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馆筹建纪实 / 秦九凤

周恩来纪念馆筹建纪实 / 秦九凤

淮安北门外右前方不足一公里的地方,是一片开阔的水面,碧波荡漾中一座四方形的高大建筑物拔地而起,在青松绿水映衬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气势恢宏。这就是举世瞩目的“周恩来纪纪馆”。它犹如一座巍巍丰碑高高矗立在桃花垠的水面上;它寄托着全国各族亿万人民乃至后世子孙对一代伟人的怀念。

一、各族人民的心愿

周总理为国为民操劳一生,功高盖世,临终时连一屑骨灰都没有保存,他向人民献出了全部爱心,人民不会忘记他。

—九七六年的四月四日,京城寒意未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北侧贴出了一份署名为“边疆某部部分战士”的建议书,建议由人民群众自愿捐款集资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建立一座纪念馆。这个建议一贴出,人们立即围聚起来,许多人流着眼泪,纷纷解囊。瞬间,建议书前钱币便“长”成了一座小山。这个建议当时虽然难于实现,但是它却象一枚从天而降的巨大陨石,在中华儿女的心海里激起万重波浪,发出撞击的回声:一定要给周总理建一座永久的纪念馆。

一九八〇年秋,延安地区的一位老农对前往访问的周恩来生前卫士韩福裕同志说:“你们得想办法给周总理也建个纪念馆,他可是给毛主席、给中国人民扛了一辈子长工啊。”老农那朴实的语言使老韩动情地落泪了。他只好默默地连连点头。

一九八五年,兰州军区司令员杜义德将军来到淮安周恩来故居。在周恩来的铜像前,这位久经沙场、解放战争时期就曾担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的老将军久久肃立,热泪盈眶。到了接待室,老将军深情地询问故居管理处的王树荣主任:“淮安有周恩来纪念馆吗?”当他听到回答说没有时,老将军激动了,他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把他那指挥千军万马的大手一挥:“赶快建!要是没钱,我给你们去捐!”也是那一年,江苏省原副省长管文蔚同志来到周恩来故居,他一边参观,一边望着摩肩接踵的人流,深情地说:“淮安是周总理的故乡,要建个周恩来纪念馆,一定要建!”

地灵人杰。淮安自古就是名人荟萃之乡,淮安人也以此而感到骄傲。多少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先后建有韩侯祠、梁红玉祠、吴承恩故居、关忠节公祠,还修复了刘鹗故居,不管多少褒奖或非议,这些名胜古迹都一代接一代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一部分,现在怎么能不为周恩来建一座纪念馆!?

人民的心声犹如阵阵海潮,一浪又一浪地撞击着人们的心扉,形成亿万人民心灵的共振:淮安必须建一座周恩来纪念馆!

二、深孚众望的决策

为周恩来建纪念馆,纪念馆又建在淮安,淮安人当然不甘落后,江苏、淮阴省市领导人也部很激动,他们积极行动起来,要求建馆的报告层层上转,直至党中央。最后竟批转到邓颖超同志那里。邓颖超,这位与周恩来患难与共半个多世纪的妻子、战友,对周恩来的了解似乎要比别人更深一层,由她决定建不建周恩来的纪念馆,答案自然是不用言明的。

建馆报告就这样犹如石沉大海,甚至招来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各种各样的议论。但是,只要人民的心愿没有了却,人们对周恩来的情思无法更好地寄托,人民就不会忘记。一段时间的沉默过后,新的报告很快又送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手中。这时已是一九八六年的事了。春回大地,神州一片生机。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见到中宣部的请示报告就说,用不着开会讨论了,这是一件好事。随即提笔就批:“可以吧。规模不很大,资金也有限。不必再送常委了。”说的果断,批的英明,一句话,是个英明果断也是深孚众望的决策!

一九八六年三月七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86)47号《关于建立周恩来同志纪念馆的复函》。这是中央以文件的形式批准在江苏淮安建立周恩来同志纪念馆。中宣部的复函说:“同意在淮安县建立周恩来同志纪念馆。建馆要注意朴实,并注意与故居的环境风貌相协调,讲究宣传实效,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不久,淮安县委就收到江苏省委转来周恩来的亲密战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馆名——“周恩来纪念馆”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笔一划都凝聚着

周恩来、邓小平之间的深情厚谊,也为建馆这一英明果断的决策增添了光彩。

三、无可比拟的选址

中央同意在淮安建周恩来纪念馆了!消息不胫而走。纪念馆建在什么地方好呢?专家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四、五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把纪念馆建在周恩来诞生地驸马巷故居旁边。好处是,游人可以在同一地方既参观故居又参观纪念馆,十分方便。可是,这里地处闹市区,周围房屋林立,拆迁既多,而且建成后无法容纳那海内外接踵而至的千千万万参现者。

笫二个方案是建在周恩来小时常去游玩的勺湖之滨。这里风景优美,距离故居只有几百米,西傍风光旖旎的勺湖,北临一流设备的淮安宾馆,位置很好。不过,在这里建馆,要动迁一个拥有四百多名工人,年产值上千万元的淮安化工厂。为周恩来同志建纪念馆而迁走一座工厂,如果这样做也无以对总理在天之灵。这个方案只好又作罢论。

好在专家们手头都有淮安地图。第三个方案很快又应运而生,人们把目光集中到淮安城的市中心。这块地方比较宽敞,原来是元、明、清三朝的漕运总督部院旧址(相当于现在国家部一级的机构,专管南粮北运),整个地面要比淮安城内其它地方高出一米,又处在城市中轴线上,建馆是再理想不过的了。但是,专家们在兴奋之余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块地方建国后一直是淮安人民体育场,也是召开群众大会的场所。周恩来一生只为人民,从不为自己,如果把他的纪念馆建在淮安这样一块“黄金宝地”上,他的英灵难安啊丨就这样,第三个方案仍然被人们忍痛割舍了。此后,还有人提出府学魁星楼旧址等地方,都因为与上述几套方案中的类似原因而都否定了。

