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军事重镇马厂 / 秦九风
马厂,距淮安城正北方向十五公里。由于它一直处于山阳(淮安)西北、安东(涟水)西南、清河(淮阴)东北三县接壤地带,就成了这一地区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也成了三县接壤地区的自然中心。
从地理上看,马厂周围一带都是一马平川,地势开阔,距马厂西北两、三公里处的古老的废黄河大堤横亘连绵,成了马厂的天然屏障。由于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上的马厂一直是个军事重镇。据马厂集南头年己九十高龄的朱二(象乾)先生说,唐将罗成曾长期在这一带率众操练兵马,与西北方向的小营、王营和东北方向的后营、龚营、童营等皆为沿河防区;到了清代,(太平天国的)“红头”谢二曾在马厂这里招兵买马,积草囤粮,然后起事北上。朱老所说虽未见史载,但他家世代书香,有关地方掌故,代代相传,也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
到了清代末期,朝政昏暗,官吏腐败。官、绅、匪互相勾结,横行无忌,一些土匪头子便在马厂安营扎寨,一度成为匪窝数十年。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土匪们酝酿在这里开集行市,粉饰太平。但这里当时在十字路外还有一条向东北的斜路,人们就习惯喊做“五条路”。因“五”同“无”谐音,犯了土匪们的大忌,遂决定不用。他们故弄玄虚,到马厂西边的小堆三官殿烧香跪拜,求“天”赐名,从三官殿内一口铸有“楚州马厂”的大铜钟上截下“马厂”二字,说是“天赐”。作为五条路新集市的正式地名。这口大铜钟一直保存到“文革”期间才被人为地毁坏了。
二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马厂曾两次成立我党区委。苏皖边区所辖的马厂区,管辖着今清河区的钵池、淮安的徐杨、席桥、钦工和马厂等大片地区。一九四六年秋,解放战争爆发后,原驻淮城的我中共中央华中局和华中军区司令部,曾撤至马厂附近的陈家圩子。急切寻找我军主力“决战”的国民党七十四师开进马厂,随后我地方武装三打马厂。特别是最后一次,我淮安总队五连七十多名指战员,利用一九四七年农历八月十四马厂逢集人多和缴获的国民党正规军的九套军装,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伏击战,全歼国民党还乡团八十三人,匪首赵鹤云等全遭击毙,无一漏两,威震敌胆,大快人心。
全国解放后,这里一度设马厂乡,马厂村,马厂大队等。附近的废黄河大堤仍是民兵练武和实弹演习的天然靶场。一九八一年重建马厂公社(乡)时,因与沭阳马厂公社同名,才取名“南马厂”以示区别。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