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干丞投敌前后及其与韩德勤的关系 / 王健夫
1941年底,韩德勤主持下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从兴化撤退到盐城县属的安丰镇,然后又转移到淮安县东乡蒋桥镇。他眼看自己管辖的地盘,方圆不足百里,人们戏称他是“百里侯”。因此不得不想方设法,计划在辖区内巩固自己的亲信体系,壮大军事力量,力图在这弹丸之地得以生存下去。
韩德勤到达蒋桥镇后,首先召集盐城、阜宁、宝应、淮安四县县长开会,商讨防务问题。盐城县长范恒德、阜宁县长顾子衡因为境内地方武力已大部份投靠了伪组织,深感无力自卫,要求省府和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调拨正规军,加强地方防卫力量。韩德勤表示接受这个意见。宝应县县长陈海波因为陆军第117师351旅的两个团,分驻在沿运河线的黄埔、八迁和宝应城东北的流均沟、沈家祠堂一带,对推动政令,维护地方治安,很有帮助,因此没有提出要求。淮安县境内当时有独立第6旅两个团驻在蒋桥、宥城、泾口;陆军第33师驻在涧河两岸的周庄、石塘、车桥、芦家滩;陆军第117师第351旅驻在曹甸、张桥、蚂蚁甸等处,兵力很充足,所以县长黄相忱感到防务没有问题,便向韩德勤提出保证,淮安县的地方部队(当时有个保安旅辖两个团和一游击支队),尽可以维持地方秩序。国防军可以抽调到兵力不足的县份去。黄相忱这样说实质上是为了减少淮安供应军粮、军草等负担。
为了填补盐城县境内兵力的不足,会后韩德勤把在淮阴境内的土匪队伍吴漱泉(混名吴独膀子)部改编为陆军117师第350旅,调到盐城县属的安丰镇驻防,并派原副总部参议滕云鹏到该旅当副旅长。这样,总算在盐城县境内增加了一部分力量。阜宁县属的益林、凤谷村,正处在蒋桥镇的东北方,韩德勤为了巩固江苏省政府及副总司令部所在地的防御力量,把陆军第112师霍守义部调到这两处驻防。这样,蒋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韩德勤把这些兵力布置妥当后,还感到自己侷居在这百里方圆之内,终有些不安全感。那时南京的汪伪组织,正在招兵买马,扩充武装力量,对他这个“重庆政权”的赘瘤继续留在苏北不会感到放心。韩德勤想起了蒋介石曾有过指示,凡留在沦陷区内的党政机构,为了保存力量,可以运用与日伪组织的人事关系,走“曲线救国”的道路。这时驻在宝应城内的伪军第28师师长潘干丞,原是国民党陆军第89军独立团团长,在黄桥战役中因为没有跟上军长李守维的行动,使李守维遭到新四军的突袭,仓皇溃逃,淹死在八尺沟内。潘干丞因此不敢返回兴化,躲在泰州城内以观动静。韩德勤知道这一情况以后,认为正在用人之际,不想追咎既往,于是便嘱咐潘的好友原89军副官处长杨青云写信给潘,要他赶紧回到兴化。韩随即委潘为117师参谋长。师长刘漫天对潘在黄桥战役中不战而逃的行动,颇表轻视,因而对于师部里的重大决策,事前都不与参谋长协商,并且一再向韩德勤提出要求更换参谋长。潘得悉此讯后愤而辞职,跑到南京去投靠汪精卫,充当了伪军即第28师师长,驻在宝应城内。韩德勤认为自己过去对待潘干丞还是不错的。1938年潘干丞随同山东韩复榘所属的游击第三路指挥部由徐州撤退到淮阴时,韩把他们改编为陆军第89军独立团,并委潘干丞为团长。现在潘是汪伪组织派在苏北的军事大员(原先潘被汪伪组织委派为西北集团军司令,人们统称“潘司令”),后来又收容陆军第117师351旅702团第一营营长李影森和陆军第117师独立团团长夏铄武率领的叛变投敌的队伍,以及高邮县流氓分子李啸天的游杂队伍,改编成伪军第28师,潘自任师长,委派陈同(泗阳人,李守维外甥)为副师长,驻在宝应城内。李啸天和夏铄武分别驻在高邮二郎庙及樊川两地,李影森驻在望直港和陶家林等地。李影森的番号是109团,夏铄武的番号是110团,李啸天的番号是111团。韩德勤想到这是一条走“曲线救国”的较为理想的道路。于是就立即派副总部副官处科长黄岫峰秘密地进了宝应县城,由原陆军第89军司令部副官处长杨青云(杨这时巳是潘的高级参议,住宝应城内)陪同到宝应一人巷潘干丞的住处,进行密谈。汪伪组织原先在苏北只有一个军事特派员熊育衡驻在扬州。后来泰州又成立了一个第一集团军司令部(李长江投敌后成立的,李任集团军司令)。最近在扬州又要成立一个苏北绥靖公署,由前江苏省政府保安处处长项致庄任伪公署主任。潘干丞预感到项致庄担任绥靖公署主任以后,对自己将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因为项致庄以前担任过江苏省保安队干部训练所所长,他培养的军队干部遍及苏北各县,潜势力相当雄厚,所以他也急于想另找一个靠山,以谋将来的出路。
