩来、龚亦衡及专职教师一人组成,以专职教师为组长,负责编写教材,安排课程,董办教具等;二是学习辅导组,由陈文兴、章壮权为组长,研究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并从学员中选出若干辅导员以便辅导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员,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学员以工商业者为主,吸收部分小业主和家属,以及宗教界人士参加。以第一批为例计347人,其中男330人,女17人,分两个班、24个组,各组推组长一人主持讨论、学习和汇报联系。
学习内容:以省委宣传部、省工商联颁发的《工商界政治理论学习教学纲要》(草案)为主,结合学员具体情况和当前形势,再选择部分时政材料穿插进行。
每期学习时间为二年。每天学习分早、晚班。早班上午5—7时,晚班下午7—9时,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
学习方法:分班讲课,分组讨论,结合自学。学习经费由各公私合营商店按参加学习的人数分担,不足部分在工商联经费项下支出。
通过学习,普遍提高了学员的思想觉悟,从理论上认识到破资本主义、立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很多人在谈学习体会时纷纷表示,从今放弃剥削,接受改造。学员左松熙、徐台贤、董殿儒等先后提出不要股金、不要定息,再不过无耻的剥削生活,要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7年下半年,整风反右运动开始,工商业余政治学校停办。
(二)举办时政讲座
1956年9月下旬,在县委统战部、宣传部的领导下,县工商联在城内、河下分别举办了时政讲座。讲题有:《关于苏伊士运河问题》和《大家都来为和平解放台湾而努力》以及其他有关当前时政的题材。
参加讲座的听众累计共达2451人次。其中小商小贩1501人次,参加河下讲座的听众有623人次,参加城内讲座的听众有1828人次,其中家属就有950人次。
(三)创办淮城私立初中班
1953年,全县仅有淮中、二中、钦工三所中学,不能满足当时小学毕业生的入学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淮城工商联急社会之所急,在县工商科和淮城党委的支持下,于1953年暑后,利用工商联20余间空余房屋作为教室,创办了一所“淮安县淮城私立初中班”。开办费用共8000元。
教职员以聘用和调配相结合。经县文教局同意,调原勺湖小学校长高翔轩为教导主任,主持这个班全面工作。聘用专职教师陶鸿佑、钟继业、吕寿来三人,聘请兼职教师何维淑、王士芳二人,另配备了职员和工友各一人。
这个班招收初一学生110名,分两个教学班。学生来源以工商业子弟为主,也兼收农民、军人、干部子女入学,少数学生来自淮阴、涟水、宝应等地。本城学生走读,农村和外地学生住校。
这个初中班招收的靑少年,均系往届或应届未被公办中学录取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各科教师勤恳扎实,因人施教,讲究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基本上发挥了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每位教师都能全力以赴搞好教学工作,特别是聘请的兼职教师、后来担任县政协一届常委的何维淑同志(女),乐尽义务,不取报酬,风雨无阻,按时上课,三年如一日,深受全体师生的赞扬和尊敬。
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费,不足部分由工商联解决。每个学生一学期缴学费10元,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有20%的减免额。所收学费均用于办公和业务支出,包括添置设备、房屋维修、教职人员工资等。
这个初中班仅设初中一年级课程。一学年后,他们大部考进公办中学初一年级,也有少数插进初二年级。三年来,共培养学生300余名。1956年秋经有关部门同意停办,主要原因是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淮城工商联在主客观条件上都无法继续办下去。对现有110余名学生由文教部门进行考核,按成绩分别安排到各公办中学初一或初二继续学习。教职员工亦由文教部门分配到各公办中小学校工作。
1958年秋,县文教局利用原有校舍、设备、教具等创办一所民中,经费由文教局补助,与工商联完全脱钩。
