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寄尘拒绝出任日伪淮安县知事 / 秦士蔚

秦寄尘拒绝出任日伪淮安县知事 / 秦士蔚

先父讳粤生,字笃臣,又字寄尘,晚号寄叟,江苏淮安人。出身封建仕宦家庭。曾祖讳焕,字文伯,举进士,出任广西按察使。祖父讳保愚,字少闻,又宇少文,以候补知府任用。先父于光绪八年壬午(1822)出生于广西曾祖任所,故名粤生。先父幼习诗书,秉性正直惇厚,聪颖好学,考取秀才后,入国子监,赴朝考入选优贡,任七品京官。善书法,尤精于蝇头小楷,尝自称其诗“学杜摹苏”,尤宗香山,以平淡出之。著有《寄庐诗稿》三卷、《寄尘文稿》一卷,未及付梓以世乱散佚。1961年夏病逝于南京,享年七十九岁。

民国二十八年(1939)二月十日即农历戊寅年正月十一日,日寇从徐州大举侵犯,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两淮先后沦陷,城内居民扶老携幼纷纷下乡避难。我们全家也逃至离城十五里的秦田(现属马甸乡秦田村)居住。

1939年秋末冬初的一天,盘踞城内的日寇宣抚班科长北川等到了我们城内的家中,前后寻视,看到有一座小楼,上悬一匾曰“寄楼”,这是先父亲笔所书并附一段小序,均镌刻在这块木制横匾上。旁有大镜框一块,框内陈列先父二十岁至五十岁各个时期的照片,其中还有辛亥革命前顶戴补挂身穿朝服的照片。日酋看着镜框产生了兴趣,当即询问看门人李贵:“这是什么人?”李答:“这是我们家大老爷。”“现在在什么地方?”“下乡了,住在秦田。”一边指着站现旁边的陈大老头和他的侄儿陈开阳:“就住在他们庄上,离城十五里路左右。”日酋当即指定李贵和陈开阳明天早晨给他们带路去秦田,并说他要亲自去请我父亲回城。

第二天上午九时许,日寇一行一百多人全副武装,出了南门,到了秦田以后,包围了整个村庄,并将机枪和小钢炮架在周围田间,以壮声势。李贵和陈开阳带了日酋和翻译进庄直奔我父亲的住地。当时父亲的一位同乡好友花鸟画家金寿荪先生适在座。其时,我虚龄只有十七岁,也随侍在侧。日酋伪作亲善面含笑容慢慢讲出来意,邀请父亲进城去当县知事。父亲当即回答:

“城里已有沙贵章和戴六二人,他们还是很好的。我在少年时是抱有大志,因为不满三十岁就考取优贡,任七品京官。民国以后,仍寄居北京。当时是北洋政府,虽在财政部、盐务署做点事,但军阀当政,人事靠后台不靠实学,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官越做越小,薪俸越拿越少,加之官场腐败,也就无意于仕途,想去深山读书。”并即出示身边所藏李毓如舅祖为其所作的《深山读书图》手卷,上面还有许多乡先辈的题咏,先父自题五古一首:

神州今何如,举目忍瞻眺。
空对此江山,悠然一凭吊。
吾舅大手笔,诗文极奇峭。
余事通画理,落纸何神妙。
依稀旧山河,苍凉悲夕照。
我是空山人,登高发长啸。
天壌虽云大,落落几同调。
时还读我书,此中有奥窔。
更驾扁舟游,投竿且垂钓。
浮名复何有,洁身恐貽诮。
世上有风波,茫茫非所料。
把卷聊自得,破涕忽为笑。

父亲指着画卷及自题诗又说:“这幅画图和这首诗,均作于民国三年(1914),也正是我无意于功名利禄的自白(此画卷现尚珍藏在我处,也是目前仅存的父亲手迹)。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迁都南京,我即归隐淮城老家,并盖了这座小楼,栖身于此,故名‘寄楼’。况今年已五十有七,且身体多病,病发即不能起床。”并指着站在旁边的我说:“此后再无他求,课子而已,了此一生。”日酋知其不愿出来做县知事,就又改变话题,劝说父亲带头回城安居。父亲答得很干脆:“我的房屋、家具、衣物全在城里,如真能安居,你就是不请,我也是要回去的,此时请不要相强。”日酋见此情况,面色虽稍有不悦的神态,但还保持冷静,片刻后才说:“请你考虑考虑,三天之后,我们再出城来迎接。”说毕就走了。

这伙如狼似虎的日寇气势汹汹地走了以后,父亲真的考虑起来:三天之后怎么办?办法还没有考虑好,晚上又来了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部队陆军第八十九军第三十三师的一个加强连,首先进来的是连长(姓名记不淸)自称和我堂兄秦士颐是同学,向父亲问起白天的事:“听说日寇今天上午来过,老先生受惊了,情况如何?”父亲当即将日间经过以实相告,并说:“限我三天回城,现在正考虑脱身之计。”该连长说:“现在你们住的秦田,村庄甚小,且靠城太近,从各方面看都不太安全。我们部队驻防蚂蚁甸镇,离此地十多里,附近的沙庄,也有你府上的田地,庄子又大,村里又有防卫,四面还有圩沟,比起秦田条件要好得多,何不搬去那里,离城远了,日寇也有所顾忌。加之,我们部队就驻在镇上,也有个照应。不知老先生以为如何?”当时父亲想了一想,和他虽不相识,但说得也颇有道理,自己一时又想不出其他再好的脱身办法,当即就决定连夜搬家去沙庄居住。这样从表面上看,晚间又被中央军“劫走”了,日寇如果再来追问,对当地农民也可以解脱了关系,免得走迟了再生出其他枝节。

记得父亲在侨居北京期间,正当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曾写了《行路难》组诗,现录其中一首:

君不见昔日囚徒为上客,
又不见今日英雄起草泽。
生逢乱世要膂力,杀人快意无足惜。
走历天南与地北,人同此好财与色。
读书大误非长策,毛锥安用徒兀兀;
事变须臾不可测,干戈满地行不得。

父亲非常鄙视那些“囚徒”、“草泽”之辈的“好色好财”,自己又早已无意于仕途,他怎么能腼颜事敌,去当傀儡县知事呢?

1988年5月15日追忆于南京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