“我看建在城东北的桃花垠!你们看,这里有宽阔的水面,体现着周总理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这里大部分是荒地沼泽,不动迁什么民房,又不占用多少良田沃土;这里离故居不远,与文渠一水相牵……”发言的这位是苏州市规划局的专家喻绳芳。随着他的精辟论证,专家们的目光一齐被吸引到桃花垠这块地方。当时任淮安市城建局长的潘正凡同志也马上补充说,不错,早在宋、元年间,桃花垠就已是淮安的一块风景区了,明代以后这里才逐渐荒芜,现在长满芦柴、蒲草,农田也很少,有利于规划设计,建国后这里曾一度作为一个公园的规划区……。老潘为准备这些候选点的有关数据资料,已经熬了几个通宵。

桃花垠在淮安城东北,东倚淮(阴)扬(州)公路,西临淮(安)涟(水)公路,与周总理故居相距仅一点六公里。整个桃花垠湖区总面积五百一十亩,其中水面三百五十七点三亩,约占百分之七十。水面开阔,环境优美,绿化也已有一定基础。古代文人对桃花垠曾有过这样的赞美:

“春盎桃花垠,东风一笑迎。
桃花红更好,无限是柔情。”

于是,大家一致认为在这里建馆真是恰到好处,无可比拟。

周恩来纪念馆建在江苏淮安的桃花垠!消息象长上了翅膀,飞向祖国的天南海北,桃花垠的名字也伴随着周恩来纪念馆传向五洲四洋。

四、盛况空前的奠基

一九八八年三月五日,周恩来九十诞辰这天,沉睡数百年之久的桃花垠被雄壮的《国际歌》和那惊天动地的鞭炮声震醒了。

披上了节日盛装的桃花垠,充满了一派欢乐的气氛。一座长约二十米、高六米的巨大松屏横亘于纪念岛上,一朵朵洁白的小花洒落在散发出阵阵幽香的松枝间,给桃花垠平添了几分秀色。周恩来的大幅遗像髙高镶嵌在青松白花之间,他,依然是那么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周恩来纪念馆奠基典礼”十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鲜艳夺目。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周恩来纪念馆”手迹横幅放在会场的正中前方。淮安市各界代表、中外来宾共一千多人肃立在周恩来遗像前,向这位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人民的好总理,表达人们对他的千般哀思、万般怀念。

奠基典礼于上午九时开始,由当时的淮安市市长张凯同志主持。张凯领着全体人员首先向周恩来遗像三鞠躬。接着,中共淮安市委书记苏金必、中共淮阴市委书记黄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中顾委委员金明等先后讲了话。苏金必同志说:“要同有关单位通力合作,争取以最好的质量把周恩来纪念馆建设好。”黄冰同志要求:“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周恩来同志生前提出的“四化”目标,以改革和建设的丰硕成果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韩培信同志号召大家:“要以周恩来同志为榜样,勤奋学习,踏实工作,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周恩来的遗愿,把江苏建设好,把淮安建设好。”

敬爱的邓大姐在接到请她参加奠基典礼的请柬后,因为身体条件不能来淮安,但她深情地回了一封电报:“请柬已收到,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谢谢你们。”邓颖超同志与周恩来总理并肩战斗在革命征途上半个多世纪,真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对模范夫妻。为了弥补不能亲自参加的缺憾,她特地委派了周恩来生前的秘书高振普同志连夜赶来淮安作为她的代表参加并在奠基典礼上讲话:“邓大姐说,从各个角度,从跟周恩来同志几十年的老伴关系,从和周恩来同志几十年一块儿战斗的战友关系,她应该来淮安看看;从她对淮安人民的情谊,她也很想来淮安。过去,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抽出时间到淮安来,现在又因为年龄过高,今年八十四岁了,又失去了来淮安的身体条件,所以这次就不能来了。她知道淮安人民经常想着她,很多群众和单位经常写信对她表示关怀。她今天派我来,同时也就要我总答复各位同志,她不能——回信了,谢谢大家对她的关心。”高振普同志的讲话被掌声淹没了,与会同志乃至淮安百万人民都能理解邓大姐的这一片深情。

奠基开始了。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挥锹铲土,为周恩来纪念馆安下第一块奠基石。在培土奠基的人群中,除了各级领导人之外,人们还看到了周恩来的侄儿、侄女周秉德、周秉宜、周秉和、周尔辉和周尔萃,以及著名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女士等。他们不仅对周恩来多一层情感,而且多是第一次踏上淮安的土地。

淮安的名人胜迹,周恩来的故土乡情,给他们平添了几分留念,也更増加了他们对周恩来的哀思。

五、独具匠心的设计

选定了馆址就得搞设计。一九八八年初,周恩来纪念馆筹备委员会把这一光荣任务交给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东南大学,该校的建筑设计系主任包家森,建筑设计院副院长于传禹等参加了设计工作。教授们开动脑筋,按照中宣部的批文精神,率先设计出七套方案。奠基典礼结束的当天下午,从省内外请来的专家学者们,聚集在淮安宾馆,对东南大学设计的七套方案,进行了严肃而广泛的论证。共同的看法是,这七套方案既考虑到纪念性,又反映出思想性,既具备了我们传统的民族性,又表现出了古城文化的乡土性。七套方案,各有千秋。就在大家纷纷议论的时候,一位花白头发的老者站起身来,他在指出这些方案中的优点之后,还提出他自己的建馆设想。这位才思敏捷、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当场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四坡屋顶形的建筑,于是,周恩来纪念馆建筑设计方案的天平渐渐地向这位老专家倾斜。老专家名齐康,是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杨廷宝的得意门生,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建筑设计学教授。齐教授曾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等著名纪念建筑物的设计。在此之前,他出国考察过奠斯科的列宁墓,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林肯纪念堂等世界著名纪念性建筑物。在建筑设计界是位德高望重的人物。

