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渠 / 毛鼎来

文渠是贯通淮安三城(旧城、夹城、新城)的一条河流。千百年来,它引来运河水,供应着三城市民的饮用,排泄城市的雨涝。它孕育出淮安多少风流人物,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周恩来同志1960年一次接见淮安县委领导刘秉衡同志,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时说:“文渠呢,还有水吗?”“小时候,我常从勺湖坐小船,过北水关,到河下去玩。河下那时候可热闹呢!”可见文渠给这位伟人留下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

文渠同淮安的文通塔、镇淮楼、韩侯祠等名胜古迹一样,同样是淮安古老文明的象征。

名称的由来

文渠原为淮安城内的通水沟渠,最初名为“市河”,即城市里的河流。由于历史的沿革,“市河在治城中久湮”①。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淮安知府丘陵、山阳知县刘谆引运河水“疏通行舟”②,“淮郡三城向资灌输,兴文文渠导其源,市河涧河宣其流”,“为民间食用所赖,文风所系”③,淮郡人文蔚起,士气民风,蒸蒸日上,故士宦民众称之为“文渠”。

旧时的文渠由大八字桥至北水关一段叫“城河”④,丽正书院(今淮安师范)前一段叫“玉带河”⑤,自清光绪戊申年(1908),淮安三城的河渠通称为“文渠”⑥。

水源、水关及其作用

文渠流经淮安三城共有水关九处。水关即水门,它的作用是控制文渠的进水和出水,以防水患,便利舟楫通行,保持渠水清洁。

文渠渠水原由城西门之南的西水关(一名兴文闸,又名矶心闸、鸡心闸、响水闸)引西湖⑦水入城,并可出入小舟。自明永乐十三年(1415),由“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运道改由城西,直达于淮”⑧,因而西水关入城水量减小,不复如旧。明天启三年(1623)知府宋祖舜、知县孙肇兴采纳了“士民公议,凿宝带河水”由巽关入城,“会西水关所来水同赴北水关”⑨,于是“民家之饮啜,园蔬之灌溉,舴艋⑩之来往,一切称便”⑪。北水关在旧城北门稍西,“两墙旧有石槽五层,可以下板”,“以防水患并盗贼也”⑫。

新城水关有二,其一在新城南门西边,另一在新城大小北门之间,“当未筑城时为石闸,古邗沟由射阳至末口入淮,石闸即古末口地也”⑬,自北辰堰筑后,“末口变为石闸”,自新城建造后,“石闸变为北水关”⑭。

夹城水关有四个,天衢门水关,平成门水关,阜城门水关,“今惟三门通舟,其东南水关亦曰巽关,今塞”⑮。

为了扩充水源,使文渠的水流畅通,明嘉靖五年(1526)“自故沙河(即乌沙河)开渠三百丈,以达罗柳河水道”,“经河下各地,汇同城内文渠出夹城注入澜、市两河,以成首尾策应之势”⑯。故“盐邑漕粮”、“通泰诸州米盐萑苇商贾之舶”⑰均可由涧河经联城阜城门水关停泊予联城屯船坞。

文渠的演变

淮城文渠原是在地面上挑挖出来的普通沟渠,“自明嘉靖(1522-1566)知府王风灵,因旧沟渠改凿宽深四、五尺六、七寸不等,甃[18]以砖石,复以厚板,引西水关之水曲折达于府学泮池”⑲,在文渠的堤坡打下了众多的木桩,垒砌了砖坡。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秋冬间“费白金五百余两”⑳重修疏理了文渠。光绪六年(1880)造了彩虹桥、起凤桥,创建珠联壁合桥。光绪二十九年(1903)对文渠进行了彻底的整修,雇用民夫,调动弁勇,挑浚文渠并修砌沟墙;运砌石料修建桂花闸;修补城内文津桥、沧桥、红桥、真武桥、兴文桥、彩虹桥、起凤桥、文寿桥、珠联壁合桥、状元桥、紫竹桥、万寿桥等,挑浚了河下罗柳河迥澜洞;并于丽正书院前新开文渠八十二丈,名目玉带河。统共支出板木、灰砖、石料、铁器、绳索、糯米、置小器具及民夫工价钱四千一百四十六千八百五十六文,折银约为四千两㉑。这时文渠共长二千五百零五丈,水深最浅处为三尺八九寸,最深处为五尺五六寸,水流畅通,舴艋来往便利。

