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私立集一图书馆 / 许鸿年

淮安私立集一图书馆 / 许鸿年

淮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代地方文人对书籍的收藏都十分重视。然而这些私家藏书多为他们自己及其子孙后代服务,不肯轻以示人,而一般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既买不起书,又无从借阅。清代光绪年间邑人丁宝铨(进士、曾任山西巡抚)、周钧(进士、翰林院编修)等社会名流,曾集资筹建藏书楼供人借阅,后因管理不严,经费支绌,不久就解体了。直至三十年代初,淮安才办起一所初具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名为“淮安私立集一图书馆”。

民国十九年(1930),淮安的一个由文人学者组成的民众团体——文庙洒扫会的同人,为了“搜集图书供人阅览”,协议创办“淮安私立集一图书馆”。为什么要用“私立集一”这四个字,这首先要从“洒扫会”说起。

远在清乾隆年间,由邑人阮学浩(裴园)太史倡议,组织淮安读书的文人成立“文庙洒扫会”,会员有一百八十人之多,每逢农历朔(初一)望(十五)日,会员齐集文庙(即孔庙,亦称府学,现酒厂招待所即其原址)举行洒扫活动。每次活动每人赞助一钱,作为洒扫会活动和文庙修缮经费。订立经济管理公约,严格规章制度,推选才品兼优的会员为董事,历年成规,经费大有结余。后来陆续购置田地,所在地即取名“一钱庄”(在今淮安马甸乡),以每年田租收入作为各项支出费用。由于该图书馆所用经费都是一钱庄供给的,不用政府一分钱。因此,它是”私立”的。

为了不忘“一钱”的来历,用“集一”作为图书馆的馆名。

为了办好集一图书馆,洒扫会专门选派地方上知名人士成立董事会,擘画全馆事务。如财产的保管,经费的处理,以及检査图书等。这七人是:王崧生、何维屏、何述曾,何楚侯、周发荣、秦遇赓、郝肇瑛。并从七人中推选一人为馆长。馆长拥有监督用人、行政议诀、编制预决算的权力。首任馆长由何楚侯(名宝善、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特科毕业)担任。馆址选定在三台阁(原址在大鱼市口东即现在鼓楼食品厂),由于当时三台阁需要修建,暂租借江北慈幼院(即现在附小南大门)前宅房屋使用。设管理员一人,于民国十九年(1930)九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

当时,馆藏图书有一千三百零八种,计五千七百六十七册。为了便于检阅图书,馆长何楚侯先生考虑到我国古籍内容冗杂,加之近代翻译书籍日益增多,单用四库分类法,“多有无从归类,或难于分析,即勉为归纳,间有未能允洽者”。因此,他“略仿无锡县图书馆体制,旧籍分类仍依四库前例酌参子目。”对国外的书籍,以及国内新的译著,则根据杜威分类法加以裁拼,遂编成“淮安集一图书馆分类法”。书目有十六大类,每大类有九到十二个小类目,共计120个类目,清进士邑人田毓璠(鲁玙)为之作序。

馆藏图书中除一部分明版书和一些稿本外,还储藏私人印的铅字版22种,2755块,如《山阳诗征》(正续编)、《茶余客话》等。木刻版书9种1717块。如《养一斋全集》、《山阳志遗》等,还藏有古铜鼎一座。

集一图书馆开馆后,每天定时开放,由于馆舍地处偏僻,经常来馆阅览的读者较少,开馆一年多就停办了,所藏图书移交给县民众教育馆(原馆址即现在淮安旅社)。后几经战乱,这部分图书多有散失。如市图书馆现在收藏的明天启(淮安府志》就是解放后从市场上收购来的。文革期间,幸存的部分集一图书馆的图书,统一归入淮安市图书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