齐康教授在考虑周恩来纪念馆的整个建筑设计中,既发挥运用了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又注意吸取当代建筑的羝进技术。在他的思考中,周恩来纪念馆必须融进这位伟人所独有的精神气质,能具体生动地俅现周恩来的形象、品德和人格。为此,他要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周恩来,了解周恩来的故乡淮安。在设计纪念馆的一年多时间里,齐教授每月来一趟淮安。他在周恩来故居对着周恩来的每一幅照片长时间的出神凝望,在潺潺流淌的文渠边长时间的默坐沉思,也去巍巍的镇淮楼上倚栏远眺……这一切,都为着体验周恩来的脉膊,亲身感受那顆伟人心脏的跳动。终于,捕捉多日的东西逐渐在他脑海里闪现出来了:主馆设计在梯形四坡草坪基台上,复以四坡屋顶,寓含着周恩来是中国人民忠实的儿子,永远扎根在祖国大地上,也酷似埃及那万世永存的金字塔;屋顶用四根十一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支承,象征着周恩来生前四次提出,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而更深的含义,好象也被齐康教探考虑到了:四坡屋顶、四根柱子的造型很象苏北农村水稻地区的牛车棚和待渡亭。周恩来为国为民操劳一辈子,甘当人民的老黄牛,整整为人民“拉”了一辈子的“车”;一九一〇年,周恩来离家从运河边的待渡亭登舟扬帆远去,如今,他又回到了淮安的“待渡亭”,让他魂归故里,安息长眠!

位于主馆北侧的附馆设计成“人”字形,那张开的两臂自然伸向主馆,形成拱卫之状,仿佛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周恩来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附馆前边,还有一座方形的牌楼门,它起着主、附馆连接作用。如果从飞机上鸟瞰,附馆又象个“八”字,牌楼象个“一”字,含有周恩来成功地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之意。馆区的建筑色彩设计,齐康教授也颇为讲究,白的墙壁,青色花岗岩外贴面,青灰水泥铺地砖……整个馆区,青白两色。从外表上看,显得筒洁明快,美观大方,很自然地使人感到周总理位居极品,两袖清风,一生清清白白。周恩来纪念馆,作为一座千秋万代的纪念性建筑,建筑设计大师齐康的创作堪称是匠心独运的杰作。

六、放眼千秋的施工

承担主体工程建筑的江苏省建筑公司,把这项工程当作教育新一代建筑工人的最好场所,派出了公司一流的工程队。公司经理、书记们用周总理的精神激励全体职工创全优工程,争取拿到我国建筑业的最高荣誉——鲁班奖。一九八九年十月,施工队伍开进工地,从那时起到竣工,六百多个日日夜夜,工地上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没出现一例质量问题。还在施工初期,他们就主动提出,在整个施工墙面上,一律按高出规定要求两个百分点的标准进行施工。主馆北侧有一段九平方米的底墙砌成后,经过工地质检员验收,已经高出标准一个半百分点,队领导没有勉强,硬是推倒重砌。

一九九〇年十月十二日凌晨,主体工程施工进入最关健的阶段——屋面封顶。这是施工人员永难忘怀的日子,平日就很繁忙的建筑工地,气氛显得格外紧张。一百余名干部、工人分成两班轮作,连同交接班每班长达十四、五个小时。工地上所有带“长”字号的,无论材料科的,还是财务科的,甚至后勤上的工作人员,全部踉班作业。江苏省建筑公司和淮阴、淮安两级市的党政负责人,也都守在工地上。屋面上坡度很陡,施工现场很小,加之由那数千根粗细钢筋扎制成的建筑“主心骨”更是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格外増添了施工难度。工程队队长、现场总指挥李龙根,带着技术人员如飞燕凌空,在屋顶穿梭往来指挥作业,整整连续七十个小时没有离开现场半步。

十月十四日,当晨曦轻轻撩开纪念馆区的薄雾时,人们清晰地看到了灰白色的屋顶,工地上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而那些壮如铁塔的施工汉子们,早在鞭炮声中进入了梦乡,有的长睡达十五、六个小时。

特殊的工程也会造就出特殊人才。方道生,这个一九八八年才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嫩竹扁担”,廿六岁的毛头小伙子,怎么也想不到会让他来担任这一重要工程的施工员。他年龄虽轻,可他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几万个数据,都要从他一根尺下量过;整个馆区建筑物,都将在他手量脚踩下拔地而起。一段时期,他整夜无法入睡。是啊,他听过多少周总理爱人民的故事。特别是小学四年级读的《十里长街送总理》那一课,他仍能倒背如流,而且每背起来总是泪珠晶晶。如今自己担负起周

总理纪念馆的施工任务,工程的技术要求,各种数据,都得靠自己把关……每到夜深人静,小方就轻手轻脚钴进设计室,面对一份份图纸,捉摈着施工方案,思考着如何更合理的钢筋、模板组合。半个多月后,主体工程的两万多个数据,他能一一背出,丝毫不差,被工人们誉为“活电脑”。由于小方整天在钢筋里钻,脚手架上爬,一九九〇年到一九九一年的一年时间内,他穿破了八双胶底旅游鞋,但他的腋下从不带一份图纸。由于他在工地的模范事迹,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授予一九九一年“新长征突击手”的光荣称号。

搞了四十年建筑的老工人杨炳辉,忘不了周总理对建筑工人的关怀、爱护。一九九〇年一月办了退休手续后,面对一家建筑单位四百元月补貼的聘请和其它优惠待遇不屑一厥,毅然坚持上纪念馆工地,负责抓质量和工地安全。春节期间,老伴和儿女望着他消瘦的面庞,都很心疼,他却自豪地说:“我搞了一辈子建筑,在花甲之年还能赶上建周总理纪念馆r值得啊!”