一九四五年九月,新四军第一次解放淮安后,淮城市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文渠疏浚工程。四六年二月县长赵心权、副县长孙兰及淮城市长俞臻在县政府召集淮城各界人士和县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共议修渠大事,并于当日成立了“淮城文渠疏浚委员会”,推举孙兰为主任,俞臻、尹星侣为副主任。疏浚工程予四六年三月初全面动工,当时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从近郊各乡和城市贫民中发动和组织了五千二百四十多名民工,并动员驻城部队指战员、机关部分工作人员予以支持,于四月上旬按期完成了疏浚工作,共挖土方约一万六千六百多方。后于一九四六年四月二日在巽关召开了庆祝大会,当清澈的河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来时,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欢呼。

文渠经过的桥梁和街巷

历年来,随着文渠的疏浚,为了便利城内的陆路交通,在文渠经过的街巷上相继建造了许多桥梁。这些桥梁有砖砌的拱形桥,如软腿桥、大圣桥等;有砌砖做桥基,木板做桥面的砖木结构桥,如草桥、红板桥等。到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渠上共有桥梁五十五座,经过四十一条街巷。

文渠正支经过的街巷和桥梁有:兵马司巷的红桥,草桥街上的草桥,西长街北头的南市桥,玉器巷里的珠联璧合桥、桂花闸,县西街上的青云桥,童家巷的起凤桥,彩虹桥巷里的彩虹桥,胯下北街的童王桥,兴文街上的兴文桥。从兴文桥至泮池为暗沟。三台阁巷里的三台阁桥,府学东街的沧桥。锅铁巷尾有两座桥:文津桥(又名文汇桥),永丰桥,东长街上的真武桥,小校场附近的紫竹桥、上马桥(又名文澜桥),东长街南端的高升桥等,计有十八座桥。

文渠中支经过的街巷和桥梁有:县东街的白虎桥,院东街的青龙桥,城隍庙巷的六合桥,镇淮楼前的三思桥(亦名湛胜桥),山阳县大堂前甬道上(即今镇淮楼西侧人行道)的软腿桥,捕衙巷的尉西桥,八字小街上的小八字桥,响铺街上(今镇淮楼西路)的大八字桥等,计有桥梁八座。

文渠北支经过的街巷和桥梁有:小人堂巷上的红板桥,府市口西街(今新西门大街)的大圣桥(即今和平桥),高公桥西街上的高公桥,通园桥巷上的通园桥,火星庙街上的万寿桥,化民桥巷的化民桥等,计有桥梁六座。

文渠经过联城的街巷和桥梁有:马路街上的放生桥,夹城街上的闸桥,北水关外的石成桥,计有桥梁三座。

文渠经过新城的街巷和桥梁有:莲花街上的通惠桥、通城桥,竹巷街上的广福桥,新城西门大街上的广济桥、洪山寺桥,昌明桥街上的昌明桥,清平桥街上的清平桥,计有七座桥梁。

勺湖中有文通桥、如虹桥(亦名蜈蚣桥),月湖(亦名万柳池)中有升仙桥等。

文渠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淮安市(县)委、市(县)政府制定了淮安城市建设规划,加快了淮安城市建设的步伐,多次拨专款疏浚文渠,开拓了文渠进出水口,整修加固了桥梁,全部建成为钢筋混凝土桥。从西水关起经八字桥向东至三思桥,向北至石成桥全部用石块砌成混凝土护渠沟墙,并清理了渠道。现今由于自来水的普及使用,文渠主要承担着城市的排水任务。淮城镇人民政府还专门配备了文渠管理工作人员,经常负责清理文渠中的漂浮物、水草等杂物,以保持文渠渠水的畅通,防止了渠水的严重污染。现在文渠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古城淮安的大街、小巷。

注:
①、②:明天启六年《淮安府志》。
③、④、⑤、⑯、㉑:清光绪二十九年《重修淮郡文渠志》。
⑥:清光绪三十四年《淮安城市附近图》。
⑦:西湖:淮城西边原有湖泊叫西湖,即管家湖。现清浦区黄码乡、盐河乡一带。
⑧、⑫、⑬、⑭、⑮:清同治十二年《重修山阳县志》。
⑨、⑲:清乾隆十四年《山阳县志》。
⑩舴艋:小船。
⑪、⑳:《重开巽关河道碑记》。
⑰:顺治十四年《龙光阁记》。
⑱:甃:用砖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