潘干丞深知韩德勤在国民党里面的撑腰人是顾祝同。顾祝同在蒋介石面前是一个“吃香”的人物。潘干丞为了想拉住这一根红线,看到韩德勤派黄岫峰前来联络,当然喜出望外,满口应允,愿意在任何情况下,为韩德勤效劳。黄岫峰得到潘干丞这样满意的答复,也就欣然回来复命。
1942年春,韩德勤为了便于和潘干丞联系,派陆军第117师第350旅旅长纪毓智驻在张桥,代军长顾锡九驻在曹甸.这两个驻地的无线电台,与宝应城内的伪军第28师无线电台都有密码通报。潘干丞得到日伪方面的任何情报,都秘密向这两个电台发报。除此之外.在淮安县政府里面,潘干丞还派了一个名叫尹浩然的(河北省人),由黄相忱安插在警卫班内,随时派他到宝应城内去向潘干丞送信或递交物资。黄相忱的家眷陈慧贞在曹甸和车桥两次战役前,都是由尹浩然护送到宝应,然后转到上海租界里去享福。
潘干丞虽在汪伪政府里任职,但经过韩德勤在顾祝同那里一吹捧,1942年3月间,潘干丞便接到蒋介石侍从室发来的密令,委潘干丞为新编陆军第十七军军长,驻在屯溪的顾祝同也委潘干丞为苏北抗日挺进军司令。有了这双重官衔,潘干丞也就感到飘飘然了。
韩德勤在潘干丞身上花了一番心血以后,认为他在苏北,可以“偏安”一时了。所以,他又派人把他在上海的老婆接到蒋桥来,准备在这里筑个安乐窝。这时,韩德勤已五十多岁,膝下还无儿女,所以很想抱一个儿子来解解闷。于是又托人到上海去买来了“大海龙”等营养品,来滋补身体。哪知,他的夫人刚怀孕几个月,原来任陆军第三十三师参谋长的广东人曾繁汉,突然擅自离职,偷偷到南京去投靠汪精卫。曾繁汉有个哥哥叫曾广汉在南京伪政府充当军事参议院参议,曾繁汉到南京后,就由他哥哥陪同去谒见伪军政部部长叶蓬,曾繁汉把当时韩德勤在苏北的军事、政治情况,一一向叶蓬说个清楚,叶蓬听了很是满意,当即嘱他在南京等候,一面和驻南京的日本派遣军司令部联系,联合驻徐州的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共同向苏北发动全面大扫荡。
1943年2月14日,韩德勤在南北两面日军的夹击下,不得不撤离苏北,逃往安徽阜阳。他的妻子到阜阳后,因流产而死亡。
原来,曾繁汉到宝应时,曾和潘干丞商定,将来由他们两人来收拾韩德勤的残部,扩充各自的势力。后来曾繁汉被南京汪伪政府委派为苏北军事特派员,在宝应县城内,成立了特派员公署。但潘干丞驻在宝应,巳有多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趁日军开始对苏北扫荡之时,他派出李影森、夏铄武、李迪英(前一一七师七〇一团军需主任,后任伪第二十八师军需处长)等四出奔走,把原属于陆军第八十九军的散兵游勇,一律招抚到宝应县城北的泰山殿庙内,成立独立第一、二、三等团,结果曾繁汉变成“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后来,潘干丞又把收容来的队伍加上陈同胞弟陈儒的教导大队,另编成伪军第三十六师,由陈同任伪师长。潘干丞自己原想充当一个军长,哪里知道,伪苏北绥靖公署主任项致庄眼看他在苏北的实力日益扩大,有些不放心,就把伪军第三十六师从宝应调到东台县,归苏北清乡公署指挥(清乡公署驻南通,主任张北生南通人,抗战前任江苏保安队干部训练所政治教官,是项致庄的旧部)。这样潘干丞又成了一个“独臂司令”。
日寇扫荡苏北后,潘干丞感到自己在苏北伪军营里很孤立,于是又想投靠伪淮海省省长郝鹏举,郝也同意他的部队调到徐州去,其实,郝与蒋介石的侍从室早有联系,侍从室曾委他为新编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司令(这是蒋介石对待已投靠伪组织人员的一种欺骗手法)。他们两人因为臭味相投,所以想联合在一起,以便日后可以取得一致行动。但驻在淮阴的日寇太田司令,巳看出潘干丞部队的北调,是另有目的的,因此,在伪军第二十八师全部到达淮阴后,借故情况特殊,把该部官兵留在杨庄、时家码头一带,不许移动。潘干丞的北调计划,又成泡影。
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郝鹏举和潘干丞因为两人都接得蒋介石侍从室的密令,要他们尽力维持地方秩序,并阻止日军向新四军缴械投降,因此,在新四军向淮阴城内日军要求缴械投降时,潘干丞尽力出面阻止,在新四军的强大压力下,伪军终于全部瓦解,潘干丞也在这场争夺战中,被新四军当场击毙,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