在整个建馆期间,数以百计的单位和许多个人自发要求来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一九九〇年夏天,旅居日本的华侨江苏同乡会特意组织三十多名江苏同乡,冒着酷暑髙温,舟车辗转来到周恩来纪念馆施工工地,一再恳求工地负责人安排他们在工地义务劳动,盛情难却,工地上请他们传运砖头。这些来自海外的炎黄赤子高兴得珧了起来,很快排成长队,将砌造主馆的砖头,一块一块地传递到施工现场。他们一口气就干了近两个小时,个个累得汗水津津。临结束时,一位年长的侨胞感慨地说:“周总理为了富民强国,为了推进中日友好,操心劳碌一辈子,我们为建他的纪念馆做点事心安啊!”福建惠安、江苏苏州、山东莱州等地都派出了最好的施工技术人员,参与这一工程的建设。

建成后的周恩来纪念馆,已经被评为优良工程,正在申报“省优”和“国优”。施工人员的汗水没有白流,工程质量已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七、跋山涉水的征集

奠基仪式举行过后,淮安市即成立了“周恩来纪念馆史料征集陈列组”,征集史料与土建工程同步进行。但是真正进入文物征集阶段已是一九九一年的事了。那征集来的每幅照片、每^^遗物,都可以讲出一段动人的故事,都是周恩来为党为国为民的无私无畏精神品质的最好证明。

一九九一年春天,北京市兴化西里一幢普通的居民住宅里,一位八旬高龄的老太太对着前来拜访的征集人员作了深沉的回忆:“他的‘家规’很严,亲属难得和他在一起合影,即使合拍了照片,也只能给你一张,还不准在别人面前炫耀。因此,有关他的东西,在他生前,我们很难得到。只有在他过世以后,大姐分给我们两件东西作为纪念:一只漱口甩的搪瓷缸,被孩子用坏了,也就丢了;另一件是他办公桌上的一个文具罐还在,献给你们纪念馆吧。”这位老太名叫王士琴,是周总理的嫡亲弟媳,也是周总理家庭亲属中仅剩的一位平辈。

在北京西黄城根南街,征集组的同志找到了一位年逾花甲,体格健壮的老人,名叫韩福裕,是周总理进北京后的贴身卫士。他一听说是周总理纪念馆来的人,立即亲热得如同家人。他从里屋搬出两只箱子,指着一只铁皮的说“这是周总理用过的一只文件箱,我保存了四十多年,却说不上它的来历,还是请教了当年随总理转战陕北时的警卫员王还寿才搞清楚的,现在我决定把它捐贈给你们。”

原来这只铁皮箱是美国陆军的军用饼干箱,是当年美国帝国主义援助蒋介石打内战的军需品,一九四七年被我人民解放军在河南前线缴获。那年三月,胡宗南率十四万多人进攻延安后,毛泽东、周恩来轻装简从,在陕北与敌人周旋,随身所带的笨重东西都扔了。这只铁皮箱被用来放文件,并加制了一个木质围框,既可挑着走,又可放在马背上驮。中央军委在陕北发往各个战场的命令、指示等手稿、草稿等均曾在这只箱子中存放,后来一直使用到西柏坡,进了北京后,才不再使用。箱底,清楚地留有几行英文字母,经翻译是“美国陆军军用饼干1946”等字样,这既是战利品,也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一九九一年的十月下旬,北京中南海内,周总理的生前秘书高振普同志郑重地拎出一只提包,清点出六件总理生前穿用过的衣物。其中赵炜同志收藏的那身全毛花呢中山装,还是一九六三年,周总理出国访问前夕,经邓颖超和总理本人同意才做的。周总理穿着这身衣服访问二十多个国家;国庆廿五周年招待会上,重病缠身的周总理,也是穿着这身衣服参加的。我们小心翼翼地端详着,眼前好象又出现了周总理那风度翩翩的伟大形象。

高振普同志还告诉我们:总理过世的那辰光,由于“四人帮”把持着党和国家的一部分权力,正丧心病狂地迫害周总理,我们这些在总理身边工作的人都做好了坐牢甚至杀头的准备,所以对如何处理总理的遗物慎之又慎。为了不让“四人帮”和他们的爪牙毁掉这些珍贵的纪念品,我们悄悄商量后,将衣物都编上号码,不动声色地送往各人在农村的亲戚家里,直到“四人帮”被粉碎,这些遗物才重返中南海。笔者顺手拿起一件灰色上装,一掏衣兜,果然掏出一张不大的白纸,上边写着一个“9”字,高振普同志笑着说:“‘9号’,是总理五十年代做的派力司上装。这是我们当时就编写好的。”

史料征集组还曾拜访过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张君祥夫妇,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著名电影、话剧演员张瑞芳等。他们—叙说起周恩来对艺术的关心,对艺术家们的体贴,叙说起总理的人格品貌,都是滔滔不绝,热泪涟涟。他们提供了大量周恩来尊重知识、关心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永远写不完的一部周恩来光辉历史。

