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名老中医章湘侯 / 殷大彰
从医生涯 七十春秋
章湘侯先生,名臣沅,淮安河下人,清光绪廿七年(公元1902年)农历十二月廿二日生于一个中医药世家。祖父章文甫,医术高超,精于治疗伤寒。父章荫培,名顺咸(1868—1918),继承祖业,尤谙于医治温病,民国初年任“山阳医学研究会河下分会”秘书。
先生幼聪颖,六岁读私塾,在老师和父亲的严格教育下,通读“四书”“五经”,尤嗜书法。由于家庭的熏陶,常自习《伤寒赋》、《温病条辨赋》,均能背诵。十五岁拜邻里殷汝金(晚清秀才)为师,钻研文学。同时随父侍诊,抄方按脉,勤苦实习三年,理论与实践俱有长进。为求系统地学习中医药知识,继又随堂叔章鉴虞在淮阴仁源生药店学药三年。业满后,不幸其父病故。当时淮安河下名医较多,未敢遽然应世。先生一方面协助叔父章吉仁(名顺同)经营仁德堂药店,一方面又拜同里名医汪筱川先生为师,继续钻研医学。汪先生造诣很深,名闻遐迩,活人颇多,桃李满园,如朱伯平(上海名医)、邱慕韩(苏州名医)、马景乐(双沟名医)、许益升(响水县名医)、谭济安、马继中、髙景唐、许春扬等淮安名医,均出其门下。先生苦学于斯,切磋于斯,为尔后医学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淮安温疫流行,哀鸿遍野,先生决心走匡医救世之路,即在淮安河下二帝阁西仁德堂药店内挂牌悬壶应世。
1945年秋,先生去上海,在刘树农先生(淮安籍,解放后为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帮助下开一门诊,1946年冬仍回故里行医。
解放初,先生虽因历史问题被査赴,但从不放弃为病者解除痛苦的一贯初衷。1953年,先生响应党和政府号召,送医下乡,主动到淮安席桥联合诊所行医。1955年,经淮安县人民政府卫生科介绍到人民医院任中医师。1956年淮安县中医院成立,即调到县中医院,1958年县中医院撤销,仍回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59年,受聘于淮阴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任兼职研究员。1963年,江苏省卫生厅授予“江苏省名老中医”称号,同时兼任南京中医学院“江苏省名老中医继承班”的特邀教师。
十年动乱期间,先生和许多老中医一样蒙冤受屈,饱受迫害。1968年8月,被淮安县公检法军管会关押审査一年余。1971年,被迫在街道诊所行医。1975年,安排在淮城镇卫生院(现改为“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
1980年,党和政府为先生彻底平反。1981年,淮安县筹建中医院,先生调至中医院(现改为“淮安吴鞠通医院”)工作,同时担任淮阴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淮安县政协常委,淮安县八、九两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7月1日,不幸因病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救死扶伤 医德高尚
先生青年时代,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疫病时常流行。贫困病人无力就医,先生常倾囊相助。1932年,名医汪筱川先生邀集医界同人与地方士绅,成立“公济施医药局”,先生参与其事,为不少贫苦患者施医药,受到人们赞扬。
1953年,先生在席桥行医期间,由于农村缺医少药,先生常自行采药,夏天吃冬瓜,他把瓜皮、瓜子留存晒干备用,还自配家传和自用验方,如“八宝珍珠散”、“聍耳散”、“翠云散”、“珠黄散”、“黑灵丹”、“鹅掌风散剂”等,免费赠给患者。
先生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无论严寒酷暑,他总是不等就诊者全部看完决不下班。肚子饿了,常到饭店买烧饼充饥。十年动乱期间,一度被关进看守所,但他还想着治病救人,治疗食道癌的一号处方、二号处方、三号处方、抗癌口中含化丸、百草蜣茹丸、抗乳房癌方等,就是在看守所里拟定的。1971年以后,先生对多例食道癌进行应用治疗。如席桥乡薛某、博里乡周某、城东乡陈某、淮城镇勺湖居委会武某、宝应县泾河乡张某等患者,经先生应用上方治疗后,至今都还健在。又如原在盱眙九二五工厂工作的张某,1973年患脑颅内肿瘤,生命垂危,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医院治疗,均认为非手术不可,经先生精心治疗半年而愈。对危重病人,先生从不因为怕担风险而拒之门外,总是尽心竭力,进行抢救,如1976年涟水县宝滩乡李某患破伤风症,几家医院都不肯收治,而先生却热情接待,运用《保命集》的“左蟠龙丸”和《晋南史全•恩家传方》的“五虎追风散”合《外科正宗》的“玉真散”治疗,一剂见效,二剂神清,三剂而愈。
先生名闻省内外,常有外省、市病人来信求方索药,先生都根据信中所述病情,给予拟方答复。如江西省蚕桑场患肝硬化病的杜某,西安市患风湿性心脏病的熊某,无锡市广益乡患红斑性狼疮的任某,浙江省空军某部患神经衰弱的唐某等,都是用信函邮方寄药治愈的。先生每月收到求方索药的信函近百封,白天无暇,经常在晚上为外地求医药者拟方药或复信,至午夜始就寝。由此亦可见先生对病者负责的精神。
先生从事中医诊疗工作近七十年,救活成千上万的生命,但他从不以此炫耀于人,而是时时以“山阳医学学派”先贤的髙尚医德为楷模。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对病者有求必应,视人病如己病,故常常收到经诊治而病愈者的感谢信、锦旗等,但从不张贴、悬挂。他对学生说:“一个医生,不是为了一面锦旗、一张感谢信工作的,而是要把如何为病者治好病始终放在心上。”
先生为人民治病解难的事迹,在淮安早已有口皆碑,党和人民也给了他较高的荣誉,但他在学术上从不因此固步自封,而始终虚心好学,勇于创新。1982年,先生已八十一岁髙龄,还是坚持上半天班,子女和学生劝他不要再工作,他很生气,并写了一首七绝诗自勉,云:“不务虚名求实践,‘望闻问切’戒多言;解除疾苦是天职,钻研探讨业歧轩。”先生一生为中医事业献身的精神,洋溢在字里行间。
培桃育李 潜心著述