(四)开办土产商店,解决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困难。淮安盛产“三大”即大头菜、红大片、大蒜头,尤以城郊河北、徐扬等地出产丰富,畅销省内外。解放前一度因战乱产销停滞,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市场亦日趋繁荣,改变了过去坐商困守、行商难行的不景气局面。而“三大”仍面临着新的问题:行商因其粗、鲜、贱,利润薄,易霉烂,风险多,再按值缴纳8%行商税,所得甚微,甚至亏本,因此不愿长途运销。“牙行”处在反对中间剥削的情况下,既无条件经营,也不敢大批吞吐。—家一户又无法长途自销。需求者亦难坐地设点收购。淮安县工商科为此与淮城工商联商量解决这个难题,结果决定成立土产商店并确定由工商联副主委王效和负责筹备工作。经工商联常委研究,由王效和、仲茂贤、汪一宇、张佛田、金紫涵、王竹声、黄绍亭、项国华等11人组成土产商店董事会。王效和任董事长兼经理、仲茂贤任副董事长兼副经理。初步集资3,000元,由工商户认股,每股一元,每户一股,多购不限。
1951年秋,土产商店正式开张,下设河北、淮城两个收购站,统一领导,分开核算。河北收购站开始在河北西里盐碱地上设点收购“三大”,吃住办公均在租用当地农民的三间草房内。收购信息不胫而走,农民纷纷把“三大”运来出售,早晚兼收,磅不停歇,产户无不称便。收购的鲜货,即时运往外地销售,由于购、运、销三者不够平衡,对于一时未能运出的鲜货即加工腌制,用大缸储存起来。通过腌制的“三大”成品,备受需求者欢迎,所费成本不大,保管期又长,并可调节运输,因此,在“走鲜”的基础上,逐步向咸货发展。由数口缸逐步增加到30多口缸。河北西里距运河较远,短途运输费用大,又不便接洽业务,于是迁移到河北大街东里。那时大砂缸已增至40多口,还砌水泥池子以扩大腌制。为了更便于推销,土产商店还派专人分别常驻宁、苏、锡、常等地,与有关省市单位联系业务。因此收购量也越来越大,鲜咸一齐收,咸货调运也越来越多,销售门路也越来越宽广,以致宁、沪、镇、常、锡、苏等地均来人来函大批订购。在华东六省一市交流会上,淮安大头菜名列榜首,形成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土产商店的成立,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城东、季桥、钦工、席桥等乡镇广泛栽植,使“三大”的产和销面临广阔的前景。
1951年,食品公司尚未建立,城市肉食供应价格不稳定,农民卖猪常被屠户压级压价。为此土产商店特在淮城鼓搂旧货市场设立收购站,定名为“生猪代理号”,配备工作人员五人。主要业务收购生猪,再批售给屠户供应居民食用,为了稳定猪肉价格,有时也自宰一两头生猪挂牌供应,并组织运销外地。为了保护农民养猪的积极性,该店对农民出售的肥猪,均由经验丰富的屠户徐宝按质评级议价,深得农民信赖。当时每天要收300头左右。本地供应不了,必须圈养待运,因此,检疫、饲养、管理等项工作非常累人。由于运输条件不具备,一无汽车、二无轮船,仅靠雇用小民船,速度很慢,稍有不慎,就加大在途死亡率,要付出购大于销的代价。但由于土产商店和收购站的业务人员精确计划,谨慎安排,不怕劳累,使业务节节上升,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淮城竹笤业共有89户之多,他们均系一家一户小生产者,本微利薄,无力大批自行进货,原材料时有脱档现象。土产商店急手工业者之所急,利用运销土产回头船,代为组织购进毛竹和竹枝等原料,既解决了经营者的困难,也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可谓一举三得。
土产商店开办以来,解决了千家万户的生产和供应问题,而自身也由白手起家到还本付息,直到积累值万元资产,也算兴旺一时。由于国营企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完全有能力担负起经济领导地位,对业务范围的划分,县供销社与工商科产生分歧,以致使该店进退两难。
1952年4、5月,苏北行署工商处两次通知淮安县人民政府,取缔土产商店,县工商科根据淮安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意见,两次报告呈请保留,苏北行署工商处于是年7月批复:“同意所请”。
1953年,食品公司成立,撤销了土产商店生猪收购业务,不久,又将土产商店经营的所有业务、人员和资产全部交县供销社推销科接办。
(五)创办小工厂,解决部分工商户家属子女就业的困难