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征集人员跋山涉水,北上首都,南下上海、南昌,西去革命圣地延安,共二十多个省市,走访了五十多个单位和二百多位知情人士,行程二十余万公里,征集到史料照片计三百八十四帧,实物及参考品一百五十二件,为丰富陈列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书法丹青寄情思

一九九一年三月,淮阴市政协委员吴应宇提出了二四三二四号提案:周恩来纪念馆应向海内外名人征集书画作品,“把纪念馆办成学习周总理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圣地。”提案反映的正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心声。于是,绿色的邮路载着征集函奔向海内外书画名家;一幅幅书画作品很快从天南海北汇集到淮安。一阵阵墨香,一片片真情,书画家们把自己心底对周恩来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凝聚于笔端,寄托于丹青。

七十九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陈大羽先生在周恩来纪念馆书画征集笔会上,挥毫书写了《名垂青史功盖千秋》八字大字的中堂。大家正在夸赞他的字写得古朴、遒劲,可这位老书法家自己品来赏去,总觉得“千”字的韵味不够,他捋捋袖子,脱掉上衣,毫不犹豫地重新写上一幅。

南京中年画家盖茂森收到周恩来纪念馆书画征集笔会的请柬时,父亲病危在医院。他仍准时赶往江苏省美术馆,一幅《评茗图》不到半小时就画成。那肥大的芭蕉叶,那古朴的提梁壶,那喝了茶仰首品味的茶翁神态,栩栩如生,行家们也不禁交口称绝。

一九九一年五月二十日,纪念馆史料征集组拆开四川省内江市文联的一只大信封。随着飘逸的墨香,一株盛开的马蹄莲花结现在眼前。花知人情,草解人意。马蹄莲是周总理生前最喜欢的花种之一。—九六四年,总理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以后从莫斯科回到北京,毛泽东、刘少奇和朱德亲临机场迎接,一位少先队员献铪他的就是一束盛开的马蹄莲。是谁?这么熟悉周总理的喜好?画家叫邱笑秋,是内江市文联副主席。征集函寄达他家时,他已出访新加坡,归国后,他赶紧作画。在他心底,早已凝聚着对周总理的《深深的怀念》。

被誉为上海“第一老人”的书画家苏局仙先生,一九九一年底得悉淮安建周恩来纪念馆的消息。老人于十二月廿九日提笔写下了“功名光日月,馆舍壮山河”的楹联。不料,老人竟于第二天溘然长逝,时年一百一十一岁。这是他留在世上的最后一件墨宝。苏老热爱周恩来的一片赤诚之心,全部凝结在这幅楹联之上。

周恩来总理生前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人们也许还记得,直到他临终前,还找来罗青长部长,谆谆嘱咐他不要忘记台湾的朋:友。他逝世后,邓颖超根据他生前的愿望,特地将他的骨灰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陈放了一夜,以弥补他没能看到祖国统一的缺憾。他惦记着台湾同胞,念念不忘台湾朋友,台胞们又何尝把他忘记!六月十日,纪念馆收到了海峡对岸的著名书法家高华山先生展转赠送来的一幅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高先生是江苏涟水人,缕缕墨香中体现着先生对总理的一片敬仰深情。

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得到淮安将建周恩来纪念馆的消息特地约请了浙江美术学院陈守义教授和南京艺术学院的沈行工教授两位艺术家共同设计了《梅园春早》的画面,安排了二十多位高级绣师,用一千多种丝线,花半年多时间,把周恩来、董必武两位老一辈充产阶级革命家当年在南京梅园的场景绣得栩栩如生。这幅绣品髙二米,宽二点五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幅人物肖像平绣。一家博物馆曾以十三万元的收藏价(成本价)征集收藏,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没有答应,而是无偿地贈送给了周恩来纪念馆。安徽省淮北市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赵培禄同志省吃俭用,花了五年多时间,跋山涉水,买来树根及其它有关材料,精心制作了大型根书作品《公仆》两字。他们全家讨论后,认为只有周总理才称得上真正的人民公仆。于是,千里迢迢,专程送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

仅仅几个月时间,海内外三百多位书画名家以及一些有关单位,向这位伟人的纪念馆共赠送了三百一十多幅优秀作品和各类艺术品,表达了他们对周恩来总理无限崇敬的情思。

九、深思熟虑的布展

周恩来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人格、品德堪称中华民族的楷模。因此,如何用图片和实物资料来反映他光辉的一生,这就是第一道难题;周恩来纪念馆的底层陈列庁面积只有二百三十四平方米,七十一米长的展线。在这么小的地方布置这么一位伟大人物的事迹展览,这是第二道难题;而在此之前,国内已经有了绍兴、沈阳、天津、重庆、南京、淮安等多处周恩来的纪念场所,纪念馆的陈列不能与上述任何一家雷同,这是第三道难题。史料征集陈列组全体同志在淮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尹金鹤的带领下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发挥各自特长,坚决地走自力更生道路。陈列大厅的布展工作由祁洪元负责设计,谢广钊负责施工现场调度,金志庚负责选定布展内容。他们接受任务后,东奔西走,北京、天津、沈阳、南昌……认真看,认真记,认真学,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然后运用到实际布展之中。

周恩来纪念馆的陈列布展,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秦永明、金志庚等撰写的陈列提纲曾八易其稿,先后征求了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等权威部门的意见,再经中宣部四次审核。定稿布展的版面小样、大样,经省和中央有关专家审定后才进行制作。布展期间,中宣部又专门委派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分管周恩来研究组的负责人力平同志两次到淮安,对每一帧图片、每一件实物、每一段说明文字,都进行认真审核推敲。几经审阅,终于达到了既严肃又活泼的效果。

遵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审定后的批示,周恩来纪念馆是一座综合性纪念馆,共分八个部分展出:

第一部分,青少年时期。从一八九八年出生到一九二四年,二十六个年头。展出三十一张照片,八件实物和档案资料。周恩来摄于一九一〇年的照片,是他留下的最早的影像;在柏林万赛湖上与他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刘清扬夫妻的合影和旅欧中共机关刊物《赤光》文献资料,是他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真理的重要标志,也是他投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起点。

第二部分,大革命时期。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展出十张照片,两件实物。尽管内容较少,但对周恩来颌导中共广东区委,开创部队政治工作,领导东征以及成功地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等,都作了明确的交待。一九二五年他与邓颍超在广州的结婚照,拍得那么浪漫,这既是他俩战友情、夫妻情的充分表露,也是向我国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勇敢冲击。

第三部分,土地革命时期。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展出二十九幅图片和六件实物或文献资料。在这个时期,周恩来同志参与了我党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坚:持白区中央领导工作,粉碎四次“围剿”,领导召开遵义会议,胜利完成长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功勋卓著,昭昭日月。展出的一条毛毯,感人至深。那是一九三七年四月廿五日,为进一步谈判“西安事变”后的国共合作问题,周恩来一行从延安赴西安。汽车行至延安南边的劳山时,遭到一股有二百多名的政治土匪的突然袭击,阴谋杀害周恩来。在激烈的战斗中,参谋长陈有才和汽车驾驶员等十一人当场英勇牺牲,坐于驾驶员身旁的周恩来幸免于难。冲到车上的土匪将陈有才随身携带的周恩来的毛毯砍了十几刀。这条毛毯还是一九三一年国民党廿六军在宁都起义后由董振堂送给朱德的。“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经常顶风冒雪往返于延安-西安之间,朱德就把这条毛毯送给周恩来。全面抗战后,朱德亲赴前线,指挥对日作战,周恩来又把毛毯回赠给了朱德。一条普通的毛毯,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是周恩来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有力佐证。

第四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廿二张照片,六件实物。长期坚持在国统区领导中共代表团和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五部分,解放战争时期。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九年。廿张照片,八件实物,一台显示周恩来一九四七年转战陕北时电视显像屏。从重庆到南京,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进行艰苦的谈判,到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从“三大战役”的胜利,到新中国诞生,三个年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那只当年转战陕北时盛放文件的铁皮箱,是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铁证,也是周恩来不朽功勋的见证。当年挑运过这只箱子、跟随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周恩来转战陕北的警卫员王还寿,在一九九一年说起这只箱子时还有板有眼,流露出无限深情。可是,一九九二年上半年他就辞世作古了。

第六部分,是从新中国成立的一九四九年到他一九七六年逝世。廿七年内,周恩来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资料。但是陈列厅内因展线太短,只精选了四十五张照片,十一件实物和三台电视显像设备。邓颖超同志为病榻上的周恩来设计的那张斜面小桌令人触目心酸。尤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首次提出和一九七五年一月周恩来抱病参加四届人大再次重申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亮声音,既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心愿,也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又是他留给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遗嘱。

第七部分,人民总理爱人民。陈列组精心挑拣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十六幅,实物五件,帧帧照片,件件遗物,都是周恩来洒向人民的爱。周恩来越是热爱人民就越是严格要求自己。早在五十年代,他就曾三次给淮安县委、县人委写信,对如何处理自己的旧居、祖坟和亲属生活等问题,既谦虚而又严肃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意见。一九六五年春节前夕,他乘周尔萃回家探亲之机,作为“任务”交待侄子,把原在淮安城郊闸北的祖坟全部平毁,棺木就地下沉,玫地交生产队耕种。事后他还寄来七十元钱,作为平坟工资和青苗赔偿费。在中外古今的“帝王将相”中,这样做的能有几人?!

第八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一个热爱人民的人,人民会永远怀念他。这是一条永不泯灭的真理。十二张照片,一部电视显示屏和一件实物,展示了中外人民对他的这一情怀。

整个布展内容都是从广泛征集来的众多资料中进行精选,绐人以版面紧凑但又不觉拥挤的印象。

在整个陈列厅内,一共布展了一百九十九幅图片,四十八件卖物或档案资料,其中首次“亮相”的有十余件文物和二十余辐照片。这些布展内容,全面真实而又重点突出地再现了周悤来同志的光辉一生,给每一个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再现光辉的雕塑

进入周恩来纪念馆,沿着正门拾级而上。当跨过五十—级台阶步入宽敞的纪念大厅时,一座巨大的周恩来塑像首先映入眼帘,使人肃然起敬。望着总理那慈祥的面容,好似他又回到了人间……这尊塑像高三点二米,基座高一点五米,总高达四点七米,是目前国內最大的一尊周恩来坐姿塑像。

塑像石料采自北京市房山县。房山汉白玉洁白无瑕,醋似周恩来的人格、品貌,是我们国家极其珍贵的宝藏。由于多年开采,所剩不多,國家有关部门明令禁采。周恩来纪念馆的这尊塑像原来已经雕刻好,但因采用的是其他石料,为了确保周总理塑像的质量,那尊已雕刻好的塑像被果断地搁置起来,坚持用我国特类矿产房山汉白玉为周总理塑像。国家有关部门为此特地开禁,批准在雕塑毛泽东主席坐像的同一采区采凿周恩来汉白玉雕像的石料。采石工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从地下四十多米深处采制了上等石料,先在離塑之乡河南省曲阳县粗離,运抵淮安后再进行精雕。