1963年,江苏省卫生厅授予先生“江苏省名老中医”的光荣称号,并受聘兼任南京中医学院“江苏省名老中医继承班”的特邀教师,所带的一位学生袁长新同志,1979年已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现已担任淮安吴鞠通医院的副皖长。后来,先生还承担辅导南京中医学院淮阴专科班学生的实习任务,先后为国家培养中医主治医师、医师和其他中医人才多名,他们有在县、乡医院工作的,也有在街道诊所行医或个体开业的,均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先生为我县培养中医人才,解决中医后继乏人之困境而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先生行医数十年,积累了不少心得和经验,撰写了数十篇文章在一些医药杂志、报刊上发表。如《彝渊验方》一文,刊在
《江苏中医杂志》1963年第12期;《中风(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文,刊在《广西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期;《上焦宣痹汤临床运用体会》一文,刊在《江苏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老中医经验》专栏和《淮阴科技》1984年第2期《吴鞠通学术思想》专辑中;《吴瑭学说对淮安温病学发展的影响》一文,也在《淮阴科技》1984年第2期《吴鞠通学术思想》专辑上刊出。又如《吴鞠通生平及其著作》、《淮安清代温病学家李厚坤》、《简谈气管炎预防及治疗便方》等医史资料和医学科普知识,也分别在《淮安文史资料》和《淮安报》上发表。此外,他还先后撰写了几十份讲稿,在市、县中医学会上和教学中宣讲。先生还常常指导学生撰写有关中医学的文章,如《吴鞠通故里初考》(学生顾天培、袁长新、粱金尧撰)一文,刊载在《江苏中医杂志1985年第1期;《我学习中医几点心得》(学生殷大彰撰)一文,刊载在成都中医学院《学习通讯》1984年第3期,等等。
自1983年以后,先生鉴于自己年事已高,在一些学生的协助下,对1961年至1981年保存的医案,进行系统的整理,已完成初稿的有《章湘侯常用经验方选》、《竭丹手录(章湘侯医案集)》和《论产后常见病辨证施治》等,还指导学生殷大彰整理点校清代淮安名医李厚坤的《溫病条辨赋》一书。这些著作,为继承我县“山阳医学学派”学术思想,启迪后学,推动我县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正如《淮安报》第1440期报道先生《潜心著述记》一文中所说:“师承古训创新意,留得妙方启后人。”
医术精湛 流芳后世
先生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渊源于“山阳医学学派”宗师吴鞠通的影响。几十年来,除能熟练处理内、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
病,对一些疑难病症,如食道癌、子宫癌、肝硬化、红斑性狼疮、脑肿瘤等早期治疗,在其大胆探讨摸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同时对中医儿科、外科亦有研究,并积累了一批单方、验方,临床疗效显著。因此,就诊者络绎不绝,应接不暇,而先生亦以劳为乐。
先生诊疗工作的突出特点是细致、认真。他非常重视“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的调查和收集,病历记栽详尽认真,一丝不苟,对病人的任何陈述和询问,从无半点敷衍搪塞,并将中医心理学运用到诊疗实践中去,因而诊断辨证准确。1981年,先生夫妇八十寿辰时,孙康非、马济中两位先生撰联为先生祝寿:“八旬夫妇齐眉寿;一脉歧黄着手春。”词意可谓工整贴切。
先生用药极其灵活,对古人之方,从不生搬硬套,每用一方一药,都经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故用药组方极有法度,绝非堆砌药物,杂乱无章。由于拟方得当,服后效如桴鼓之应,曾受到北京一位教授的赞誉:“方不求奇偏速效,药能用当自通灵。”先生悬壶济世,造福乡里,深受两淮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46年,国民党淮安县长牛作善,曾赠送牌匾,名传淮城内外。解放后,不仅被省卫生厅誉为“江苏省名老中医”,并多次被县政府和卫生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1982年和1984年还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卫生工作者,淮阴市政协先进个人,出席了表彰大会。
先生一生为中医事业心力交瘁,1986年7月1日病逝于淮安县人民医院。痛失良医,闻者无不悲悼。淮阴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中医学会、市中医院,中共淮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等各部门和同人学生分别送了花圈或挽联。
淮安县人大挽联是:
誉满杏林,风范长在;
名传江淮,德泽永存。
淮安县政协挽联是:
历劫不惊,寿臻耄耋,偶染微疴成大去;
活人无算,誉满江淮,徒嗟盛世失良医。
淮安县吴鞠通医院挽联是:
精研歧黄,鞠躬尽瘁,六十余载为人民;
振兴中医,呕心沥血,桃李天下誉满门。
淮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挽联是:
治病救人,千秋风范;
培桃育李,一代名医。
早年同窗老友马济中、高景唐、王效和挽联是:
老友无多,回思往事皆成泪;
良医顿失,合为苍生再哭公。
中共淮安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以及医药界人士三百余人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县卫生局长周敬澄主持,县政协副主席刘彬致悼词,对先生一生为医药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了极其中肯的评价。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