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社 / 郭寿龄
柳亚子在《周烈士实丹传》中写道:“己酉冬十月,余与同邑陈去病、金山高旭创南社于吴中,四方贤杰,闻声相思,烈士偕女弟芷生、邑人周伟、夏焕云亦惠然肯来,称社中眉目,复创淮南社,为桴鼓之应。”
淮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以淮安革命青年为主的进步文学团体。这个文学团体是一个独立组织,并不是南社下属机构,也不是南社的“分支”。多年以来,学术界把淮南社的成员都当成南社成员(但有一部分人既是南社成员,也是淮南社成员)是错误的。由于淮南社从酝酿到成立到解体时间比较短,虽然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就全国而言,影响毕竟较小。目前尚缺少这方面资料,所以产生上面的误解。笔者现就所知的一些关于淮南社的情况叙述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一九〇九年十一月,柳亚子辈苏州成立南社后,慕周实名,邀其入社,周欣然参加。为了传播反清思想,团结组织革命青年,周实、王桂枝即在南京酝酿组织淮南社了。当时在南京求学的江北同学有淮安的周伟、夏焕云、张冰、杨楚材,淮阴吴引湘,高邮曹凤箫、张允生等积极响应。周实写信给在淮的阮式,向他提出要成立淮南社的意向,阮表示赞成,并在淮积极活动,邀请往日的同窗和山阳高等小学的同仁曹堂(素忱)、郭沅(湘帆)、胡梦征等人参加。一九一〇年六月,旅宁的江北同学在南京愚园集会。周实在会上宣读了《淮南社启》,与会者公推周实、阮式主持社务,“共执牛耳”。在江南的社员由周负责召集,在江北的社友由阮负责联络。会上决定,像南社出刊《南社丛刊》那样出《淮南社》;以后不定期出版,以此来联络社友,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并决定在清新军中开展工作,鼓动新军中的有识之士起来反清。《淮南社》第一辑,由周实、阮式共同编辑,于一九一一年六月编成。周实请南社姚石子作序。姚在《淮南社序》中写道:“我友周子实丹,淮南人也。以文学提倡于二淮,结为淮南社,书来嘱余一言。余维自大江以南,首倡南社,为海内之先声,而后如越、如辽、如粤,闻风响应,今淮又继起矣。是天之未丧乎斯文,而不忍神州之长此蒙蒙也。…今此社之结,因文学而导其保种爱类之心,以端其本。人人涵濡乎风教,不忘其典型,二淮沈毅、果敢之民风,犹有存者,则今日悲歌慷慨之作,安知不即异时狂澜扶大厦之士乎!余故忘其不文,贡其鄙陋,为淮南社勖焉。辛亥七月。”(引自《南社丛刻》)
淮南社成立之时,高邮曹凤笙(曹凤箫之兄)到南京造访周实,周邀其入社,并委以“书记”之任,曹以“不能久羁省垣”为由“辞未奉命”,但表示愿意介绍高邮一带人士入社。
《淮南社》集,系手抄本,周、阮被害后无人过问,又因经费无着落未能刊印。《淮南社》集,笔者曾保存过一份,惜在“文革”中被抄没。关于事情的缘由,不妨赘述几句。
笔者祖父郭沅(1883-1957)字觉懋,号湘帆,曾与阮式在江北高等学校同学,阮后入宁属师范学校,郭沅复在江北师范就读,毕业后同与阮式受聘山阳高等小学校讲席,又继任童王桥(在胯下北街)小学校长多年。中年以后,郭沅另求生活他图,脱离教育界,晚年他曾将其重抄的《淮南社》集和自著《觉懋诗文合编》交笔者。“文革”后,退还查抄书籍,笔者曾多次査找,终不知下落,不能不引以为憾。
《淮南社》集前,除姚石子的序以外,有周实的《淮南社启》。周实这篇文字,写了淮南社创立的宗旨,也写了自己锐意投身民主革命的心迹,其语言慷慨激越,声情并茂。现在我们虽看不到原文,但曹凤箫称赞这篇文字“如三闾大夫之《离骚》,如武乡侯之《出师表》,如庾兰成之《哀江南赋》,如谢皋羽之《西台恸哭记》,如李杜白陆之诗,殆无异先生自许乎。”①这篇激昂文字,可惜在周实的《无尽庵遗集》中没有刊出。据传在周伟编辑《无尽庵遗集》之初,仍有意向将《淮南社》集刊出,后因种种原因而中途夭折。
淮南社成立以后,除搞了《淮南社》集以外,还开展了哪些革命文学活动,目前尚没有发现确切的资料记载。当时,淮南社在两淮的影响还是颇大的,“淮上知名之士奉为依归”②,相继参加的还有淮安的周颂南、邵天雷、刘去非、魏琳(景崔)、丁曾藩(襄侯)、潘名泰、严庆成;宝应严福葆,阜宁左纵汉,高邮曹凤仪,以及合肥汪啸叔等。淮南社虽然是一个松散的文学诗社,由于社友们都具有共同的反清思想,一旦事起,他们就能很快地集合在一起。武昌起义后,周实由宁返里。因有淮南社这个组织基础,周实、阮式才能在几天内即将淮安城内学生八、九十人组织起来,响应起义,保卫乡里,使清江“乱兵虽近在咫尺,而淮城独能完肤”,使家乡百姓免遭涂炭。
周、阮被害以后,淮南社群龙无首,组织立即瘫痪。汪啸叔有诗云:“伤心怕说淮南社,寥落风骚孰主持?”③曹祖彬、曹凤仪在为周实、阮式撰写的挽联上分别写道:
“君子亦有贤,那堪花爱周莲,云散淮南倾我社;
贤人多不偶,太息林摧阮竹,风流江左丧斯文”。
“以沤歌鼓动民军,哪知华国功成,君不留身起蓟北;
因唱和结为诗社,太息柳营人萎,我空挥泪吊淮南”。
虽有“伤心”、“太息”、“挥泪”,却没有人站出来,主持这“寥落风骚”,淮南社社务无人过问,好端端的—个文学组织,立即解体了,以至编辑就绪的《淮南社》第—辑也没有刊印问世,连一个社友的名册也没有留存下来。
淮南社从成立到解体仅一年多时间,它的实践说明了淮南社的成员虽有共同的反清思想,然而思想基础是不牢固的,一旦革命遭受挫折,就各自顾其首尾,表现出革命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同时也说明了革命青年要成就一项大事业,单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是不行的。
注:
①引自曹风箫:《无尽庵遗集》序。
②引自阮式一《先兄梦桃先生行述》。
③及以下两联均引自《无尽庵遗集》:《挽诗》、《挽联》。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