塑像的造型,是由沈阳鲁迅艺术学院副教授孙家彬和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姜桦两位艺术家共同设计创作的。孙家彬曾参加过毛主席纪念堂内的毛主席汉白玉坐像雕塑设计。接受任务后两位教授就塑一个什么样的总理形象反复翻阅有关资料,多次放映有关影像记录片。沈阳的“为了中华之崛起”、“五四”时期天津的爱国壮举,黄埔时的挥师东征,,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义的大智大勇,南昌起义的英明果断,长征路上的百折不挠,日内瓦和万隆等国际会议上的折冲尊俎,文化大革命中的日日夜夜……但是,他搏击风浪的一生追求,是为了富民强国,以至在他弥留之际,也没有忘记。于是,两位教授排除了周总理生前亲切、慈祥、和蔼这些人们常见的美好形象,改为现在雕塑的神态:周恩来坐在野外的一块山石上,身穿大衣,手择长卷,双眉紧锁,正陷入深深的思考,给人以无尽的联想:他手里握着的长卷,是来自农村的一分调查报告,还是国家的某一项重点建设工程方案;是关系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国计民生措施,还是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的细则;他想的是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是国家“四化”进程和发展前途,……人们用不着更多的联想了,周总理正在忧国忧民,思考着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今天、明天和后天……主要雕刻者河北省曲阳县的刘润发老先生,年逾古稀,满头银丝,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雕龄。他曾参加毛主席塑像的雕刻,是一位颇负盛名的能工巧匠。在雕塑周总理的脸部时,刘老师傅感到很有难度。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周总理总是亲切、慈祥,脸上常带笑容的人,这次雕塑的却是凝眉沉思……他多次看了“文革”时期和周总理生病后操劳国事的影视片,体味着周总理那为国为民的心境,逐步领会了设计者的构思设想,精心地雕刻着塑像的一点一线,终于准确生动地表达出设计者为了体现周恩来忧国忧民思想境界的特有形象,收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

十一、民族爱心的结晶

从奠基消息发出的那一天起,一封封函件,一幅幅书画,一件件文物,一份份资料,一棵棵松柏,一笔笔汇款……就从五湖四海飞到了淮安,飞向纪念馆筹建处。人们把自己心底对周恩来总理的热爱和思念,铸进了纪念馆的建设,倾注出一颖顆爱心,一片片深情。

一九八八年一月,离中央确定的三月五日奠基日子越来越近了。然而,桃花垠还是一片长满柴蒲的水塘,没有路,更不通水电。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一样也运不进来。在这样一片沼泽地建纪念馆,真是难上加难。就在这时,来自本市四乡八镇的近万名淮安儿女,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不顾天寒地冻,顶风冒雪,对这块地区进行施工前的改造。他们自己带来草包、树棍、跳板,在零下三、四度的低温下,站在深淤中打木桩,架浮桥……铺设了主体通道和环湖道路,一共完成了三十多万土方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进度,许多人在工地上过春节。就这样,终于在奠基典礼前夕完成了初步的基础工程。

在周恩来纪念馆的对面,沿着湖边有一条宽阔的大道,这是淮阴市中、小学学生自发捐款修建起来的、表示永远怀念周爷爷的一条“永怀路”,同在一条运河线上的扬州市中、小学师生,他们也为周恩来纪念馆捐款三十余万元,还送来了由广陵区四百五十名优秀少先队员和大队辅导员,用四百五十条红领巾亲手绣成的一辐巨大纱幕,期望着用她为总理塑象揭幕。颗颗童心闪耀,表达了新一代接班人,继承总理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一个炎夏的傍晚,纪念馆工程筹建处接待了一位老人。他拎着一条装废品的“蛇皮”口袋来到工程处的门口,用他那顗抖的手从口袋里掏出尽是角票、分票和硬币共一百零五元钱,并叙述他对总理的无限深情。在场的人眼睛都湿润了,谁也没有理由去拒绝这位老人为建馆所表达的一片心意。

一个人临终之前所表达的愿望最能反映他的心境。淮安七洞乡有一位乡干部,是位绝症患者,在他离开人世之前,掏出他藏在身上的五十元钱,嘱咐子女,在他死后,无论如何也要买几棵青松栽种在总理纪念馆绿化区内。

在纪念馆建设期间,上海有五位退休老工人自费来到淮安,要求参加纪念馆义务劳动,当被工程处同志婉言谢绝后,还恳求道:“就让我们看看门也好啊!”

淮安与贵州省隔山隔水,但隔不断贵州人民对总理的深情。处在大山中的贵州锦屏县委、县政府,为纪念馆精心加工了两块高达两米多的锦屏特产——大青石碑料。这两块碑料带着锦屏县几十万儿女的心愿,跨山越水展转数千里,由专人护送到纪念馆工地。

旅日侨胞宋胜雄先生,九岁就漂洋过海,后旅居日本,但至今没加入外籍。他家的客厅内一直挂着周恩来的大照片,还经常指着照片自豪地告诉子孙们,“他是我们中国人,是我们淮安的老乡。”他一听说家乡建周恩来纪念馆,特地赶回淮安捐麵人民币十万元,以表达他的一点老乡心意。

—九九一年六、七月间的特大洪涝,造成纪念馆北侧的文渠水位高出馆区地面一米多,一旦决堤,馆区必将一片汪洋。在工地的建筑工人、周围群众和纪念馆工作人员,昼夜守护河堤。他们撑着小船装运泥土、灌草包,加髙渠堤,在人们不分昼夜的努力下,六百米长的文渠,水涨堤高,最后高出原堤一米多,终于挡住了外水,保障了纪念馆工程的正常施工。

上述这些事例,只是大海中的一点一滴。我们可以这么说,周恩来纪念馆的落成,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爱心的结晶。

十二、千秋万世的丰碑

一九九二年一月六日,古城淮安宽阔的马路上悬挂出一条条巨大的横幅,街头巷尾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周恩来纪念馆的里里外外,四百多面彩旗迎风招展,主馆正门对面的广场上,高竖着《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典礼》十个大字的巨大横幅,整个淮安沉浸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

