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经历 / 汪华东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我正在陕西淳化县政府任科员职务,事变那天早晨,杨虎城将军以西安绥靖主任的身份,打电话给西安与红军根据地之间的各县政府:蒋介石已被逮捕,红军即将到达,要好好招待。果然,12月12日(也许是第二天)下午,由彭德怀率领的左权、杨尚昆、陆定一、周桓、刘晓,还有戈丽、丁玲等人都到了淳化。
我虽然早在1933年读过一本叙述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成果的书,同时又和一些地下党员、进步人士编辑过进步刊物,并参加过北平“一二。九”爱国运动,但从未想过能与共产党和红军负责同志见面,更不敢想竟和这些负责同志经常交往达七八个月之久。在这期间,先后有任弼时、贺龙、肖克、陈赓、刘伯承等同志经过淳化,我都见过。至于林伯渠、成仿吾等同志则是1938年我去延安时相识的。
记得1936年秋,我在上海工作时,听说丁玲忽然失踪了,当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准是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或者秘密逮捕了,也有人以为她可能投奔苏区或参加红军了。“西安事变”后,党和红军的动向究竟如何,人民也很关心。国民党官方报纸透露的消息,人们是不相信的。我以为应该利用见到丁玲这一事实,间接报道红军的动向,于是写了一篇《丁玲会见记》的稿子,用“马华”这个笔名于1937年1月下旬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这个笔名,杨尚昆等人是知道的。
有一天,杨尚昆告诉我,你那篇稿子香港报纸也转载了。他很兴奋地说:“这一来,不仅国内的人知道了红军动态,连国外人也知道了。你这篇稿子的作用可大啊!”记得我在那篇稿子的后面注明:“本文写于西安西北一个小县城中。”那是告诉人们,红军已不在山沟里,而在县城里了。
接着杨尚昆同志交给我一个任务,即天津《国闻周报》发表了一篇《寄北方青年的一封公开信》,恶毒谩骂党和红军,希望我以亲见亲闻的事实给以反驳。结果该报在一篇《四寄北方青年的公开信》上,指名斥责我“戴着有色眼镜为共产党宣传”。杨问我对此有何看法,我说:“我感觉非常光荣!这说明我已为党做了一点工作了。”从此,杨对我更加接近,也就是说他对我的教育和帮助更多了。
1938年春初,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写信约我前往延安。这时红军早已改编为八路军离开淳化了。我趁到西安办理赴延安手续的机会,又特地去拜见了杨尚昆同志。我向他汇报了红军离开淳化后,淳化县政府与苏区淳耀县政府(即淳化与耀县交界处的一块地方)的摩擦情况以及我如何利用职务之便把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发下的反共秘密文件扣留下来,将原件转交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情况。杨也告诉我在延安发生张国焘叛变的情况。此后好几十年,彼此再没有互通消息。
文革期间,我于1970年1月到煤炭部(建国初期我是燃料工业部部长的秘书兼部的新闻秘书)江西分宜干校接受“审査”。虽然第二年我就获得“解放”,那个干校也早经结束,而我却被留在江西达二十年之久,尤其是我被“抄家”时,来人发现了一本许多党和红军负责同志给我的题词①(见附照)。有一个“红卫兵”竟说:“你过去认识的共产党员没有好人。”其中彭德怀、杨尚昆、陆定一三人的题词都被毁去。后来“解放”我时的结论上还有个尾巴:“历史上犯有严重错误。”1979年3月煤炭部政治部虽然对我进行复査,肯定了我从1937年到1946年为党做了一些有益工作,否定了一些污蔑不实之词。但对于我是否应该和其他到干校的人一样重新返回北京,却只字未提。从1985年起,我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请落实政策,返回北京,经过几年,迄无结果。
(图片:领导同志为汪华东的题词)
1990年7月,听说党和国家领导定期搜集下面情况,我于是想起给杨尚昆同志写封信试试看。我是当过首长秘书的,知道外面给首长的信件,大都由秘书看过才送上去。为了引起先看这类信的同志的注意,我附上了林伯渠、任弼时、刘伯承和戈丽(即李伯钊、杨尚昆的爱人)给我题词的复印件。8月间,即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將原信批给全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由原煤炭部改组而成),要求将办理情况上报。接着杨尚昆同志又亲自加批:“请能源部办理”,最后得到人事部同意“回京安置。”发文日期是1990年12月12日。
真巧得很,我开始认识杨尚昆同志是12月12日(1936年);最后得到杨尚昆同志的批示,得以“回京安置”,又是12月12日(1990年)。为此,我曾写了一首“如此江山”的词,题为《又逢双十二》以记此事,原词如下:
无情岁月难留住,我亦不胜衰矣。记得当时,豺狼当道,那管江山破碎!凭高远眺,蓦事变西安,红旗飘起。不是仙乡,人间却有新天地。 此生何事最堪忆,甚无端,领略荒寒滋味②。几度哀鸣,几番啼血,依旧长门难启。已拼憔悴,剩细数离忧,暗伤身世。忽听韶音③,又逢“双十二”。
原注:
①在这本纪念册上题词的有二十多人,除了彭德怀、杨尚昆、陆定一三人题词均被“红卫兵”撕去,这本纪念册于1985年10月15日献给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并给予收据。手边现存的复印件仅刘伯承、陈赓、戈丽等同志的题词(见照片)。
②江西气候非常,每年有几个月阴雨不断。
③韶音:尧舜时代的乐曲。这里借喻尚昆同志的批示。
编者附记:
作者汪华东,淮安人,原煤炭部离休干部。三十年代初曾在淮安县立中学任教,系本市旅外多年的社会知名人士之一。曾任江西萍乡市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萍乡市委顾问,现年89岁,定居北京亚运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