对私改造前,淮安工商业中夫妻店和股东店居多,而到合营和合作商店从业的一般一家仅安排一人,每人月工资不超过四十元,很难维持一家人生活。1961年,又正当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不少工商户家庭、子女闲居待业。如何把这些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增加其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工商联主委仲茂贤为此召开工商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由副主委朱洪寿、秘书郑培石负责筹办一个小工厂。资金来源:自筹400元,又从医药、百货、饮服等合营商店福利项目中借支400元。此外又向省工商联作了书面报告,陈述办厂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打算,得到嘉许。省工商联支持3000元。限于资金只能从小处着手。经过反复调査,发现当时市场上毛笔套子奇缺,遂因陋就简办了一个笔套生产小组,没有设备,土法上马;笔套原料需要铜,铜是国家控制物资,能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经发动大家献计献策,结果以马口铁镀铜挂锌,制成笔套,不锈不腐,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经过试销,很受市场欢迎。可是马口铁当时也很紧张,只好一方面多渠道收购食品罐头皮代用,一方面向国家轻工部请求帮助解决。轻工部肯定了工商联的做法,当即批拨精制细条白铁皮两吨,缓解了原料问题。
笔套生产小组开始仅有一把台钳,十余个工人。由于产品畅销,从淮阴销至上海、河北、东北直到云贵和西藏,几乎遍及全国。随着市场的需求,产量的增加,生产规模也相应地越来越大,工人由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发展到110人。
生产场地原来是利用工商联大会议室,由于人员不断增加,场地也不够用。工人面对面、背靠背拥挤不堪,影响操作和生产速度。1962年,经向棉百杂商店协商,租用他们玉器巷内的食堂作为生产场地。产品除毛笔套外,又增加发夹,投资也相应增加。由于规模扩大,产品销售面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要随之加强,于是从化工厂先商借后调进一名干部来负责产、供、销业务。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数量的增加,原有生产小组这个名称巳不能适应形势需要。1963年,经工商联决定改为“淮安日用品生产合作社”。委派张玉焕同志为主任,负责生产、供销工作,报请手工业局批准并向有关部门备了案。
工人工资采取按件计资、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所以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干劲十足,一个工人每月收入稳定在30—60元,髙的达70元以上,人平收入40元左右。按照当时的生活水平和一般工资待遇,算是比较高的。
该社创办以来,业务之所以能蒸蒸日上,主要原因有四条:(一)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不讲排场,逐步改进生产条件;(二)行政管理人员少,没有吃闲饭的,一人要顶二人用;(三)生产纪律严明,不误工,不耗时,严格检验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四)思想政治工作跟上,干部、工人以社为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人还主动提出不要分红,不要奖金,要求扩大再生产。因此积累越来越多,不仅一次偿还省工商联借款,还把本县各方面借款也一一结清,既无外债,也无内债,积余资金和设备折价将近五万元。
1965年社教之前,有关方面提出工商联应把精力放在全县工商工作上,对这百人以上的生产社,为了更好地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交给手工业局管理。工商联也因办社的目的已达,不在名利上考虑,毅然决定交出。后来又几经变化,发展成为淮安市元件厂,目前该厂已成为国家二级企业,是国内生产中周最大的厂家之一。
淮安县商会演变为工商业联合会,仍然是代表工商界的人民团体。它是政府与工商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这级组织把广大工商业者组织起来,团结在党的周围,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觉遵守政府政策法令,端正经营作风,树立新的商业道德,搞好产、供、销的调节和平衡市场的需求,兴办各种事业,为生产和消费服务,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注:
1955年3月1日实行币制改革。新旧人民币的兑换率是:1=10000元。当时新币一元可兑银元一枚;80-100元可购黄金一两。上述公债税收均以新币计换。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