周恩来纪念馆总建筑面积三千二百六十五平方米,其中主馆—千九百一十八平方米,附馆一千三百四十七平方米。整个馆区全是青、白两色,既简洁明快,又赏心悦目。

清晨七时许,参加开馆典礼的淮安各界人士排着整齐的队伍嵇缤进入周恩来纪念馆。在附馆字画厅内,高悬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祝贺周恩来纪念馆落成的题词。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学习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李鹏同志的题词是:“学习周恩来同志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崇高品德。”

杨尚昆同志的题词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李先念同志的题词是:“学习周恩来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聂荣臻元帅当时年事已高,手抖得厉害,不能执笔题词,特嘱咐秘书找出他原来写的手迹,拼着复印出了“永恒的纪念,怀念恩来同志”的题词。

九时整,江苏省省长陈焕友同志宣布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典礼开始,场内鼓乐齐鸣,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沈达人同志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周恩来纪念馆象征着周恩来同志的光辉业绩,寄托着全国人民包括故乡人民对周恩来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周恩来纪念馆展示了丰富翔实的史料和珍贵的图片、实物,这对于@们缅怀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发扬周恩来同志的优良作风,研究周思来同志的革命思想和实践,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着,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代表丰共中央、国务院为周恩来纪念馆落成剪彩。

在激动人心的鼓乐声中,李铁映同志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的负责人和周恩来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童小鹏、紫非、赵炜、韩福裕,以及周恩来的亲属周尔萃等从正门拾级而上,步入纪念大厅,向周恩来的汉白玉塑像敬献花篮并三鞠躬,同时献花篮或参加开馆仪式的还有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军区,淮阴、淮安市委、市政府,浙江绍兴周恩来祖居,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等单位的代表。随后,他们进入底层史料陈列厅,观看了图片、实物和音像等资料的展出。

十时许,开馆典礼结束,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依依不舍地登车上路,回望那壮严肃穆而又气势恢宏的纪念馆时,确如千秋万世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巍丰碑,在蓝天碧水映衬下显得格外髙大,格外壮美!

十三、无尽的哀思永恒的怀念

周恩来纪念馆的落成,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从开馆那一天起,瞻仰的人群如潮水般的涌来,学习他的优良品德,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寄托对他的无尽哀思。

日本东京华侨总会副会长、留日华侨江苏同乡会会长陈学全先生等在周恩来汉白玉塑像前鞠躬致意,深切怀念着这位江苏同乡。一九九一年,中日友好协会为纪念中日恢复邦交廿周年,筹备在东京展出《周恩来》时,陈先生又力主把淮安周恩来故居模型列入展出内容。

美国北加州苏浙同乡会会长朱元忠,泰国江浙会馆理事长陆恩达,留日华侨大阪江苏同乡会会长刘宗廉,日本和歌山华侨总会事务局长徐敏春等三十余人相约结伴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并在留言薄上写下了“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题词。墨迹点点,情意深深。

从一九九二年三月下旬起,前往周恩来纪念馆参观瞻仰的人群进入高潮。三月廿八日,来自空军勤务学院的四十多名教职员工和部分学员乘了一夜的车,清晨六点进馆献上花篮。在休息室,他们动情地说:我们空军战士忘不了周总理的关怀,忘不了他的教诲,一定要把人民空防建设好,早日实现空防观代化,使我国的空防走到世界的前列。

省抗洪救灾报吿团的同志,久久肃立在纪念馆陈列厅内周恩来视察邢台地震灾区时的照片前,聆听讲解员说,在邢台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周总理就冒着余震的危险,匆忙赶到灾区,一口气慰问了一百多位伤员,并号召大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領导下,团结起来,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忧越性,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一定能够重建好我们的家园。”离馆之前,他们集体写下了“万世楷模”的留言,以称颂周总理的爱民之情。

大型史诗故事片《周恩来》摄制组来到纪念馆后,闻讯赶来的数千淮安群众把演员王铁成当作“周恩来”一样接待。一些老人眼含热泪拉着王铁成的手向他诉说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还有的竟与“周恩来”攀起了“冢常”……王铁成和剧组冏志被那热烈动人的场面感动了。王铁成用微微颤抖的手写下了“忠诚与日同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的题词,同志们纷纷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清明节前后,来周恩来纪念馆参观膽仰的人流达到了高潮,每天都有一两万人,最多的一天超过二万。青少年学生举着校旗、团旗、队旗,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队又一队,一列又一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他们高举右手,在纪念馆前宣誓:“敬爱的周恩来爷爷,我们一定要像您那样,为了中华之崛起勤奋读书,为实现您的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遗言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许多中央领导同志也前来周恩来纪念馆瞻仰或者寄来了题词。国家副主席王震寄来的题词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寄来的题词是:“一代师表”。三月份,国务委员宋健来淮安向周恩来塑像敬献花篮并题写了“学习周总理的崇高风范,为现代化建设竭力奋斗。”四月份,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仔细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的全部设施和陈列后,留下了“总理一生为了人民,人民永远缅怀总理”的题词。五月份,周恩来总理的嫡长侄女周秉徳回故乡瞻仰纪念你时,她在周恩来遗体照片前足足凝视了三分钟,任凭追忆的泪水流到腮边。离馆前,她写下了无限深情的题词:“愿亲爱的伯伯魂归故里!”

据不完全统计,开馆近一年来,已有二百二十万人次的中外宾客参现、瞻仰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人民,会永远地怀念他、崇敬他。

编者附注:
本文作者秦九凤同志现任周恩来纪念馆资料科科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